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及弘扬途径分析
2022-05-15刘坚好
刘坚好
摘要:长沙花鼓戏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湖南传统戏剧之一,也是漢族的传统戏剧之一。长沙花鼓戏在清中叶时期形成,清末叶时期兴盛发展。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两小戏到三小戏,最终到多行当本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长沙花鼓戏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个生活气息浓郁的民间小戏剧种。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目前有关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及弘扬途径分析论文较少,基于此,本人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及弘扬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出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及弘扬途径。
关键词:长沙花鼓戏;发展历程;弘扬途径
1.从民间歌舞中诞生出来的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发祥并形成于湘中古长沙府属各县和西洞庭湖区的乡镇,脱胎于民间歌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湖湘文化的“活化石”。
清光绪年间,“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各尽其态”。早期的人们在劳动中以唱山歌、田歌、采茶曲及劳动号子为乐,所用语言皆为地方方言。山歌大多描写的是生活所见人们所感,一些农忙丰收和儿女情长,用方言的描述极具诙谐色彩,给劳动中的人们送去了很多欢乐。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等表现手法以及农忙的场景如耕作,犁田、推车、砍柴等奠定了早期花鼓戏的基础。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劳动山歌,走场牌子和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
2.在民间艺术表演中不断成长的花鼓艺术
长沙花鼓戏在清中叶时期形成,清末叶时期兴盛发展。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两小戏到三小戏,最终到多行当本戏。
早期的长沙花鼓戏在民间有着多种表演名称,传统佳节之时“花鼓灯”、“走马灯”、“竹马灯”、“打花鼓”等在乡间上演,伴随着人们度过欢快的节日。这些都属于“地花鼓”,又叫做对子花鼓。精彩的节目中艺术家们唱着插秧、采茶曲,即民歌、灯调、丑、旦的装扮。花鼓戏就是在这些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最初形式,由一旦一丑男女装扮表演,演唱形式是歌舞演唱,比较随意,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常常用叙事体的唱词来渲染出一种欢快而又热烈的情绪和气氛。唱腔主要为民歌和灯调联唱。在此之后,“对子花鼓”大约经历了一百年的演变,逐渐的发展成为了"两小戏”。所谓的"两小戏”,即是在原来的表演基础上增加了戏剧的情节和人物角色,也是比较重歌舞的一种。唱腔由原来的演唱民歌、灯调慢慢发展到了戏曲的打锣腔和川调。它的演出形式有“单花鼓”和“双花鼓”两种,其中“单花鼓”为丑、旦对子戏,“双花鼓”为一丑两旦或两丑两旦的对子戏。表演动作上也增加了更多农作时的场景动作。花鼓戏在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由"两小戏”发展到了“三小戏”。
“三小戏”是花鼓戏正式形成和艺术上最具有特色的一个阶段。“三小戏”与"两小戏”的区别即在"两小戏”拥有的丑、旦妆唱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小生行当,向歌、舞、科、白都俱全的综合性戏曲艺术过渡。三小戏是两小戏的发展,它的剧目题材从表现民间生产、劳动生活逐步发展到表达爱情或者伦理道德,虽然有所改变,但剧目总体上仍保持生动、形象、通俗的特点。随着三小戏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扩大,花鼓戏的正调、打锣腔和川调也逐渐形成;打锣腔和川调的不断发展,又促进三小戏向多行当的本戏过渡。
在此之后,从清同治中期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长沙花鼓戏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老生和花脸,即生、净。此时长沙花鼓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它的剧目从以前的以小戏或者折子戏为主,慢慢的发展到了有完整故事的整本戏,也产生了专门演出花鼓戏的民间班社,为花鼓戏的专业班组成奠定了基础。
3.活跃在民间的戏曲表演艺术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以轻松活泼的喜剧和热烈的闹剧较为常见,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正是由于这种接地气的艺术氛围受到了很多民众的喜爱。在乡间,无论是寿宴还是婚宴,都会邀请到花鼓戏班驻地演出,共同庆祝。精湛的技艺让来往的人们驻足观看,热闹非凡,人们在阵阵掌声中结束了疲惫的一天。戏班卖力的演出,超高的人气也收获到了东家的肯定,给戏班们创造了更广的市场。这就是花鼓艺术在民间的独特传播方式。在戏子谋生的同时也让花鼓文化更加深入民心,不断发展传播。
然而在花鼓戏诞生之初,这种兴起于民间的表演艺术并没有受到统治者和官府的青睐,从清代到民国,封建统治者和官府对长沙花鼓戏及其艺人进行压迫和欺凌,明令禁止,不准进城演出。但是处于底层的花鼓艺人们并没有因为统治者的压迫而放弃对花鼓戏的热爱,这当中有很多并非是专业的艺人,部分为半农半艺,他们依旧乐观地创造着自己的生活,用艺术形式去感受工作中的苦与乐,创造和丰富着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张力,形成了自己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
4.奋斗在舞台上的优秀花鼓剧团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及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花鼓戏逐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也培养出了很多花鼓表演人才,衍生出很多优秀的剧团。他们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了长沙花鼓戏的魅力所在。从昔日的民众小剧院最后发展成了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这对长沙花鼓戏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3年12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参加了“杜鹃花”戏剧艺术月的演出,同月20日小品剧团正式授牌成立!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创作型团队亮相长沙。长沙花鼓戏从民间而来,逐步走向大众眼里,从最初的乡间娱乐到后来不同的流派,从展现于喜寿宴间到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一步一步走向国际视野。
今天的长沙花鼓戏在新媒体的带动下,走的更高更远,不断创造出新的优秀作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了解。在未来,长沙花鼓戏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传播的路径也会越来越广;时代在发展,长沙花鼓戏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共成长,不断开创新的传播之路,继续利用好红色资源,做好传统艺术的弘扬工作,将湖湘文化的魅力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弘扬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邹世毅.论长沙花鼓戏的剧种形态[J].艺海,2014,(3):45-51.
[2]张灵燕.浅析长沙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2):133.
[3]邱丽.长沙花鼓戏中的方言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何建.湖南花鼓戏唱词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党百年背景下长沙花鼓戏红色经典剧目的弘扬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