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的积极理解与应对

2022-05-16汪玉峰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堂讨论在线课程对话教学

[摘   要] 在线课程作为信息化时代重要的课程形态,其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状况一直备受线下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如何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在线教学的当务之急。究其原因,存在着课程设计局限于线下传统思维、网络虚拟性导致的弱交往、形式单一的在线教学评价等问题。文章在对“低参与率”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对话教学理论的视角,立足不同的对话环境,从学习者的主动对话、线上资源的择优选择和多元对话方式的有效整合等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积极回应并通过增强对话意识、创设对话情境、加强技术支持和开展对话评价等策略提升在线课程的对话效率,以对话行动提升在线课程的对话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在线课程; 课堂讨论; 低参与率; 对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簡介] 汪玉峰(1976—),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tswangyf@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在线课程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既承载着信息时代学习者便捷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理想,又经受着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诸多束缚。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办好网络教育”以来,教育部相继印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线上教学管理等诸多环节,形成合力提升在线课程教学质量。学者们对在线课程讨论区中师生、生生交互讨论的基本情况已有研究。例如孙洪涛、李秋劼、郑勤华等认为教师的积极参与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可以促进MOOCs的交互讨论质量[1]。 Murphy、Drabier等认为学习者参与在线课程的交互行为对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学习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学习者在讨论环节的参与质量却不尽如人意[2]。Wing lan认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在线课程的讨论质量[3]。另有学者认为,协作式在线课程可以有效改进讨论环节的质量[4]。

在已有研究中,无论是对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的担忧,还是试图改进在线课程讨论质量的努力,都基于一个直观的经验假设——参与率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在线课程的“低参与率”被传统研究认为是一种不成功的学习过程。更有观点认为,学生参与率较低,比如结业率仅为5%的慕课会导致学习者产生失望情绪[5]。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仅仅凭借学习者讨论环节的学习行为来判断其在线上课程的学习状况,势必会遮掩能反映学生整体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因素[6]。还有学者指出,在线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参与并保持与线上其他学习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线以及离线时感觉、思考、交流和归属等行为构成的复杂过程[7],片面化的理解和“参与”定义势必会成为深入理解在线课程讨论环节学习效果的障碍。基于以上问题及其研究的启发,本研究试图改变人们对线上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出现消极解读的思路。借助对话教学理论,将线上课程讨论环节理解为学习者与在线课程文本、音视频资源、其他学习者以及教育者之间的对话,不再单一关注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的多寡,进而发现学生“低参与率”对于在线课程讨论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期为在线课程讨论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反思与借鉴。

二、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

现象及其传统归因

在线课程以其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学习者的热捧,但“高选课率”与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是不争的事实[8],学习者参与在线讨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折射出在线课程讨论学习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的缺乏。

(一)参与率低下的被动交流:课程设计局限于线下传统思维

当前,期待通过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良性互动,拓展知识广度以及提升在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未能如愿以偿。正如有学者指出:“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课程完成率较低,很多沉默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最终流失。”[9]究其原因,当前在线课程大多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是线下传统课堂在网络空间的机械迁移而已。因此,它几乎完整地套用和延续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和缺陷,如育人目标单一化、教学流程窠臼化、教学方式板结化。在线课程的设计未能从“高阶性”的要求出发致力于促进学习者之间互动协商和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线课程旨在启发、引导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很少关注教学过程和学习者交流互动生成的动态知识以及思想的碰撞交流。同时,在线课程还缺少针对教学对象分类、分层的教学设计[9]。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但没有体现教育技术信息化背景下的先进性,更无法通过讨论环节的高质量点燃和激发学习者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在线课程只是在空间上实现了对传统线下课程的继承,却没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进步,也无法实现对传统线下教学的完善和超越。

(二)从众应付的浅层互动:网络虚拟性导致弱交往

有学者认为,“尽管在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但与传统线下教学‘面对面’的交往相比较,虚拟环境下‘隔屏相望’的交往互动存在着一些短板与不足,当学习者长时间不能感受和获得线上课堂带来的吸引、感染和启发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无助感、甚至反感,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10]。因为,在线课程学习讨论环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大部分是非实时的,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解疑释惑、激励和评价在进程上缺乏持续性跟踪,在时间上缺乏足够的精力进行针对性指导与回应,在方式上缺乏有效交互手段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在线学习的虚拟性影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质量,从而呈现出一种随机、单向、低频、延时的弱交往状态[11]。在线课程讨论环节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大多体现为跟随大众的应付式、附和式、分享式和简单化的态度表达,而怀疑、批判、协作等行为较少,更谈不上知识的建构。由此可见,浅层次的讨论交流并未促进在线课程讨论环节深层次学习行为的发生。网络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异步交往,缺少线下课堂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交流,更缺少教师举手投足间人格魅力的启迪和感召。

