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5-15彭鹏
摘要:本文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艺术技能课程为例,以实践教育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作者的一线工作教学经验,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专业培养目标;全程实践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索出与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以提高“实践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服务幼儿”为宗旨,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艺术技能课程的开设瓶颈
首先,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科开设的技能课程的兴趣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烈而导致的学习效率瓶颈问题。
就目前各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质来看,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素质与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成正比。笔者在2019级一个行政班级的调查结果发现,随即抽取的20人,占行政班级人数的18%,其中参加过艺术高考的人数为0,认识五线谱等基本乐理知识的人数比例为13%,对音乐课程感兴趣的人数为17%,对钢琴与弹唱类技能课程感兴趣的人数比例为64%。
由此结果笔者的分析得出,由于招生的限制,学前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再从高考艺术生的范围录取,这种情况最大的影响就是,面对的学习群体是零基础音乐素质的学生,但这一情况属于不可逆转性的现实问题,学前专业在课程的建设上只能从其他方面改善技能课程教授中出现的教授难问题。
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设中,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技能课程由简如难的过程,例如在技能课程的开始中,第一学期应该开设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但是这些课程往往还没有在第一学期开设,就开设了钢琴、弹唱等需要一定音乐素质的积累才能学习的课程。或者直接将基本乐理课程与钢琴、弹唱直接开设在同一个学期。以上因素导致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开设遇到瓶颈。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建设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为了突出与大专、高职院校的区别,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定位于培养科研型幼儿教育人才,重理论轻实踐。幼儿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部分高校长期重理论轻技能,很难满足培养音乐素质的要求,应该在培养合格幼教与服务幼儿的整体思想要求。
(二)对专业基础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
目前学前音乐类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琴法、弹唱、声乐、乐理与视唱等等,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尤其是幼儿园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开设课程,并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好扎实的技能基础,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儿童发展为需求。
如图可见,共计三个行政班级中,人数共计149人,其中基本乐理与视唱都开设在第二学期,钢琴与弹唱都开设第一学期,技能课程的开设时间与理论课程的开设时间的不合理,并且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一学期,没有考虑到技能课程学习的实际需要应该保证至少一学年的课时。
(三)教育实践模式相对保守
我国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存在实习实践少、安排形式单一的现象。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等幼教机构,所以学生实习见习都安排在幼儿园进行。大二见习,不讲课。大三大四实习,安排有讲课环节。即使现在部分高校延长了实习时间,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因缺乏与实践领域的实质联系而严重削弱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尤其体现在音乐课程的实习效果上,在实习期间,不能很好的运用技能知识。
(四)教学考核模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忽视了不同音乐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也起不到以评促学的作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种类繁多,包含不同类型的课程,对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必须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以“服务幼儿”为目标的学前音乐课程改革
(一)为满足“服务幼儿”的需求,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目前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与大专与高职有所区别,建立的是科研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服务幼儿”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符合,进入幼儿园一线教学是绝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都是幼儿教育与管理的工作,幼儿教育需要的是能弹,能唱,能画,能写,能讲能管理的教学能力,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幼教理论+幼教专业技能+艺体特长”的实用型复合师资。
(二)以服务“幼儿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强基础音乐课程建设
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内容有琴法(钢琴),声乐,乐理与视唱,弹唱,奥尔夫,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等,看似内容丰富,全面,但其实教学目标并不突显。真正面向基层幼儿园,设计综合性强的音乐课程体系,这其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自身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事幼儿教育的前提就是热爱,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幼儿,只有这样,才能遵从“服务幼儿发展”这个宗旨。
(三)适应不断革新的幼儿教育,开展全程实践模式
教育模式与教育思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该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的转型——教学应用型大学,面对不断革新的幼儿教育,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音乐实践教学体系。本文提出以下三种模式的实践模式:实践教学、艺术实践、社会实践。本文在阐述着三种实践模式的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出更加贴合学生就业现实需求的方案。
1、实践教学环节。是指在院系统统一组织下的见习、实习、音乐技能及教学基本功比赛。设置音乐技能比赛和基本教学基本功比赛。锤炼学生基本功。还应该定期定时聘请幼教专家讲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到优秀幼儿园进行音乐课程的见习、实习,在一线工作中学习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使音乐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早更好地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接轨。
2、艺术实践环节。
(1)在学生社团下组织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包括校内外演出、毕业汇演等。在真正实践过程中,学生社团活动内容散漫而简单,尤其是校外活动,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接触演出的几乎没有,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实现。
(2)院系应该成立了“艺术实践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校内演出。打破年级和班级的界限,鼓励高年级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第三课堂活动及校外演出。
(3)设置两年一次“汇报演出”,统称“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学生人人参与,自编自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会实践环节。比较常见的模式例如社会音乐培训机构(琴行、早教机构),幼儿园等作兼职教师。努力开展好第二、三课堂,与和第一课堂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第二、第三课堂,增强了自己的社会组织能力,部分同学因此走上了社会音乐活动的组织与社会音乐培训工作这条道路,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肖倩.上海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模式和途径探析[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1(1):139-141.
[2]吴杨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9.
[3]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3).
[4][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作者简介:
彭鹏(1987.3),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从事学前声乐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幼儿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