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2-05-16周锋翟凤艳霍云凤王洪亮吴艳兵
周锋 翟凤艳 霍云凤 王洪亮 吴艳兵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探索和尝试,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和政治认同感,充分诠释高校在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植物保护技术是一门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的应用科学,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中,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旨在通过挖掘课程涉及的爱国热情、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及环境保护意识等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讲授之中,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协调育人效果,并为其他思政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46-04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授知识及答疑解惑作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当前,国家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当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学目标[1]。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要打造教育强国,真正意义是做到立德树人”。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切实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这对进一步实现课程思政的“铸魂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以农业相关专业为优势学科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以“崇德尚能、知行合一”为校训,校训既体现了学校广大师生十分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又体现了学校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符合当前国家号召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目标的要求。为此,在此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思政课程的建设,对深入践行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培养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的毕业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植物保护技术既是当前确保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证,又是确保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的植物保护技术学习,并将最新、最成熟、最有效的技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授到农业生产一线对确保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当前农业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3]。2020年3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为保障我国粮食以及农产品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条例》鼓励在生产实践中推行专业化防控、绿色防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在防控过程中的责任[4]。《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我国现代植物保护的治理能力和社会认知度,而且开启了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新纪元。同时,这也对当前农业工作者尤其是在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工作的植物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农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的专业技术人才,让这些人才肩负起扎根农业科学研究或农业生产一线的使命,切切实实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校作为以农业为优势学科、以农学专业为学校老牌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道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农业专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基于当前形势,在开展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农业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课程的建立,对进一步培养“爱农、知农、懂农”,且道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保护技术是我校农学及种子科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一门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的应用科学。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内容由植物病理学基础和农业昆虫学基础知识两部分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掌握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主要植物病、虫害的诊断方法、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同时本课程要求学生认识植物保护在农业高产、稳产、优质栽培中的重要作用,能用经济学观点、生态学观点及环保观点分析每一项防治措施。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开展,能显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开展农作物病害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积极参与作物植物保护工作的热情,并为今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尤其是農业生产一线的植物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此,在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切实助力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与国内其他高校遇到的基本情况一样,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也是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难点是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与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5]。本课程是教学团队成员在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和总结,共同对本课程思政元素展开挖掘,并试图将其进一步与理论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经过研究、汇总与实践,本课程主要挖掘了如下思政要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农”热情,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受传统思想与思维模式的影响,农业及农业技术工作者曾经被认为是落后和贫穷的象征。同时,一部分人认为有些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较低、选择面较窄,导致近年来一些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部分农业类专业学生刚入学时普遍存在“亲农爱农”意识淡薄、对专业的认同度较低、专业热情较为缺乏等现象[6]。此现象与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育道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生产实践能力过硬的“爱农、知农、懂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为此,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适时地开展针对课程知识点的思政教育十分必要。本研究试图挖掘以植物保护技术为代表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思政元素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培养“爱农、知农、懂农”的后备农业科技工作者。
绪论是吸引学生积极开展本课程学习的重要章节。在绪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用图片及数据来充分展示“爱尔兰饥馑”“孟加拉饥荒”及“非洲蝗灾”等与植物保护直接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充分阐明有害生物,尤其是农业有害生物对人类的危害及其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针对农业有害生物来科学地开展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提升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为学生毕业后积极开展农业相关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二)培養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体现在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一种最基本的精神状态,是开展好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是实现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7]。
