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
2022-05-14徐王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徐王芳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近两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在线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实的困境也对教研活动开展新形式发出了呼吁。教研共同体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模式。传统的教研共同体通常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需要组织教研共同体的成员集中在一起进行教研交流。疫情常态化下,如何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构建新型教研共同体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育教学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目前微信是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其信息传播能力、社会影响力、运用价值也越来越高,更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创造了新的机遇。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研领域,不但满足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需求,而且显现出诸多其他方面的优势。现针对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变教师研学观念,推动微信公众平台的教研工作;重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加强教研共同体基础建设;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教研水平;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维护、数据分析、优化平台功能等几个方面加以探讨解决,以探索一条“互联网+”视域下的教研新模式。
一、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研的优势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教研共同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对此,分析并总结了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对应功能。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教师对教研平台的需求及微信公众平台对应功能
基于调查结果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在教研共同体建设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信息推送准,契合教师需求。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递主要靠公众号,所以用户需要提前对公众号进行主动搜索和关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研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而教师可以对公众号所推送的教研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甄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研问题的研究。
第二,移动便捷化,摆脱时空限制。微信公众平台属于移动终端应用,因此在教研的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交流显得尤为方便、快捷。这就有利于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除了线上交流之外还包括线下的互动合作。譬如“微信墙”这款移动虚拟服务产品,用户可以在开展教研活动时通过微信扫码用投影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推上墙,即时参与活动和讨论。
第三,运行成本低,易被教师接受。目前微信的用户数量超过十亿,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社交软件,而且它的许多用户黏性极高。在教师群体中,微信的使用范围比较大,频率也很高,尤其是年轻教师,对微信公众平台都很熟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第四,分享多元化,易于推广教研成果。教研团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会不断创造、推送丰富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点赞、收藏、转发、评论等方式对这些资源进行及时分享,比如某一教师将他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分享至朋友圈,被他的好友(可能也是教师)看到后继续转发,于是这个资源便以“熟人圈分享式”得到了有效传播。
第五,交流频繁化,形成学术共同体。在学术共同体中,“人际性支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原本传统的教研活动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与组外教师甚至是组内教师间无法实现频繁、有效的讨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员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对彼此的了解。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的实践和推进
(一)建立公众号并完成功能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根据不同的运营主体和实际功能需要,有不同的账号类型。考虑到实际需求,笔者将校内历史教研组的微信公众号选择为“订阅号”类型。
通过对教研需求与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分析,笔者认为“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号可以采用“群发消息、自动回复和自定义菜单”三种功能和“消息管理、用户管理、素材管理”三种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构建校内历史教研共同体。笔者总结了“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关系模型,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使用关系和功能支持。该模型涉及微信公众平台;涉及组内教师、组外教师和学科专家三类用户;涉及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的在线互动、个别指导,资源分享、协作互助,学习体会、接受指导三种关系;涉及用户与平台之间存在的信息存储、资源分享两种关系。基于上述用户关系模型,“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可以利用“输入关键字、点击菜单栏、接收群发消息”等途径,以获取平台推送的相关内容。通过开通“群发功能、自定义菜单和自动回复”等功能模块来构建校内历史学科的教研共同体。
1.自动回复功能
互动是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下,大部分公众平台都采用“自动回复”的模式和用户进行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互动。借助自动回复的设置,公众平台能够快速、便捷地回答用户的常见问题。
(1)被关注回复(又称“被添加回复”)
为了让用户在第一时间对公众号有初步了解,笔者开启了“被关注回复”。用户在关注微信公众号后,会收到相关文字信息,用以介绍教研平台的定位,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2)关键字回复
针对一些常规问题,可以不断扩充后台的资料库、整合教师的教研资源、完善相关关键词等,致力于实现全天候自助服务,保障信息传送的高效率。例如,用户发送关键字“投稿”,即可收到平台最新版的征稿启事。
(3)收到消息回复
经过笔者的观察和汇总,现在的教研类微信公众平台基本以关键字回复为主,很少有提供人工回复服务的,但是事实上很多教师都有与专家进行直接、及时互动的需求。所以,除了对一些常规问题通过关键词的方式加以回答之外,一个优质的教研类微信公众平台还需要安排教研员、学科专家对较为深入的问题进行解答,以此实现个性化移动服务。
2.自定义菜单栏
运营者可以对微信公众号进行自定义菜单设置,菜单栏分为一级菜单(最多三个)和二级菜单(最多五个)。每一个子菜单均可进行个性化命名,并链接至设定的内容。
由于“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号建立初期素材较少,自定义菜单主要用于推送教学资源、教研资源、征稿启事等。笔者为“有史有德”设置了“资源共享”“研训信息”“杂记随笔”“更多发布”四个一级菜单,分别以单图文或多图文的形式推送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故事等资源。其中“资源共享”设置了“教学资源”和“教研资源”两个子菜单;“研训信息”设置了“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两个子菜单;“更多发布”设置了“参与互动”和“征稿启事”两个子菜单。
(二)运营“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号
“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键字的方式查找和关注该平台。平台的预设目标用户是本校历史教研共同体的教师,但不仅限于这些教师,还包括组外历史教师、学科专家、校内其他学科教师、学校领导等。
订阅号用户每天可以群发一条消息(可包括多篇文章)。“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号采用群发消息的形式进行内容推送。推送的内容大多属于组内成员和学科专家们的原创作品,也有来自互联网的资源。笔者根据实际教研情况和需求,对推送内容进行设计和编辑,适时进行菜单栏更新等,分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利用公众号的后台和用户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和交流。
表2 “有史有德”微信公众号的部分运营要素分析
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的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教研共同体还存在多重困难。最重要的便是教研观念落后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作为构建教研共同体的组织者和管理主体,很多中学在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中,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对微信公众平台在构建教研共同体中的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公众平台。从运营和维护的角度来说,一些公众号的设计过于简单,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有些公众号一开始发挥作用但是很快便无人管理。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高效、现代化的教研共同体。
第一,改变教师的研学观念,推动微信公众平台教研。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平台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以及运用水平,直接关系着自己是否能与时俱进,能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共同体是信息技术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教师研学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上。唯有将微信公众平台研学活动常态化,才能将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共同体的效果发挥到极致。除了课堂的教学外,要将课堂内容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去,搬到微信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微课堂教学、微平台研学活动,让教师自觉提高微信公众平台研学活动水平。
第二,重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加强教研共同体基础建设。一是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开展微信公众平台研学的情况,合理设置无线WIFI 信号点等基础设施,确保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条件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研学;二是科学地设置教研共同体的内容;三是合理安排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比重。教研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交流论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定比重的研究和讨论。
第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教师队伍应用水平。教师是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共同体的运行成效,而且教师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共同体使用的熟练程度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教研共同体的交流、研究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效开展微信公众平台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质的必由之路。
第四,完善平台运营维护和数据分析,优化平台功能。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可以看到关于平台的各种数据分析。运营者可以定期对这些数据进行总结,从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等数据中总结这段时期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及需求。在总结之后,要及时更新和优化公众平台的栏目设计、自动回复,同时还要随之更新推送的资源内容,如通过对用户使用时间的数据分析,选择在高频阅读量时间段推送文章等,还要结合线上线下的重要教研活动,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推送。
微信公众平台下的高中教研共同体构建问题,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我国教研共同体构建水平、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研究观念的不断革新、师资力量的不断丰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平台下教研共同体构建的水平将实现全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