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究
2022-05-14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 静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 年2 月8 日,教育部发布今年工作要点,再次强调要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职教20条”指出,要组建一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从而示范引领建设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能力素质,还需要发挥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以评价促成长,通过评价对创新团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发挥得越好,就越能取得好的建设效果,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显得非常关键。
一、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情况
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而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同时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的重点建设工作之一,创新团队的形成将有力保障人才的培养。
2019 年教育部发布了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计划经过近三年的集中建设,针对职业院校,聚焦国家和民生供应不足的关键专业领域,服务于“1+X 证书”制度试点,努力建立具备高水平和结构化特点的国家级创新团队360 个,使其能够同时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实际需求。目前,国家层面已启动两批次的建设项目,第一批122 个和第二批242 个高等职业学校,分别覆盖了全国2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和30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在示范和引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并进一步深化了职业院校的“三教”改革。
自第一批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和培育名单公布以来,组建并打造创新团队已成为职教领域建设师资队伍的重点工作之一,各省、市和职业院校开始把重点放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上。例如,山西省在此花了大气力对接国家的整体安排部署。
2020 年山西省政府颁布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计划,其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建立50 个省级创新团队,并将建设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其中一项重大计划。为全面加强建设山西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有效地改善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校长的素质能力,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相关要求,结合全省培训需求调研摸底情况,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实施了2019 年度、2020 年度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各项目培训。根据院校自行设计的团队建设方案,遴选出具备相关条件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团队建设。通过定期研修、协同研修、长期合作,提升中高职专业教师前沿理论和技术水平。2019年和2020年全省分别建设5 个、15 个创新团队,每个团队成员不少于20人。在前两批立项建设的国家级职教创新团队中,山西的院校分别为1 所和7 所(见表1);在课题研究项目中,山西分别为1个和7个(见表2)。
表1 立项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团队(山西团队)
表2 立项的国家级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山西项目)
二、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双高计划”和建设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各种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省、校级创新团队的建设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
即便教育部规划了整体性建设计划,包含目标、任务和进度等,随后也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数量、条件以及程序等,但是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建设经验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及系统并不完善,没有针对多元建设主体的明确分工规定,也没有完整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创新团队的运作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团队建设的实际方向与预定目标经常发生偏差,具体体现为:团队的人员使用标准不一致,导致成员水平相差较大,影响了团队的长远发展;团队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成员对推进创新性项目缺乏热情,项目进展缓慢;团队的培养机制不完善,不能为成员提供足够的资源和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导致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慢,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项目。
(二)现有的团队结构不合理
团队中的成员大多是专任教师,企业兼职人员相对较少。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从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道路并不平坦,引进高技能人才成为团队成员的难度较大。在开展创新项目时,团队必然要进行跨学科探究性研究。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现有的创新团队都是由单一学科组成的,很少有跨学科的成员,在面对综合型的项目时难免会遇到瓶颈。
(三)成员水平和标准要求差距较大
团队的领军人不仅要有强硬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强大的创新力和领导力,能够提出正确的观点愿景,作出明智的战略部署和明确的团队分工合作安排。然而在实际中,拥有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团队带头人并不多,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各不相同,而且领导者的素质和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创新绩效。
(四)较难形成相对稳定的成员队伍
教师大多按课程以及教学安排进行分工,成员会根据课程及教学安排的变化发生变动,而兼职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不太高,很难将专任和兼职教师有机统合起来。团队教师很难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协作意识,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缺乏职业满意度、团队参与度及凝聚力,并影响团队发挥整体的实力和水平。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依然存在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校企共建机制等尚不健全的问题,还未形成校企创新共同体。另外,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创新共同体还没有建立起来,共建机制仍然缺失,企业很难真正融入团队建设。
三、引领创新团队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求包含立项条件和建设任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激励和改进,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中强调,要强化过程性评价,所以应侧重于对团队成员和准备加入团队的成员开展全过程的评价,目标是为了更快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更好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静态评估是根据创新团队和成员已具备的条件或达到的水平进行评测,而动态评估是对其进度的评测。通过结合静态和动态评价,可使评价更加客观。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动态性、操作性、隐蔽性和过程性等特点,所以应当从原有的结果导向转到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以此来创建创新团队的评价体系。所以,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尤为重要。定量评价判断的是事实,准确、客观、易于操作,能对教师的教学绩效和工作量进行有效分析。而定性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访谈等,是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师德师风、教学表现和教学效果等。定性评价较难实施,存在一定的主观判断。然而,简单的量化容易忽略教学效果,只片面追求量化成果,与评价的出发点发生偏离。所以应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多应用于团队的共性表现,同时使用定性评价来解释分析个性表现,以求将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全面又客观的评价。
(三)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时代评价改革强调健全综合评价,所以在引领建设创新团队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评价,更要注重团队综合评价。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教师所处的实际岗位特点和个体差异,在对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界定和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在设计评价方法时,要从教师、学生、同行、领导和教育教学专业人士的多元视角,不断深化和完善评价指标内容,全面考量整个单位的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表现。
