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探究与实践

2022-05-14黄艺铭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黄艺铭 李 斌 江 平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工程训练课程具有实践育人、价值引领等功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实现“五育并举”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课程思政强调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教师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要在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上下足功夫,唯有德行一致才能使学生“亲其师”和“重其道”。

落实课程思政要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升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做到工程训练各模块各环节均能把握好节点和时机,有效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启发式、探讨式、创新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此外,可以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课程思政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一、结合课程特色,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应巧妙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指导书,依照培养卓越人才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定大纲、修教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除线下实训教学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整合教学资源,搭建线上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收集学生课后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持续整改与创新,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色,在讲授劳动教育、安全动员、工程伦理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时,可以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讲述时代劳模故事,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等职业素养。

针对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可按阶段、依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以传统实践课程中的“车工”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按阶段融入思政点(见表1)。可以根据车工实训课程内容依环节融入思政元素,设置教学目标和思政融入点。在讲解车床与安全操作规范时,设置以下教学目标:第一,了解车床发展历程和工业发展史;第二,强化历史使命感和勇于责任担当的工匠精神,遵循厦门理工学院“明理精工,与时偕行”校训;第三,讲授安全操作规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布局以下思政融入点:第一,介绍车床工业发展历史,讲解车床型号代号;第二,讲解目前我国紧缺人才的现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第三,将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表1 按阶段融入思政点

在讲端面车削、外圆加工、钻孔等知识点时,设置以下教学目标:在操作中让学生学习精益求精、沉着耐心的工匠品格,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勤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以下思政融入点:要注重身教,要把先进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切身认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勿好高骛远,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在讲授产品检验内容时,设置教学目标: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敬业精神,锤炼匠心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以下思政融入点:讲述因小失大的案例来强化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制造技术日益进步,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党史教育开展工程训练课程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程实际,不能破坏课程教学规则,要让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生搬硬套。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地讲述案例,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形成课堂教学互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他们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工作的进展[3]。崇高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要抓好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课程思政工作,消除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存在的误解,改变部分专业课教师把教书等同于育人的错误观念,增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的认同感,使其形成强烈的课程思政意识,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

工程训练课程各模块实训时间普遍较短,部分教师更注重技能与方法的传授[4],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教学,究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方向把握不清、认识不足,政治理论学习有待加强。要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应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学校要积极举办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或德育教师同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常态化培训、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如讨论实践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第二,组织教师到红色基地、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交流,使教师开阔眼界,补足短板,改进教学方式。第三,鼓励教师自学。教师不能局限于传授课本知识,要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明白思政教育并不会减弱教学效果,而能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能。要想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5],就需在知识、能力及思想方面不断提升自己。

三、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不能局限于教师授课,应强化隐性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为学生创造接受德育的机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工程训练实践育人的过程一般较为“生硬”,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栏、展示台、校园网站、课程网站等搭建一个相对“柔和”的人文思政氛围,宣传“国之重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6],使学生深刻领会什么是科技兴国,什么样水平的劳动者堪称“大国工匠”,了解“大国工匠”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

展示工程训练中各种技术和部件发展过程,如车床从较为原始的树木车床、脚踏车床发展到现如今的数控车床,工业机器人、信息化管理技术、柔性生产线、模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技术革新及行业发展的速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7]。

可以从实验室运用的“7S”管理理念角度分析环境的育人作用。“7S”管理理念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该理念旨在约束作业人员的行为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改善生产作业环境。该理念的实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责任意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近现代企业生产制造环境,更有利于实践课程的有序开展。

四、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成效如何关键在学生,学生对教师讲课效果的评价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对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需进行教师之间互评,针对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是否恰当进行专项督导听课,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发现问题并及时促进课程教学整改。还应设置奖罚制度,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开展、授课满意度较高的教师给予公开表扬并率先推优,并对拒不实施课程思政、敷衍了事的教师进行通报批评,取消其评优或晋升资格。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局限在作品的完成度上,要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有效性评价,应结合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团队协作能力、实训报告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实训报告能展现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收获,能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后的课堂育人成效。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在实训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各门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就需要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式,强化学科建设。高校要不断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进行宣传,引导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开展教学教研改革,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明白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坚定“四个自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