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数学教材 创新课堂教学
2022-05-16杨泗梅
摘要:在一次整理听课笔记的过程中,对照新教材的标准,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课堂基本上是将教材来了个“依葫芦画瓢”,认为新教材的什么都是好的,可取的,从而造就了一批“照本宣科”的教师,也有一些课堂表现得非常有“个性”,给教材来了个“改头换面”,全部改变教材的例题、练习。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失偏颇。就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要客观地对待教材,有理可依地创新教学
一、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有关
二、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关
三、课堂目标是预设的,但也有建构生成的
究竟应该如何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呢,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三条策略:
一、补充、调整教材内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给教材注入“催化剂”,寓教于乐,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全过程
三、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恰当融入生活素材。
关键词:创造性、有理可依、策略
对话数学教材创新课堂教学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先后接触到了第二册、第五、六册的数学实验教材,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教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及激活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由于教材体现着“创新”二字,我校开展了多堂公开教学活动,在一次整理听课笔记的过程中,对照新教材的标准,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课堂基本上是将教材来了个“依葫芦画瓢”,认为新教材的什么都是好的,可取的,从而造就了一批“照本宣科”的教师,也有一些课堂表现得非常有“个性”,给教材来了个“改头换面”,全部改变教材的例题、练习。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失偏颇。就此,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要客观地对待教材,有理可依地创新教学
实施新课程,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但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先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有关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重要的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富有个性地、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从地域、民俗、民等情况都不尽相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同样的一堂课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它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
二、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关
我认为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提升过程。低年段的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比较难接受抽象的事物,而高年段的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事物方面就有了提升,但是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高年级采用讨论和探讨式教学比较恰当。上课过程中,学生大胆提问,与老师一起探讨研究,甚至和老师争论,学生和老师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在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中,学生学得很快乐,在快乐的心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课堂目标是预设的,但也有建构生成的
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设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对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较全面的估计。要有放得开、收得回的课堂驾驭能力。虽然我们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但我们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和组织者。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究竟应该如何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呢,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三条策略:
一、补充、调整教材内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真正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责任,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并能合作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或调整教材内容。如在上認识“几分之一”一课时,教材安排了比较分数大小的内容,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在学习上比较吃力,于是我将比较分数大小这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去学习,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圆形纸和方形纸,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分数,并让学生用把-------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的句式说说自己表示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发挥新教材的指导作用。
二、给教材注入“催化剂”,寓教于乐,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全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恰当融入生活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我们就让学生用他们身边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东南西北”之后,我们就布置了根据方位词画出自已家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物。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之后,我叫他们用字母表示自己的年龄与身边亲人的年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新课标”的提出,也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我们应该围绕创新教育,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新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这样,学生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发挥,我们的教育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姓名:杨泗梅,工作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逸夫小学,职务: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