在植物保护技术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必要。经过教学团队的实践,我们一致认为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搜集国内知名植物保护专家(朱有勇院士、陈剑平院士、吴孔明院士、宋宝安院士、康振生院士、周明国教授、陈万权研究员等)的先进事迹以及媒体报道资料,并将其发放到超星学习通、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中供学生学习,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适时引入相关事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领略专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任劳任怨、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培育农业青年人才“立志为农”的科研情怀,进一步激发农业青年学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将以康振生院士和陈万权研究员为主的两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田间实地调研和反复的实验论证,总结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夏规律,相关科研成果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实例,穿插在讲解病害循环知识这一环节[8],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植保工作者对待科学研究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实事求是、积极追求真理的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同样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当讲到“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时,我们可以将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团队结合当前小麦赤霉病对常用杀菌剂产生严重抗药性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特异性的杀菌剂——氰烯菌酯,并通过在黄淮小麦主产区开展“联防联控”的策略将其应用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中,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在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的发生和扩散,确保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效保障了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因成果显著、意义重大,其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例子来阐释创新及创新实践的重要性,激发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要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要十分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章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当前生产上引入“无人机”区域性防控农业有害生物的案例,进一步诠释创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并通过比较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过程中,由传统的“人工背负喷雾器喷雾”,到“田间拖拉机喷雾”,再到“无人机喷雾”的防控技术的变革,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创新可以“解放生产力”,创新实践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实践在农业生产一线大有可为。
(四)追求卓越,诠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标识,更是时代强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当前形势下,农业领域的工作者更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在讲到昆虫分类章节时,可以与我校植保系的李卫海教授开展昆虫分类研究的鲜活事迹相结合起来。李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利用假期带领研究团队踏遍太行山的角角落落,踏踏实实地开展昆虫学分类研究,经过数十载的潜心科研,已明确了襀翅目类昆虫在我国的特征、特点和分布范围,开创了襀翅目类昆虫研究领域的先河,先后在国际知名昆虫学分类杂志Zootaxa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让襀翅目类昆虫研究屹立于世界昆虫学分类领域的前列。李教授及其团队孜孜不倦、勇于创新、数十年如一日悉心地开展昆虫学研究的鲜活实例很好地体现了我校及我国植保工作者如何热爱植保事业、积极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此外,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团队及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分别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和Cell上发表,这为我国马铃薯、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重要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努力方向。这些相关成果体现了以王源超教授及陈学伟教授团队为代表的我国植保工作者“愿坐冷板凳”、潜心科研、追求卓越的品质,为引领我国主要农作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新策略,带动我国植保学科的前沿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待科学研究的这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态度,同样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可以通过挖掘和列举这部分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这些“身边事”以及“有血有肉”的事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以植保工作者为代表的广大农业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是可以有大作为的,并号召大家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在校期间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已,积极追求卓越,在后期的工作中通过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来诠释和践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五)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全人类需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讲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章节时,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由“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再到“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变化,来进一步阐释我国在作物有害生物管理意识上的转变,在有害生物防控过程中,要更加重视人、自然和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教育学生在生活及有害生物防控过程中尊重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注重生态文明,切实践行当前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当前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过程中,我国对重要作物病虫害采取了“联防联控”“跨区域联合作战”的有害生物防控策略。该策略通过在小麦赤霉病、锈病、稻瘟病及草地贪夜蛾等重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得到成功的实践,有效减少了上述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了农作物的安全生产,有效保障了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国民对农产品的正常需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三、小结与展望
植物保护技术是一门以阐述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为主的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科学,也是我校农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覆盖面广,基本涉及全部农业生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开展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思政课程的建设工作,对激发学生的“学农”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农业科学研究和有目的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开展植物保护技术防控有害生物的热情,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意义。号召学生积极追求卓越,努力诠释工匠精神,在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实现当前农业高等院校努力培养道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生产实践能力过硬,以及“爱农、知农、懂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课程尚处于建设阶段,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且已挖掘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磨合。笔者相信,经过3~5年的建设,本课程将会建设成为一门优秀的农业类专业思政课程,课程在践行我校“崇德尚能,知行合一”校训的同时,还能担负起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此外,我们坚信通过植物保护技术思政课程的开展与实践,能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的效果,培养出一批道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生产实践能力过硬,“有农业情怀、有责任担当”“爱农、知农、懂农”“愿意扎根基层”的现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及保障粮食作物的丰产丰收做出重要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淑艳,姜凯译,陈春晟.农林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4):269-271.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旗帜,2019(4):5-7.
[3] 鲁继红,汤军,肖新华.思政教育在高职《植物保护技术》教学中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9(21):85-86.
[4]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J].种业导刊,2020(3):10-13.
[5] 詹忠根.高职理工类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要领[J].职教通讯,2018(20):29-34.
[6] 王玉辞.农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3):118-122.
[7]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J].求是,2019(9):61-67.
[8] 王海光.在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大学教育,2019(3):96-9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