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路径探讨
2022-05-16蒋田丽
蒋田丽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因此中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进行提升,而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学的创新便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就中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教学
中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职院校这类基础院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实现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输出和就业大市场人才输入的完美契合。环境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与创意设计相结合才能提升其美感,这也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开发创新教学模式并让其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非常有意义。
1.开展理论性的课程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侧重于实践教学,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力培养。所有的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所以,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务必对文化理论知识教学引起重视,让学生的作品不仅具有客观性,更具有文化价值。因此,开展理论性教学课程的工作不容懈怠。
2.设置现场体验式教学
不管是对实地场所的实地写生、调研考察、还是深化环境艺术文化的认知,都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手段。通过这些不同的学习途径,对环境艺术文化的背景有更深刻了解,以此获取最直接有效的信息。同时也通过对空间感的切实体验,对环境艺术的创意理念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其表现手法获得更深的领悟。最后可以通过文本、写生报告或是以作品的呈现方式进行交流沟通,达到学习的目的[1]。
3.开展模拟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对未来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进行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有必要进行模拟教学的开展,以此对学生的个人专业性和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模拟教学这一过程中,创造一个具有专业性的工作环境,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探讨或实战分析,以此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4.开展项目引导制教学模式
设计类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设计类学生基本没有实践经验,一个不具备实际设计能力的学生根本无法快速融入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引入实际项目,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最开始,教师可以先将一些专业性强但难度并不大的实操项目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对相应的设计流程、具体处理办法、详细的施工工艺以及所涉及的工程法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分工合作的思维方式,又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学习,最终通过对项目的实际操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
5.进行引导式教学
教师把传统的授课模式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点播式教学进行转变,通过抛出核心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查阅专业资料,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提出,最后通过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报告给出科学性建议并组织学生进行更为系统的专业学习。这样的引导式教学避免了学生被动吸收知识、被动思考的弊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成长。
6.进行校企项目合作教学
通过校企建立多维合作,学校向企业推荐兼职学生,以此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并缓解企业的用工困难问题。企业向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工作的实操机会,并进行专业技术的指导,实现定向培养及人才吸收。因为艺术设计工作都是以一个独立的项目为单位进行展开的,所以不同的项目便能促成校企的不断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8.加强培养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理念
目前,国家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为立项建设项目,可见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也引起社会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专业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是推动专业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以此解决中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加强培养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理念也是首要任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对中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更具體、更标准、更精准的定位,不断加强教学理念的创新[3]。
结束语:
探究中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路径是为了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行业发展,对自我能力和个人素质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设定准确的自我努力的目标,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个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科学创新的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计平.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绿色科技,2019(19):263-265.
[2]谈玮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2018,7(14):130-132.
[3]冉临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J].科技风,201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