(四)考核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建设创新团队的努力方向。职业教育教师既有教师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打造创新团队的过程中,应在制定和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关注其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与实际获得的薪酬进行关联,将人的期望和效价相结合。通过制定和应用心理刺激机制,提升教师的目标效价,设定合理的成长目标,充分调动并激发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科研任务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激发教师主动对接学校发展战略和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内在潜能。
总之,我们在设计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应将教学、科研和团队协作、社会服务定位为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评价的核心内容,应重点突出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特性、科研效能和其特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师资队伍发展的角度,客观评价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四、教育评价引领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教师创新团队及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双高”的背景下,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协调创新以满足产业需求。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将团队建设的优质成果进行转化运用,从而示范引领改革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它还可以提高职业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有助于确保“双高计划”的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的素质如何考量评价,是团队改善专业质量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国家和我省对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求以及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已有研究,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筹备、打造和建设工作。
(一)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方面
职业教育教师要能通过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分析和界定课程目标,并能够结合学科内容及其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正。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诉求,一种是学院式,主要以高校为代表,特点是知识系统全面、内容科学严谨;另一种是实战式,以大型、中型企业为代表,特点是知识的实用性、操作性强,内容与工作紧密联系。这两类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也不尽相同。由于现代职业工作的边界和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结构的需求,要保证接受职业的受教育者具备跨职业、跨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传授基础知识、理论研究结构和实践操作,也要突出客观和实际的需要。在描述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时,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张长生认为应当包含信息沟通能力、启发动力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等指标,通过运用二分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其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赋予其权重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刁均峰和韩锡斌基于信息时代的职业教育教师多角色特征,在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修正式德尔菲法,最终构建了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等6 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其评价体系下设了19 个二级和56 个三级指标,并利用二分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该研究从理论上扩展了职教教师教学能力评估的知识范畴,并为实践中进行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估和诊断提供了实用的依据和工具。
(二)专业技术技能方面
立项建设创新团队的条件中指出,成员需涵盖半数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分别含超过30%、40%的中职、高职职业教师应持有相关的高级以上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或高级技术职称(或职务);核心成员要有来自本行业企业的高级技工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任教,并拥有超过5 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在2021 年,《教育家》杂志联合相关教科院进行广泛的调研后指出,目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化现象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存在相关性。切实加强职教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和提升工作,才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为科学、正确、合理地评价职教教师专业素养,有效引导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所构建的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模型,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胡维芳运用统计调查法和因素分析法编制并优化了评价体系,并运用秩和运算法及专家决策法赋予了评价指标具体权重指数,最终设定了多项符合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特点的评价体系,具体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能力素质。该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对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其专业素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监测和评价。
(三)创新和科研能力方面
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观念冲突时,适宜、全面的教育评价能够为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撑条件,逐步引导和促进教师树立学习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角色定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目标。团队要在技术技能和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并生成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和新发明。要敢于在现有的思维和教与学过程中提出超出常规的论断,利用现存的知识储备和物质条件,以满足理想需求或社会需要,获得一定教育收益。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创新能力,并加以超越和升华、总结、凝练,逐步形成有助于推动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劳动者培养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团队协作能力方面
创新团队成员需要通过跨学科的互补协作,达到工作效率和成果的最大化,讲求的本质是共同奉献。这也就需要团队领军人和骨干成员带领确立切实可行、具有挑战、成员信服的目标,以此来激发成员的奉献精神。团队的责任人首先要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比较高的学术成就,其次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强,再次能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吸取其他成员的优点,通过交流沟通、互补互助,从而让团队的力量最大化地发挥。
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及个体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更好地对接教育部对此的安排部署。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进行教师评价的改革,践行教书育人,其中需完善认定和考核“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凸显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专业技能。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评价必须超越单一观念的“窠臼”,能注意到各种冲突观念中的现实性及合理性,既要调和矛盾之处,又要引领进步。可以通过从课程开发和教学、专业技术技能、创新和科研、团队协作这四个方面着力构建评价体系,从而引领职教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筹备、打造和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方案,为职教教师指明努力的方向,为各省、各校建设优质的创新团队发挥更好的“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