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存在样态及批判
2022-05-15谢晗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2019SJB941)。
作者简介:谢晗,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基础部讲师。
摘 要:“佛系”文化与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在青年群体中“佛系”文化盛行并呈現出传播内容碎片化和隐蔽化、传播受众聚焦化、传播方式高频率消费等表征。为维护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健康安全,本文从政府层面、生产层面、传播层面探讨“佛系”青年现象的防范与应对。
关键词:“佛系”;消费主义;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37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结构下,随着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不断加快,新的文化层出不穷。近年来,“佛系”亚文化不断走红。青年亚文化一直以来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文化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佛系”文化的生成模式和存在方式都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作为外来并被催生的“佛系”文化自出现以来,吸引了大批粉丝追随,本应肩负热情和希望的青年群体颓废、焦虑的负能量四溢,对主流文化和社会道德秩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本文将辨识“佛系”文化的存在样态,寻找“佛系”文化的防范和应对之策。
1 “佛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表征
学术界对“佛系”文化及其内涵尚没有明确的界定,通过探析“佛系”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表征,我们来进行把握。以下我们将从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规律三个维度对“佛系”文化的存在样态进行探析。
1.1 传播内容:信息碎片化与重构遮蔽“佛系”文化是伪佛
在信息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使完整的信息被切割为各部分,重新组合成为新事物,在更新的过程中,原事物背后的整体性结论被消解、重塑新的逻辑结构。有不少学者犀利地指出“佛系”其实是伪佛。传统的习“佛”意为修行参悟,通过修行佛教认知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及真相,以超越生与死、苦与乐,清净业,不苟且,不逃避,最终实现解脱。“佛系”一词最早于2014年出现在日本,指一般男性中的新出现的品种“佛系男子”,他们不喜欢谈恋爱,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主。2017年底“佛系”一词传入中国后,很快在网络走红,并衍生出一系列的符号“佛系青年”“佛系生活”等,形容不在乎、不计较、无欲无求、看淡一切、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显然网络用语“佛系”的消极与佛教的超度是截然不同的,蹭了佛教的粗浅表层,构建的是碌碌无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佛系”是一种伪“佛”,“佛系”文化主导下的个人或集团并不是真的看淡红尘,譬如大部分“佛系”学生上课不提问不发言,期末复习不努力也不放弃,考试分数高低不为所动,在校表现默默无闻,无奖也无惩,看似不争不抢一切随缘,其实是对考试没考好的逃避和安慰,“佛系”青年是对想要的得不到的掩饰和借口。
1.2 传播受众:聚焦青年群体抱团取暖以自我保存
由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不断改善,青年群体相对来说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理想信念缺失,他们更乐于坐享其成,甚至有的早早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努力奋斗,不如做一名“佛系”青年,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同时,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形态、社会价值观念都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一个阵痛期,物价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成本在不断增加,成功地标准被狭隘地界定,较高的房价、过多的教育投入、就业压力、医疗风险等,让青年学生的成长空间不断被压缩。相比父辈,他们面临更严峻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逐渐向现代的社会“蚁族”转变。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渠道越来越窄,动力越来越小,媒体报道的“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社会刻板的标签,使得传统“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不再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缺乏进取精神,不作为的消极情绪呈现了他们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佛系”文化是青年学生与社会生活压力和挫折的一种无奈的妥协,这种幽默诙谐帮助现实中失落者抱团取暖对抗崇高和严肃,排解压力,营造潜意识中的幸福感,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存。
1.3 传播方式:社群身份认同裂变推动“佛系”文化高频率消费
“佛系”文化借助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推动、发酵并形成流行性规模。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传媒技术和工具,更是一个文化空间。“95后”和“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是最活跃的群体。和“70后”“80后”相比,在网络潮流中他们并不是单一被动的受众,相反他们能够通过微信、微博、包括A站B站弹幕网站等平台建构自己群体的网络互动空间,同时借助于开放又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较高的媒介技术素养,拼接、再造新式的网络文化。比如“佛系”青年,青年大学生不仅很快对号入座了“佛系”青年,并同时扩散发展了“佛系”少女、“佛系”追星、“佛系”健身、“佛系”考生等更多的“佛系”符号。这些符号同时被用作沟通方式和定位方式。不同于修身入律的传统真佛,他们摒弃了“佛”的真谛,根据自身的情感需求赋予了“佛”直观浅显的新含义和新用法,并大量制作漫画、表情包、段子、视频将各种“佛系”符号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来传播“佛系”观念,通过分享、点赞、评论,“佛系”文化在大学生中快速形成一个认同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建构了大学生对它的归属感和亲密感。
2 “佛系”青年现象的防范与应对
