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探究

2022-05-16李颖王昊阚淑锦卞振涛郭攀

公关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微时代大学生

李颖 王昊 阚淑锦 卞振涛 郭攀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从建立健全学校舆情干预机制、引进先进的舆情分析系统、建立完备的网络道德宣传模式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以形成较为完善的舆情预警机制和网络道德提升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路径

从古时飞鸽传书到如今几秒内就可快速传递信息,互联网的诞生促进了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由于各类新媒体的出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促进社会向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微时代”方向发展[1]。“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效率快、影响力大且内容复杂等特点。如今,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更新,促进社会形成了以多种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新“微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1年8月公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其中信息传播者主要为高校大学生[2]。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思想开放活跃及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社会群体,对社会舆情关注程度普遍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由于大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价值取向尚未稳定且心理发育还未成熟,易致其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无法正确全面的判断和处理[3]。

因此,本文旨在借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机遇,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1.载体多元化与受众群体性

高校网络舆情载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QQ、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软件是大学生目前所使用的线上主流社交平台,具有实时更新、内容丰富等特点。部分学生在还未辨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信息的受众群体,由于文化背景相近,在舆情产生时反应极易趋于一致,呈现群体特征[4]。

2.参与目的单一性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参与网络舆情目的比较单纯,大多主观并无恶意[5]。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之间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关系,在舆情发生时,参与者并没有清晰的目标,更不会存在明确的目的和主观恶意。

3.舆情传播的突发性

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的界限,某个事件在网络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同时,也迅速成为高校的舆论对象,此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舆情首先经过传统媒体进行报道,通过互联网迅速被高校大学生捕捉到成为舆情事件[6]。舆情在高校还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时就已四散传开,影响颇深,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

二、網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网络舆情内容涉及领域宽广,可以开拓学生思考的新视角。学生也可借助网络舆情积极发表意见,进行线上沟通得到及时反馈,实现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正确利用网络舆情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接收正能量的信息,为更好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7]。积极的舆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另外的“指导老师”,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提升道德品质。

2.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不能全面理智的判断某一信息的真伪。网上发布的观点容易引起某些学生的兴趣形成共鸣,引发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校网络道德建设速度不匹配,网络上也缺乏权威且约束力较强的行为规范,这使得负面评论时有出现,容易错误引导学生。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正向引导所面临的挑战

1.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分工不明

目前已有高校将网络舆情管理列入学校日常工作中,但在舆情发生时却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有的甚至认为普通的言论对大学生不会造成影响,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处置,重视程度不够。在舆情管理工作当中,某些高校存在交叉管理的情况,责任分工不明确,学校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责任制度,导致工作进行较为困难[8]。

2.专业队伍不足,管理方法单一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对管理者的洞察力有较高的要求,工作难度较大。某些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分工不集中,管理者大多为兼职人员,缺乏整体管控能力,难以形成专业的管理队伍,直接影响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效果[9]。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网络舆情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导致学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较为滞后,不能及时进行监管和引导。突发舆情时,多采用封删、关闭交流平台的应对办法,舆情引导控制效率较低。

3.学生观点多样,引导难度增大

大学生思维活跃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新媒体技术挖掘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强,这也加大了舆情引导的难度。大学阶段学生的三观尚未稳定形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保证大学生的正确发展方向,高校需担起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的重任。

四、“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的建立与引导路径的形成

1.建立健全高校舆情干预机制,加大管控引导力量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范围内,如果没有相对完整的管理机制,高校管理者在进行舆情处理工作时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形成干预机制后,引导者可以从容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舆情大多以线上网络舆情为主,传播方式也不仅局限于人传人线下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传播速度也呈指数型增加,所以建立一个高效干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有效干预机制的形成,理论和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普遍思维比较敏捷,正是因为思维跳跃较快,所以大学生不易形成稳定的观点,容易被某些负面消息影响。这看似是缺点,但是如果引导者加以正确利用,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用网络技术形成一支专门进行舆情评论的队伍,类似于有目的进行正向引导的“网络水军”,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辨析网络舆情。在线上干预的同时,应该加以线下干预进行协助引导,学校管理者对一些影响较为严重的舆情应当进行统一回复,尽量减小负面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2.引进先进的舆情分析系统,提升舆情管控硬实力

舆情分析系统包括分析引擎、自动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三大部分,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分析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向专职部门提供数据报告,研究是否采取下一步管控措施——利用IP技术手段对负面消息进行监测、跟踪和封杀,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這种技术仅仅是针对高校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消息采用的极端手段,对于一些中性舆情可以采取“让新闻飞一会”的管控方法进行干预引导。加大学校范围内网络监管强度,让负能量舆情的传播者无处遁形,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传播源头解决问题。

3.建立完备的网络道德宣传模式,增强引导软实力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成型,虽然很容易被一些负面消息错误的引导,但如果经常进行道德宣传教育,形成较为坚定意志后,负面消息也就逐渐对学生失去了影响力。由此看来,高校建立固定的宣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网络道德大讲堂的开课时间,形式并不唯一,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丰富的集体活动,也可以是班会或者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宣讲团定期进行宣讲,以便于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使正确的意识形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引导方法可以从根本上粉碎舆情发出者的不良目的,从而保证了高校大学生可以更好的接收正能量信息的传输。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从建立健全学校舆情干预机制、引进先进的舆情分析系统、建立完备的网络道德宣传模式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PR

本文系 2020年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szsfkc0995),2021年宿州学院基层党建创新“书记项目”(2021sjxm013),2021年宿州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szxy2021ccjy05)。

参考文献:

[1]王允.基于“微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28):129-13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09-15)[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l.

[3] 郑维林.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4):91-92+95.

[4] 陈汇;王明广.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33(04):18-22.

[5] 金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39-40.

[6] 张静怡.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8):174-177.

[7] 何秋霞.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7):26-27+33.

[8] 魏鹏;徐小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4):79-83.

[9] 王笑童.浅谈新媒体时代下的大众传播[J].互联网周刊,2021,(18):32-34.

(作者简介:李颖,宿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微时代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