(三)约束缺失的形式自主:标准混乱、形式单一的在线学习评价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MOOCs 在获得人们赞誉的同时,质疑之声也此起彼伏。比如10%的课程完成率一直为人诟病[9]。在线课程突破了时空的约束,使知识的学习、资源的获取更为灵活和便利,尤其是在移动设备的支持下,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理想变为现实,碎片化学习也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然而,在线课程在给学习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教师的管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在线课程的评价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正如有学者指出:“线上课程由于不是现场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学生学习时存在开小差和挂机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并未观看和学习线上课程,导致线上课程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2]另外,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基于各自视角对课程的评价导致了评价标准的不一致性和多样性。同时,单一的评价方式和设置不全面的评价量规不能够精准地评测在线学习者的交互行为水平[13]。对在线课程的评价,多少都受到“重建轻管轻用”传统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将课程建设作为评价的重头而非管理与建设并重。在当前在线课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评价标准或评价定位不但不能持续激发师生双方的参与热情,反而会弱化师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积极性。

三、对话教学理论视域下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的积极理解

当在线课程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人们也产生了对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的反思,对话教学理论就是诸多理论中的回应之一。该理论认为,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和体现[14],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的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15]。在线上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隔屏相望或异步交往不会改变对话的本质,相反,线上教学不仅需要对话,更需要高质量的对话。对话是维系和加强师生关系,促进和提升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对话理念、实质、形态、方式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自主选择情境下的“低参与率”:学习者主动对话的表现

教育信息化时代,自由、自主和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学习者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就是教育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和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进而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对话教学理论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积极回应。它帮助我们抛弃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和成为被动接受知识容器的刻板印象,这意味着教学本质的回归,意味着教学对学习者的关心关注,进而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选择,相信学习者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判断选择学习资源,开展对话与交流。有研究发现,只学习在线课程,但不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也不参加考试的学习者对于课程的投入程度不亚于完成者[16]。学习者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主动选择,其学习过程都是与在线课程文本、音频、视频、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展开的对话,学习过程及其点滴经历都是学习者终生学习道路上留下的印痕,而并不拘泥于是否參与线上讨论。对话教学理论认为,“主体间性在线课程不仅需要师生主体、生生主体之间的对话,还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与文本主体之间的默契‘对话’。”[17]如果文本也能够建立起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能够开展视界融合与知识的构建,那么,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又能否准确地反映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呢?事实上,“低参与率”只是衡量在线课程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指标之一,而并非唯一评判标准。因此,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从来就不是在线课程本身的问题,更不是学习者的问题,它是在线课程蓬勃兴起,逐渐普及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应然状态,体现了学习者对话的主动性和对话方式的灵活性。

(二)开放学习环境下的“低参与率”:对话资源择优取舍的体现

在线课程的讨论环节,仅仅是教学对话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的对话性质,展开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学习者与教师、线上其他学习者和文本的对话,都是一种讨论的形式。随着在线课程井喷式增长,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现象。一方面,学习者基于学习和对话的期待,可以在诸多的在线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资源,每一次选择的成功都意味着对前一次讨论的缺席。同样,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选择多门课程进行对比式学习,进而在知识的理解上超越了现有课程高阶性的要求,达成了新的视界融合与知识建构。另一方面,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现象也仅仅反映的是在线课程参与者的显性行为与隐性行为比例的失调,一些学习者只是参与学习但并未进行讨论,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择优取舍教学资源静默地进行学习,他们是在线课堂上的沉默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在线课堂同样留下了他们学习的痕迹,记载了他们学习的经历。由此可见,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不能被一味夸大其技术的工具性,更不宜作为评价在线课程的唯一标准,在线课程的建设应该秉持对话的思维和理念,让在线学习者的对话期待成为提升其对话内涵的必然。

