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论证艺术
2022-05-15潘波
潘波
《劝学》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引用大量材料劝勉人们学习。作者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采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进行清晰而严谨的论证。无论是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作品都力求严谨,使人能够在通俗而蕴味深厚的文字中进行思考,从而达到作者“劝学”的目的。
一、论证形式多样
《劝学》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但其艺术价值并不在于论证方法本身,而在于将论证方法运用得多样化。在文章中,这些方法或是单独运用、或是综合运用,或是辅之以修辞手法发挥最大的价值,从而使得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就全篇而言,《劝学》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其中,比喻论证是文章最大的特点。它将全文抽象的哲理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论述,结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在论证道理的过程中既通俗自然,又有不容置疑的充沛气势。如开篇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连用三个比喻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比喻论证和排比手法相结合,读者渐渐进入一个又一个的形象比喻中。最后以简明精辟的总结与材料相呼应,达到深入人心而回味无穷的效果。这样的设喻说理在全文俯拾皆是,如第一段和第三段均采用了比喻论证。第三段的对比论证亦是与排比相结合,将“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和“蟹六跪而二螯”进行对比,在大量的自然事物中凝练出哲理,得出君子学习应当专心一致。文中还将不同的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比喻中得出君子“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又运用对比论证“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与前面的比喻相呼应,从正反两面增强文章说服力。不仅如此,甚至是单独运用的比喻论证也做到了灵活巧用。如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作者以登高望远的视觉状态过渡到听觉状态,以地势之高和风的方向传递远方之人信息过渡到凭借身边之物进行学习。这样,文章内容从视觉到听觉,从远处到近处,从空中到陆地就有了递进的关系,艺术情感也随之递增。
二、论证贴切自然
《劝学》善于从大量的自然事物中凝练出哲理,从寻常的客观事物中得出规律,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文章中,无论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作者采用的物都是生活常见的,所举的事都是直线思维的模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青、蓝、水、冰、土、山、风、雨、龙”这些客观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只要看到文字便能自然而然在脑海中浮现它的外观、形态和颜色。而青取之蓝、冰寒于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等都是非常直观的动态图,从思维上来说并不需要过多的转折和思考,所以读者很容易理解文章所举的例子,进而在生动的形象或者类似属性的事物身上明白学习的道理。另一方面,贴切自然的特点也离不开论证语言的生动活泼,这主要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整齐和谐。在《劝学》中,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递进、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抽象的说理在修辞中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一味地枯燥议论,如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中,作者用“食”“饮”“用心一也”来形容蚯蚓,用“用心躁也”来形容螃蟹,把两个小动物写得栩栩如生。这种精确而灵动的用词已经达到了“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的艺术美。在句式的运用中,作者常常采用重叠的句式,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等短句,具有整齐和谐而朗朗上口的音樂美和节奏美,营造了一种轻快自然的氛围,与论证所举事物的通俗自然融会贯通,使得论证的过程不仅具有教育的作用,也增添了文章的艺术价值。
三、论证逻辑顺畅
《劝学》的每一自然段即可自成一个论点,通篇下来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做到了整体和局部逻辑的统一。从题目“劝学”来看,王思勉认为“劝,勉也”,意在鼓励人要学习。而文章开篇即引用君子之话“学不可以已”,起到了点题和启下的双重作用。所以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讨论君子学习的意义,点明为什么要学习。而这一部分放在开头实际支撑了全文的框架,只有在弄清楚为什么之后,才有接下来的怎么做。作者又解释了为什么选择学习,而不是通过终日思索或者其他的方式达到内省。因而《劝学》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学、思、行动的问题,既进一步为鼓励学习做了有力的论证,又为作者的观点加固了逻辑性。第三段自然承接一二段,具体写君子应当坚持不懈地学习。这三部分一环扣一环,论点与论点之间联系紧密,顺序不能轻易打乱,做到了整体的统一。
除了论点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论点内部也有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文章讨论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不同的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论证结构,但都达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第一段中,作者在开头采用了直接交代论点的方式“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以十分肯定的语气道出自己的观点,再以三个寻常又简洁的事物作喻,最后点明君子要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尤其是结尾的“日参省”与开头的“不可以已”互相呼应,形成一个点、论、点的环形结构。第二段中,作者则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说明学习的作用。在开头中,文章把“终日之思”和“须臾之学”、“跂而望矣”和“登高博见”做对比,指出学习相对于只会思索和原地观望的方式要进步得更快,而且学得更多。但巧妙的是,这一句具有双层内涵,如果说“须臾之学”尚且停留在书本上,那么“登高博见”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在肯定“登高博见”后,作者紧接着“登高而招”一句作进一步阐释,可谓是论述紧凑严谨。而“假舆马者”一句虽然在句式上与前一句相同,且都以设喻说明学习的作用,但从“登高而招”到“假舆马者”,是由抽象到具体的学习。因为这里的“登高”暗喻性更加强烈,而“马”和“舟”是实实在在的工具。在第二段的结尾作者提出观点“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为前面递进式的逻辑表达作了总结。文章最后,作者又一反前两段的做法,在第三段连续采用位于同一逻辑层面的四个正反对比以论证学习者态度的重要性。这样,尽管全文三段都采用了不同的逻辑结构,但都严谨有力地达到作者 “劝学”的目的。
通过变化多样的论证方法、贴切自然的论证内容和“穆穆皇皇”的语言为作者达到“劝学”的目的徐徐拉开帷幕。在说服的过程中,作者先对论点进行肯定,再巧妙设喻,让对方转换思维,以严谨的逻辑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可以说,《劝学》当之为先秦时期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完美结合的佳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孝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