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究

2022-05-15黄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价值观

黄明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道德与法治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关于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会谈中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无论是“德智体美劳”还是“立德树人”,德育都排在第一位,足以说明德育在学校教育和青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笔者从学校课堂、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浅谈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心得。

一、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优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道德与法治课课程目标是教学优化的指南针。

(1)要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新课程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还要不断自我创新学习,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精益求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学生的朋友。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3)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所藴含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教材具体的章节上。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和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故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推动家校联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作出应有贡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家庭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通过立法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指明了方向。

三、重视学生身邊社会环境,引导健康向善的社会价值观

从身边引入道德模范教育,倡导榜样的力量,形成社会合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有效利用各地教育部门创建的家校平台,展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学校也积极听取家长反馈的建议。还可以设计传统文化教育专栏,帮助家长学习,提高认知更新理念,更好的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而今在各级教体局、镇中心校、交通、公安等多部门支持下可以开展德育与法治研学旅行活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教学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以课堂为核心,让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粗存精。还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国之重任。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价值观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我的价值观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