(三)混合学习环境下的“低参与率”:多元对话方式有效整合的结果

对话教学理论从多元对话方式的视角审视在线课程和传统线下课程,二者完美结合有助于调和二者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基于对话的思维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和有效策略,才能在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中使学习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收获。对话教学理论认为:“人先天的潜力固然需要不断的激发和开采,边缘地区潜力的开发则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唯有在丰富的文本和各种话语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碰撞中,边缘的潜力才得以捕捉和发展。”[18]通过线上与线下课程的有效融合、双重叠加,更能促进对话的效果,激发学习者边缘的潜能。“互联网+教学”技术的出现,将重塑人们学习和协作的方式,线下教学交往方式将面临自主交互式学习的挑战和冲击。因此,认同传统线下课堂和在线课堂对学习者具有平等互补的意义,对线下教师价值感的确立至关重要[11]。正确看待在线课程对传统课堂提出的挑战,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习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投资,发掘富有价值的在线课程资源。这样一种认知能够促成传统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的完美结合,形成混合式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通过综合运用线上和线下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传统课堂既定的时空界限,开展富有深度的对话交流,可以推进师生新的视界融合和知识建构。在富有人文性的对话教学实践中,教学更关注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具有合作、沟通、怀疑、批判、创新素养和富有对话理性的时代新人,而并非单纯地追求线上课程讨论环节的高参与率。如此,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将消解于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中,即培养具有对话理性和对话能力的人。

四、对话教学理论视域下在线课程

讨论环节困境的突破路径

对话教学理论并不是改善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困境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可以直接套用的万能模式。但是,作为一种融教学价值观、知识观与方法论于一体的教学哲学[19],其实质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和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14]。该理论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关注,在于通过对话,培养具有对话思维和对话理性,具有良好社会交往、有效沟通和对话能力的人。通过对师生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等良好关系的建构,强调对话行为在人的认知、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调节作用,它为在线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共生教育信息生态体系中各要素的定位及其内涵。通过在线课程有效对话策略以实现课程参与主体间思想、情感、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因此,在线课程教学设计要在思维、内容和技术等方面渗透对话思想和对话意识,以良好的对话开启在线课程学习的新局面,重新构建信息化时代学习的良好生态,致力于打造学习者之间思想共振、意义共生、情感共鸣、心灵共通的学习环境。

(一)增强对话意识,以问题统摄教学内容

在线课程良好对话活动的开展取决于学习者之间对话意识和对话思想的提升。决定一种教学是否具有对话意识,是一种建立在民主意识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的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18]。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话意识的增强,既需要提高师生的对话思想和对话意识,更需要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设置,以蕴含对话意识的问题开启对话的新局面。因此,在线课程讨论环节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出逻辑上的体系严谨,内容上的环环相扣,意义上的层层递进,形成有梯度、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集。同样,问题既要涵盖学科基本知识,又要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既要有完整清晰的逻辑关系,又要有适度的开放性与灵活度;既要有考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要有指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既要有完成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更要有培养学习者合作、沟通、创新等核心素养。学习者基于对单个问题的学习与理解,牵引、创设和衍生出与个体认知程度相关的系列问题集。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学习者对在线课程学习和关注的中心不再是形式上讨论环节参与率的高低,而是主动激活自身潜能和内生动力,在问题的牵引下不断进行对话,不断进行与文本等资源的视界融合和知识创设。

(二)创设对话情境,以情境增进情感交流

如果说对话意识和对话思维再造了在线课程的内容结构,那么对话情境的创设则是增强在线课程亲和力的关键。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情境化的,情境在学习者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活动必须嵌入在真实应用的情境中”[20]。因此,创设在线课程良好的对话情境,是助推学习者主动选择并参与对话的积极动因。如果说传统线下课程是通过师生之间态度、情感、情绪、语言、肢体动作、眼神和心灵进行的对话,那么,在线课程的情境创设,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情感支持,教师要将对学生的关怀渗透到整个教学设计中,比如问题的设置、视频制作,讨论环节的管理、课程画面的设计等,使学习者在学习文本、视频、参与讨论时能深切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亲切、用心良苦的设计、饱含深情的关怀、潜心问道的执着、巧用技术的匠心等。在温馨愉悦的对话情境中,在线课程才能体现出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原来隔屏相望的异步对话彰显出不同寻常的意义,在线课程的对话交流也才能达到润心启智、温暖心灵的重要价值。

(三)加强技术支持,以技术赋能深层对话

对话思维与对话情境如果说是一种软力量,而技术则是一种硬实力,有学者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推进在线课程广泛传播的主要动力”[21]。因此,在线课程平台畅通运行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技術驱动,以保证在线课程学习管理在实践中顺利进行。一是在线课程平台的畅通运行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技术支持,这就要求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与教和学相对应的数字世界,并以数据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手段、以云服务为形式,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全方位创新。二是要求在线教师摒弃以往在线课程建设中技术与教育二者拼凑与整合的做法,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教学要素,作为教学资源有效配置和整合的重要条件,以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于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比如,在线上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讨论环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现互联网对于在线学习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强大功能,以此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在线上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对学习者全周期数据化的管理和服务。教师要结合特定的技术、工具、软件等来融合不同资源,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基于文化背景和熟练程度所产生的不同需求。

