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强化的探讨

2022-05-16邹祝英罗清海刘秋菊

大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青年教师课程思政

邹祝英 罗清海 刘秋菊

[摘 要]青年教师是高校一线教学的主力军。文章讨论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使命和责任,分析了青年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观念局限,讨论了强化课程思政意识的基本路径:加强学习、修养师德、知行合一、协作同行。

[关键词]指导纲要;课程思政;三全育人;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40-03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目标、核心内容和工作思路,阐述了高校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纲要》明确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广共享、强培训、重合作、树表率和深研究,为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路径和方向[1]。

教师在言传身教中所展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高校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科研素养扎实、亲和力强、资讯能力突出,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潜在优势;但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受成长经历的影响,价值取向相对多元,科研、教学等岗位任务重,注重专业课题研究和专业知识传授,可能会成为青年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因素。面对教书育人新形势、新任务,青年教师必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青年教师是高校一线教学的主力军。《纲要》要求高校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加强高校主力军建设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明确“主力军”的课程思政责任和担当

(一)课程思政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党委必须牢牢把好的“指挥棒”;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课堂是必须坚守的育人“主战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对于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境界、教学风范,学生的感受最为真切。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师是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有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立德树人观念关乎育人阵地的安全,关乎培养人才的能力及性质。强化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2]。

(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教书育人,应将授业解惑与传道立德相融合、相统一。《纲要》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同时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多项工作举措。例如,搭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专项能力建设,建立课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等。高校要将专人专课的思政课程模式扩展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模式。育人模式的换挡升级必然要求教师对既往育人模式进行反思重构,要求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淬炼提升,尤其是课程思政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的培养塑造,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为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3]。

(三)课程思政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内在要求

我国有数千年尊师重教的历史传承,子贡结庐、张良拾履、程门立雪等故事广为传颂,同时,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这个群体被寄予更高的道德、情怀、学识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处于过坎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国家亟须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也更加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教师首先要能“传道”、擅“传道”,不仅要解学业之惑,还要解人生之惑。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书育人理念,既做“经师”,又做“人师”,二者相融统一。教师应用独特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教学素养引领学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青年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观念局限

高校青年教师总体上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砥砺前行,甘于奉献,但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需要在课程思政素质方面持续提升,以适应更高的要求。

(一)重专业技能轻思政修养

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代,价值取向相对于老一辈教师更多元化;很多青年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难免受到西方价值理念的影响;一些青年教师“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意识相对不强,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倾向,对身为教师在学生价值养成和品格塑造中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可能存在应付行为。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系统工程。要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就不能把专业成长和政治修养对立起来。一些青年教师认为专业技能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事业发展的硬指标,而思想觉悟则是软指标,论文、课题等硬指标上去了,软指标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样难免会使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显现出来,表现出一种“淡政治”的思想倾向。有的青年教师甚至狭隘地认为,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课讲思政就是“跑偏”,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思政教师的职责。类似倾向破坏了三全育人的整体格局和氛围。

(二)重个人努力轻集体协同

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价值和自身正当利益的诉求,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也难免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职称、职务晋升注重课题、论文等个人指标,即便集体项目也注重个人排名,但这些指标的达成不仅取决于个人水平与努力,也存在诸多个人之外的关联因素。现实压力之下,一些青年教师更注重个人职责、任务、指标的完成,对于集体活动、团队任务积极性、协作意识不强。多数高校对没有行政职务的一线教师不要求坐班,这客观上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足, 对学生思想状况和身心健康关心不够。

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科研指标重、教学任务多等岗位压力。尤其是很多地方高校,岗位考核指标参照重点院校,加之生师比偏高,不少“双肩挑”教授“主讲非主力”,导致青年教师岗位负担过重,不得已成了 “苦干的骨干”。当下高校教师学历门槛高,入职年龄较大,相对于政府公务员、大公司白领职员,青年教师实际综合收入并无优势,还承受着购房、子女养育等生活压力,不得不疲于应对。青年教师的现实焦虑和疲惫,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

