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心理学视域下的交互设计分析

2022-05-16李悦玲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感受交互设计

摘要:交互设计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在一次设计会议上正式提出,这是一个涉及人类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心理层次的需求,而设计心理学正是交互设计中的重要基础。文章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读交互设计与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析人们在交互设计中因设计心理学产生的行为表现、操作方式,探究交互设计如何实现其基本功能,满足人类需求。在对现状进行一定审视与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交互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对其提出展望。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交互设计;需求;感受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3

0 引言

20世纪的设计大多讲究式样、功能以及构造,于是许多有趣、具有形式美感的设计应运而生,如玻璃瓶装的可口可乐、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流线型老爷车、“萨里夫”的柠檬榨汁机还有会“叫”的水壶等。而21世纪的设计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宣传以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去解决问题,提倡以人文本,追求经济性、时效性、创新性。提起交互设计,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VR、网页、小程序等,其实交互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产品,还存在于机器和屏幕之外的很多领域。作为一门集艺术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于一身的交叉学科专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设计心理学在交互设计色彩、材质、造型、功能等方面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怎样更好地优化交互体验,满足人类的需求成为关注的重点。

1 交互设计概述

交互设计在英文中表达为interaction design,“inter”作为一个前缀词,作用于“action”这一后缀名词之前,组合来看就是在“行为过程”之间,在设计中产生一种互动的行为。交互设计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主要的三要素是人、界面和系统,其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就有“烽火戏诸侯”一说,不过那个时候这种行为还没有被称作交互,人们靠着点燃的烽火狼烟传递信息。从电报、电话到广播、电视这些基础便捷的通信方式[1],再到现在的互联网、VR、全息投影……几乎万物皆可交互。其中最常见的三大类:第一个是UI方向,user interface,即用户界面设计,注重视觉层面带给人的感受;第二个是UX方向,user experience,即用户体验设计,侧重于用户在使用中的体验感受;第三个是HCI,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即人机交互设计,关注点在于人与产品交互的整个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5G时代的到来,交互设计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行各业,并且更加注重智能化与人性化。

2 设计心理学的概述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如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学科[2]。这是一门交叉学科。通俗来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跟很多设计产生“交流”,会产生快感、恐惧、悲伤、害怕等情绪,这些都是设计本身具有的属性,作用于人这一具有情绪感受和心理活动的生物上。学好设计心理学对设计师们重塑自己的设计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设计师们掌握用户的心理需求,实现设计目的,在此基础上保证设计兼具形式美感和强大的功能性、经济性、时效性,最终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

3 交互设计中蕴含的设计心理学

唐纳德·诺曼在他的著作《设计心理学》中提到,好的设计应该具备两大重要特征:可视性和易通性[3]。可视性原则侧重于呈现给用户的设计状态,也称为可通达性,让用户对设计一目了然,知道怎么去使用;易通性原则是让用户明白这个设计的意图,设计是用来干什么的。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交互性设计开始借鉴设计心理学的原理。

3.1 沉浸式交互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运用

“沉浸式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内容,人们会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活动中,并沉醉其中。即使是一种虚拟的状态,但是制造出的场景、模拟的氛围都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故事是人们处理信息最自然的形式”,从情感化设计出发,“沉浸式体验”致力于在故事构建中为受众提供临场感、交互性、想象力。这种“身临其境”的多感官体验,让参与者瞬间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沉浸在构建的场景之中不停追寻、探索,感受环境中的角色,产生一种快感[4]。

唐纳德·诺曼在他的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指出,情感化的设计包含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层次[5]。

本能层次即一种自发性的意识,无须学习,生来就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在设计心理学中,本能层次直观体现在如今很多五感设计的展览或者博物馆中,异次元的观感,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与设计产生“交流”。通常通过场景的营造和高科技手段将人们的五感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在视觉上,全影汇联合运用分光镜、柜体、射灯、视频播放等设备配合雾屏气幕,产生虚实结合的感觉[6]。在沉浸式艺术展中,很多花朵、流水、鸟兽等意象的运用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这些意象不断浮现,体现出一种生命循环往复,不断轮回与重新绽放的意蕴美感。

行为层次即一个产品的可用性,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一款好用易上手的产品会给人带来舒心愉悦的正面情绪,反之则会带来焦虑厌恶的负面情绪。在很多沉浸式游戏交互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游戏类型、等级和玩家的角色,设置不同的操作方式、难易程度,让玩家增强体验感,更好地沉浸其中。除了人机之间产生行为互动外,玩家对决也能增强互动性。

没有哲思的设计是没有深度可言的。反思设计是情感化设计的第三层次,是一款产品的品牌、理念、情感的体现。设计和思考是人类的复杂学问,一种带有意识与情感的设计,会受到文化、個体差异等影响。如因“运”而生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置了360度多媒体的循环剧场,每一个展厅都在讲述不一样的故事,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与运河有关的活动和运河沿岸城市独特的地域特色,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让人们近距离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共鸣,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3.2 手机软件交互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运用

