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机制研究
2022-05-15付正王宇轩李冰
付正 王宇轩 李冰
摘要: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已经落幕,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奥运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体系。本文将梳理冬奥会志愿服务的体系和机制,分析在目前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痛点,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找到使用志愿者机制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的融合路径,从而推动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冬奥会;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
一、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制度核心机制
(一)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
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的核心是精神激励。该机制通过对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培养,形成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心理认同,来提高志愿者团队整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之家在每周于各个工作领域设立了志愿者之星,通过工作领域内部评选,并于公众号公开展示志愿者风采,极大的提高了冬奥会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物質激励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激励旨在通过为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志愿者颁发激励物资,从而使志愿者产生志愿服务的价值感与荣誉感。在志愿服务期间,北京冬奥组委为表现优异的志愿者颁发冬奥特许商品以资鼓励,为完赛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纪念徽章等。
服务保障机制是通过满足志愿者的现实需求,并同时保护志愿者的相关权益,从而保障志愿者更好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参加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可以享受到衣食住行保障、保险医疗保障、学业成绩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措施。
(二)志愿者选拔培训机制
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分为通用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两类,志愿者选拔主要是以语言水平与专业能力为指标择优录取。志愿者招募分为社会招募与机关学校招募两种形式,并采取了“馆校对接”的机制,实现了各工作领域与学校直接接触,选拔出适合工作岗位的冬奥会志愿者。
冬奥会志愿者选拔阶段分为储备志愿者与正式志愿者阶段,储备志愿者需要进行两轮面试与两轮笔试,分别以1:1.5与1:1.1的比例筛选出正式志愿者。同时,在进行面试时,由各场馆领域经理主持进行,冬奥组委联合学校进行全程监督,其严格保证了志愿者的选拔质量。
北京冬奥组委对志愿者免费开放了培训服务,培训总体分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与岗位培训。为保证前期培训质量,冬奥组委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向志愿者开放了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网络平台(IKM平台),严格执行“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
(三)志愿者闭环防疫机制
北京冬奥会采取了闭环防疫制度,从1月23日冬奥村开村,至3月16日冬残奥村闭村,所有环内志愿者全程进行闭环管理,严格执行环内环外人员不交叉,出环进行“7+14”天隔离,保障疫情不扩散。
各个场馆执行大小闭环政策,在环内设置“红区”与“绿区”,实行分区通行政策,严格控制不同闭环之间的人员流动,不同分区的志愿者设置单独工作流线,严格保证不破线,不破环。同时,北京冬奥组委建立了专门的防疫督查小组,巡逻与视频监控同时进行,以保障闭环防疫制度的施行。
闭环内施行健康监测制度,每天进行核酸检测,测量体温并及时上报。冬奥志愿者随时佩戴N95(KN95)口罩,特殊领域需要穿戴防护服,并严禁志愿者穿戴防护服串流线及工作领域。
二、冬奥会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融合研究
(一)社会治理中待解决的痛点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提升抗疫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现在仍然呈现出多点爆发的迹象。在基层社会,尤其是学校、社区等区域人口密集且复杂的地区,当地的医疗基础设施可能无法承受来自突然间的防疫压力。每当局部地区突然爆发疫情时,往往会出现防疫人员紧缺这一现象。对抗疫志愿者的招募看似弥补了这类问题,但是由于志愿者专业水平不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缺失等原因,导致抗疫志愿者被感染,对抗击疫情反而产生了消极影响。
社区治理存在社区志愿者管理不系统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后疫情时代,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治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我国当前社区治理中的工作人员主要以女性为主,工作人员在数量不多的同时呈现出学历偏低与年龄偏高的倾向,并且由于社区工作人员流动大,工作队伍不稳定,很难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也间接造成了社区中其它问题的产生。而社区志愿者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同样缺少专业性与服务保障,很难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实质性的解决。
当前乡村振兴中的志愿帮扶体系不够完善。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但是原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任务依然艰巨,乡村医疗水平低、缺水问题严重,留守儿童问题仍需解决。为了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一系列难题,我国一直在扩大志愿服务队伍,然而志愿者由于城乡环境差异等原因,无法真正融入到乡村群众当中。
(二)冬奥会志愿服务经验运用的必要性研究
虽然为解决社会治理当中的一系列痛点,需要发挥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但是将志愿服务应用于社会治理方面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目前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过于追求形式化与功利化,部分志愿者仅仅是为了获取志愿学分从而选择参加志愿活动,而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仅仅只做好了表面工作,服务质量堪忧。这些问题的存在离不开志愿服务现存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了志愿服务专业性与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后果。因此,创新“志愿服务+社会治理”机制十分重要。若要更好地实现“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创新机制,最为重要的就是结合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经验,创新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好志愿服务效能,从而推动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