(三)重科研课题轻教育教学

重科研轻教学倾向的形成也受到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考核指标导向的影响。多数高校的考核体系注重量化指标,如课题、论文的级别和数量,研究成果、获奖荣誉的级别和排名,教学工作量的学时、学分等,而教育教学质量则难以量化,因此注重达成、积累量化指标就成了青年教师在现实压力之下主要的努力方向。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真正的成绩或成就需要一个潜心问道、厚积薄发的过程,但一些年青教师为了职称、职务的晋升,学风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不上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不更新,甚至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凡此种种,反映了一些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师德师风认识等方面的问题,这与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不相称,与《纲要》所要求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不相称[3]。

三、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强化

《纲要》要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4]。

(一)加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坚决摒弃把政治学习视为“虚活”的错误观念。各级党组织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引导青年教师坚定“四个自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其次,政治理论学习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借助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网络、视频、微信以及报告、体验、座谈等多种载体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兴趣,增强主题教育的实效。

最后,政治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科特色。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要与专业素养的提升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题、形式要有选择、有侧重,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引導理科教师注重“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求索精神,工科教师注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医科教师注重“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济世精神,文科教师注重“修齐治平、精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

(二)明确担当,修养师德师风

如何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智力资源强势,教育是关键。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处于过坎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家亟须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也更加迫切需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好老师,要示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能“传道”、擅“传道”,既能解学业之惑,又能解人生之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好老师要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教学素养引领学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知行合一,提高使命意识

《纲要》指出,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即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青年教师要坚持知行合一,优化知识技能结构,适应课程思政的交融性、综合性、引领性要求;强化学习考察、社会服务等实践历练,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及自身使命, 激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热情;将对社会、历史的感悟融进教学之中,克服人云亦云的教学俗套[5]。

青年教师应发挥朋辈交融、信息咨询、科教融合的优势,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形式。课题研究应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需求出发,增强科研和教书育人的针对性、融合性与实效性,创造更接地气、更易于转化的科研成果,培养更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一代代卓越科学家为国家富强而展现出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一项项重大工程突破背后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甘当人梯、甘愿牺牲的故事,是触手可及的思政元素,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最见成效的方式。

(四)完善机制,团队协作同行

青年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素养,需要合力与借力相结合。

所谓合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流协作机制,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双向贯通、相互促进,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应使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研讨制度化、常态化,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学研讨,优化教学设计,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应积极组织基层教学组织跨专业、跨学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从学科交融中获取学术支撑、文化熏陶、思想火花和教学创意,互相学习,形成育人共同体。

所谓借力,一是组建课程思政研究团队,组织具有学校区域、历史、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专题研究;二是要完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关联培训,举办名师工作坊、专家讲座,开展专题培训课、“传帮带”等活动;三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改革岗位考核体系及导向,让广大青年教师形成倾心、倾情、倾力于教学的内驱力。

四、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校一线教学的主力军,与学生年龄接近、接触频繁,对学生的思维、观念的影响更加直接;青年教师的生活风格、人生感悟、价值观念等对学生吸引力强,对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于课程思政建设,青年教师既有年龄、资讯、科研等优势,也受到职业素养、岗位考核、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制约。加强政治学习,强化师德修养,促进知行合一、团队协作,是强化青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必要途径。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统一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是落实《纲要》要求的前提。青年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良好的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四个相统一”,才可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2020.

[2] 孙海英.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立德树人观念的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等刊,2017(11):155-159.

[3] 张洁.以德立德立德树人 谈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8):42-44,54.

[4] 教育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EB/OL].(2020-06-05)[2020-07-15].http://news.china.com.cn/2020-06-05/content_76129881.htm.

[5] 孟上九.以生为本突出特色落实“四个相统一”[N].中国教育报,2020-06-0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青年教师课程思政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