(四)开展对话评价:以科学评价引领在线课程高质量发展

对话教学究其实质是一种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人性化的教学。这就意味着在线课程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结果都要实现对话的转换,以促进在线课程良好对话教学生态的达成。在评价目标上,实施差异化的评价目标,要将教师的期望转换成学习者实现个人学习目标的自觉。首先,课程总体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差别,在分析学习者学科专业、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差异化的学习者实现类别化或组别化,并依据分类匹配差异化的层次目标。其次,要将课程学习总目标分成梯次化的分层目标,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境况动态调整学习进度,使目标尽可能成为激励和引导学习者参与对话的动力;在评价标准上,实施对话式的评价标准。评价在线课程学习者的效果及其质量,要以能否引起对话、是否参与对话以及对话质量的高低来评价。这就要求课程监督管理机构要以课程内容、问题集以及互动环节是否激活高质量对话为尺度进行评价,教师要以是否及时关注并回应了学习者的困惑和问题为尺度自评,学习者要以是否与文本、视频和其他学习环节发生了对话为尺度自测。而课程对话的整体情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在评价结果上,实施对话式的评价结果,实现从外在评价引导到开展自我对话的目的。一方面要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数据记录学习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用清晰的数据描述学习者参与对话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引导型、启发型的评价模块,引导学习者从形式上的学习上升为深层次的对话活动,最终实现学习者自主开展对话。

五、结   语

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仅仅是在线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诸多环节和现象中的一个截面和片段。如果以“低参与率”之“树”遮掩其蓬勃发展之“林”,势必会“以叶障目”。同样,如果我们仅仅从单一的维度去消极地解读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会导致对学习者行为的片面认识。反之,将“低参与率”定位为在线课程学习生态与现实学习情境二者相互融合下的现实表现则更为恰当、也更具有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将在线课程评价和审视的目光从讨论环节的“低参与率”现象移开,转而反思教育信息化时代如何提升在线课程学习者对话的质量。

打通人工智能时代在线课程师生对话交流的“最后一公里”,必须以对话精神关照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真正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仁爱,在良好的网络对话中创生知识的意义,实现人与人、人与文本的心灵沟通,精神相遇。当然,对话教学理论也仅仅是理解和打开在线课程“低参与率”现象的一把钥匙,相信随着国家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在线课程全过程的深度融合,随着在线课程管理、服务、评价等科学体系的规范和健全,以技术赋能的在线课程将通过网络平台直抵每一个渴望成长和进步的心灵,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更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在线课程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展现出知识的魅力,从而实现在线教育立德树人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洪涛,李秋劼,郑勤华.MOOCs交互模式聚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3):33-38.

[2] MURPHY K L, DRABIER LUEPPS M. A constructivist look at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via computer conferenc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1998(4):237-261.

[3] WING LAN. Encouraging online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04,15(4):345.

[4] 王卫军,代亚萍,韩春玲,李艺华.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协作式在线课程中讨论设计及促进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87-94.

[5] 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10-17.

[6] 胡敏.在线学习中学生参与度模型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105.

[7] HRASTINSKI S. What is online learner particip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Computer & education, 2008,51(4):1755-1765.

[8] 刘震,陈东.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慕课教学模式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慕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5):85-91.

[9] 沈欣忆,李爽,丹尼尔·希基,李营.如何提升 MOOCs 的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来自 BOOC 的经验[J].开放教育研究,2014(6):63-70.

[10] 趙呈领,李红霞,蒋志辉,黄琰.消除在线学习者倦怠:教师情感支持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2):29-36.

[11] 刘倩,李颖.主动选择:在线课程“高辍学率”的积极理解——基于学习者投资理论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4):45-47.

[12] 王伟,孔繁利.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线上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5):84-88.

[13] 蒋双双,王卫军.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研究——以“教育传播原理”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8(5):35-44.

[14]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65-69.

[15]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77-80.

[16] KIZILCEC R F,PIECH C,SCHNEIDER E. 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EB/OL].(2013-04-22)[2020-02-15]. http:/www.stanford.edu/~cpiech/bio/papers/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pdf.

[17] 戴妍,袁利平.论主体间性网络课程及其建构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6):49-53.

[18]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77:368,177.

[19] 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7-16.

[20] 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21] 祝智庭,贺斌,沈德梅.信息化教育中的逆序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3):5-12.

猜你喜欢

课堂讨论在线课程对话教学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