在冬奥会志愿服务机制当中,重点以保障志愿者的专业性、服务积极性与相关权利为主。当前将冬奥会的志愿服务机制融入社会治理,主要难题包括:缺乏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统一管理与政策支持。专业培训的缺失导致了各个领域志愿者的服务专业性不强,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很难胜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工作通常较为分散,统一管理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志愿者团队缺少凝聚力与向心力,从而降低志愿者志愿服务热情;而政策支持的缺失往往会使志愿者团队缺乏资金、物资等保障,志愿者难以得到应有的权利与激励,同样会打击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积极性。因此,将冬奥会志愿服务机制创新应用于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当中,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冬奥会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
(一)建议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服务已成为加强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2022北京冬奥会对于志愿服务开拓性的发展对本次冬奥会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三大机制的贯穿也为建设优秀的志愿者队伍提供了积极参考。
首先应注重融入社会资本培养志愿者。志愿服务作为承担公共责任的公众参与行为,可以满足社会资本想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期望,同时有利于对志愿者的培训、管理等。其次应努力形成持久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不能只在工作前进行简单的任务安排并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解散,建设志愿服务组织要壮大志愿者队伍,持续的服务于治理,秉承社会收益、自身受益的理念,形成持久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最后应建设专业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队伍。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就是专业性,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具有高专业性的高质量的志愿者更有利于打造成熟的志愿服务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也应是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中重要环节,在宏观的方面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在微观方面设置参与奖励、荣誉奖励等,从而建设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
(二)建议通力合作,规范科学选拔,规划培训内容
志愿者在选拔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海选。借鉴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高校的做法,在积极引导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规范志愿者的注册程序。在对外招募志愿者时,面对更加广泛的群体更应注意志愿者报名的渠道。
志愿者应规范注册。规范注册有利于利用大数据将填报的志愿者信息作为初步筛选的依据,依据志愿者自身的偏好分为敬老院、孤儿院等不同的方向,或参加公益宣讲等。在之后可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筛选出所需要的志愿者。
加强在志愿服务开始前的培训。在培训阶段首先应明确培训指导原则,规划培训内容。积极探索具有创新和激励性质的培训方式,选择技能素质和个人素质相结合、培训与筛选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预设突发的情景模拟,在实践中检验个人的技能与品德,在培训中筛去不适合成为志愿者的参与者,进一步提高培训后志愿者的能力与质量。
(三)建议推进志愿服务教育常态化
2022北京冬奥会开始招募志愿者之后,累计超过100万人参与报名选拔,在申请志愿者人群当中,18至35岁人数占比超过95%,由此可得青年人对参与社会治理展现了高度的热情,因而可将志愿服务进行教育常态化。在青年、青少年中通过志愿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是将志愿服务纳入教育体系,从小培养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习惯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壮大,从而推动志愿服务推进社会治理。
(四)建議筑牢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思想根基
冬奥会的申办传播了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作用也需要有深厚的志愿文化基础和庞大的社会体系做支撑,因而建议筑牢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根基。从社会角度看,社会治理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和高度协调,需要有志愿服务精神的加盟;同时将志愿精神融入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培养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行为,也可以激发公民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想法,也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发展、培育公民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从文化角度看,政府可在社会范围内积极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而通过宣传志愿精神加强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激发公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从教育角度看,学校加强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的引导,将虚无缥缈的责任感转化为事实的经历赋予学生,在自身的修行拓深自己对世界的体悟,同时也让社会充满人文关怀。
四、结语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本文探索了背景冬奥会上成功的志愿服务经验,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构建了将志愿者制度更好地运用于社会治理的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侯隽,肖翊,周琦.现场直击冬奥会城市服务18万人值守,医疗、气象、安全应急全都有[J].中国经济周刊,2022(Z1):112-113.
[2]胡百精.北京冬奥会与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公关世界,2022(03):10-12.
[3]侯建斌,刘欣.1.8万余名赛会志愿者服务北京冬奥会[N].法治日报,2022-02-19(004).DOI:10.28241/n.cnki.nfzrb.2022.000882.
[4]蔡明月.冬奥会高校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22,14(01):55-57.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2.01.018.
作者简介:
付正(1990.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国准精算师,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保险经营与管理。
王宇轩(2001.12-)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保险与社会治理。
李冰(2002.6-)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与财政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保险与社会治理。
基金课题:河北省“助力冬奥志愿行动”志愿服务大调研活动立项课题。课题序号:第601项,所属单位:河北金融学院,课题名称:冬奥会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