从实践层面看,“佛系”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线上线下的社交行为和情绪释放,甚至部分带有演绎的性质,尚未上升为系统性的生活逻辑,但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青年群体产生了集体认同的错觉和价值观的迷茫。为抵制“佛系”文化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弱化,现需要激活并发挥多环节的工作合力,维护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健康安全。
2.1 政府层面: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物质经济不断发展,金钱越来越成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物化的趋向让尚处在起步阶段的青年群体望尘莫及,“佛系”文化契合了青年群体因多重压力导致的失意和担忧的低潮,越来越多样化的“佛系”符号不断涌现,颓废气息不断蔓延,挫折的苦闷正反映了他们对成功的渴求。因此,抵制“佛系”文化的愈演愈烈,政府必须首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维护社会稳定,重构与优化公共政策体系,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公共政策最本质的属性在于公共性,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够工具化操作,要不断扩大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整合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平衡个人、集团、国家的利益冲突,满足不同社会主体的公平诉求,通过拓展公民的参与的多种途径发挥其主体地位,保障其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只有当青年群体真正体验到了社会环境的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彻底迸发。其次,“佛系”文化背后折射出的青年群体的恐惧和消沉,结构性的焦虑等心理状态倘若得不到及时的干预,会引发高密度的个体心理疾病,导致群体社会功能丧失甚至引发反社会的行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各级政府加强经费保障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工作队伍,不断扩大心理服务的覆盖面,建立心理检测预警系统,坚持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同时开展有针对性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一整套的制度和模式,培养青年群体的韧性与适应性,引导青年群体理性对待问题、解决问题,帮助青年群体恢复理性的积极的情绪,重拾对生活的希望,重建高自尊人格,加强个人与社会的联结,重塑健康的精神生活。
2.2 生产层面:坚持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生产自身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和其他产业一样,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把符号包装商品,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生产是把人类的思想、意识、情感作为内容资源,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因此,文化生产不仅能够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更能影响社会心理、整合社会关系。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文化生产实践往往容易出现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忽略社会效益的问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众媒体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迎合受众,抛弃社会公器的责任,低俗炒作,制造各類内容粗俗的“卖点”“热点”,传播与思想性和艺术性完全背离的文艺作品,既降低了受众的品位,影响了受众的判断标准,也使自己失去严肃的公信力,最终丧失话语权。“佛系”文化在中国最早是在微信朋友圈发酵,微信公众号推送和微博大V转发,裂变式传播火爆网络。从生产价值看,为了吸引眼球、争抢流量,许多媒体通过鸡汤式的文字、一目了然的表情包、内涵段子、恶搞视频等“佛系”文化符号贩卖焦虑,甚至把各类新闻强行与“佛系”挂钩,以此为噱头获得商业性盈利,而被媒体充斥的社会中的受众或主动或被动的跟风狂欢,制约了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知。各文化生产商在创作、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务必规范生产标准,各个环节把关,尤其网络监管部门加大对各类信息的审核力度,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强化职业自律,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主旋律,创作和提供彰显时代价值的文化作品,抵制媚俗之风,重塑精神生活的价值,引导大众提高审美情趣,感悟社会责任,追寻人生意义。
2.3 传播层面:夯实舆论宣传阵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应对“佛系”文化的风靡盛行,更要求我们坚守宣传思想的阵地,宣传好的声音,形成正能量。在传播方式上,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个体借助于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个个都是言人,从传播的“受众”客体转变为主体或者主客体,相比过去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这种以“出发”为目的的传播抢夺了公共空间的话语权,稀释了主流平台的专业性。因此主流媒体更应适应传播格局的变化,研究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增强媒商,提高核心力量,凭借权威地位,发挥专业优势和影响力,承载和传播事物的特征、本质和发展趋势,实现更好地“到达”。在传播内容上,抵制和超越粗俗文化,鲜明反对混淆是非标准,回应社会关切,以各类体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品传递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广大青年群体,科学引导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在传播技术上,在未来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深度融合带来新的传播形态,媒体、内容、用户、产业等可预见地将产生较大变革,媒体融合继续纵向深入发展,这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巨大挑战,主流媒体要积极联动新媒体平台,保持前瞻性和预见性,抓住机遇抢占高地,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构建新的传播格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上海文汇报,2019-01-26.
[3]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解析——基于青年亚文化历史流变的发展性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