3.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体现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手机软件界面的交互设计也变得尤为重要。从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出发,最底层的生理需求指的是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以微信为例,微信的支付功能中包括购物、美食、旅居、出行几大板块,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所需的方方面面。还有卡包功能方便人们消费积分、享受折扣。第二层是安全需求,比底层生理需求高一个级别,针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生理心理状态的稳定等,比如登录账号需要实名认证,付款时不会透露对方的姓名、年龄等信息。同时微信也针对青少年推出了青少年专属模式,提供更多优质、安全、健康、绿色的视频内容,功能包括限制直播观看时长,以及微信小程序中的防沉迷模式等。针对老年人与一些特殊人士还推出关怀模式,其字体更加清晰,色彩对比更强,按钮操作更加便捷。第三与第四层是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体现出一种归属感。人是社交动物,而微信本身就是一款社交软件,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能够与好友沟通交流,查看朋友圈的每日动态。当发布动态收获到他人的点赞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并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功能的推出也俘获了无数都市男女的心。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今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出现了很多电商微商,他们通过微信或其他软件带货卖货,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有关企业的推文或者有趣好玩的故事,通过自媒体营销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因为微信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才收获了大量的用户,在新媒体软件中脱颖而出。

3.2.2 一致性原则的体现

一致性原则是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师在交互设计中既要遵循一致性的定律又要能体现差异化。如微信这款APP,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节奏感。美感的一致性表现在它的交互界面风格、排版、文字、图标上[7]。微信的整体布局是左边标识右边文字,标识为简洁的单色标识,核心颜色为绿色、灰色、白色,辅色为黄色、红色、蓝色等(见图1)。

功能的一致性,体现在人们往往会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产品,这里还涉及一个“心智模型”的概念。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 Laird认为,人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依据都是“心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运用心智进行演绎推理、语言组织、观点陈述等[8]。人无论是接触一个新的事物还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首先大脑中都会产生一定的模型与之匹配,然后依据自己一定的行为习惯去思考与解决。所以微信的导航操作设置在底部,左滑快捷键、面对面建群、一键付款等操作,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更方便上手使用。此外在很多设计中将人们的心智模型嵌入文化记忆,可以传递产品设计的价值。内外部的一致性也让人们产生亲切的感觉,把握好一致性的原则,让用户感到和谐,能够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从而增强用户体验感。

3.2.3 格式塔原理的体现

人们通常会记住那些简单的图像解释而不是文字解释,设计更加直观清晰,则对认知能力的要求更低,这就是格式塔原理之一的简单性原则。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把看到的影像或画面转化为简单的形式。记忆也是如此,心理学上将记忆分为短期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9]。设计师要明确,一个好的设计概念模型是无须过多记忆便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信息过载会让人产生认知负荷。因此微信在这方面去繁就简,更加注意内容和操作流的设计,而不是学习流程的使用。

易读性也是现代媒体应关注的主要问题,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长串枯燥的文字,会使用户的阅读欲望大大降低,当人们觉得某类字体难以辨别时,往往也会顺带产生内容具有难读性的认知。因此设计师一定要不断分析用户的行为和信息反馈,微信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短篇文章或者图文结合文章,满足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需求。

3.3 商超自助收银机中的设计心理学运用

3.3.1 审美性原则的体现

在审美性原则下,包括功能、造型、色彩搭配和材质都涉及心理学原理。自助收银机在造型设计方面是简洁直接的,符合人机工程学。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同样会感染人的情绪。商超的自助收银机大多是黑白灰或者单一亮色系,以一种极简风给人时尚科技的感觉。

3.3.2 合理运用设计心理学的优势

当前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去超市购买商品的频率也在增高,高效率自助式收银机应运而生,这是一款典型的“以人为本”的交互设计。长时间的排队会消耗人们的热情,过长的等待时间会让人们自觉打点即将要购买的物品,在此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靠在结账的货架上冷静审视,对非必需物品或一时冲动放入购物车的商品进行取舍[10]。自助式收银机大大提高了收银效率,无须人工找零,节省了顾客排队等待时间,刷脸支付也方便了很多没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的顾客。所有的信息都排布整齐、及时直观地反馈给消费者,避免了很多人工收银的麻烦,不需要和收银员接触,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除了方便消费者外,对于商家来说也节约了用工成本,员工不用长时间劳碌。同时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视听障碍人士,既保留了传统的人工结账方式,在自助收银上也提供智能语音提示服务。

4 结语

设计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在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好的设计师一定要充分了解人的心理需求,再根据市场调研和反馈做出调整。要做到“以人为本”,设计师的共情能力与同理心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发现,虽然现在很多设计十分智能化,不过交互设计的包容性没有完全普及。很多产品都是针对年轻人或者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设计的,这不可避免地将学习能力较弱的儿童和老年人屏蔽在外,所以设计也要适当与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相关联,置入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也为特殊群体或者个体提供一定的互动体验。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能以最少的学习成本让人们获得舒适的使用体验。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的多元化时代,设计师要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优化设计,牢牢把握用户的心理变化,才能使产品更具包容性,兼具科技与温情,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人。

参考文献:

[1] 王晨.城市公共空间导示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

[2] 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6.

[3]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4.

[4] 孙跃桐,李健.交互装置空间设计对沉浸式体验的影响[J].设计,2021,34(3):51-53.

[5]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M].何笑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3.

[6] 全影汇VR .浅谈数字赋能的沉浸式博物馆未来走向[EB/OL]. B站,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158673,2021-05-05.

[7] 宋玲.网页交互设计的视觉体验[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

[8] 李雪媛.基于用戶心智模型的创意生活产业服务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9] 倪锦诚,王梦洁.记忆系统的交互性:二语阅读记忆研究的新视角[J].外语刊,2020(2):59-65.

[10] 杨沛.设计心理学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运用[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悦玲(2001—),女,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猜你喜欢

设计心理学感受交互设计
基于本土化设计的逆本土化设计研究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
浅析情感化设计在户外家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