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5-14王春秀刘福来胡声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专业

王春秀 刘福来 胡声洲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5G、VR(虚拟现实)、3D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翻转课堂、线上金课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等教育新模式不断涌现。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的教师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然而,大学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专业教育和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部分高校并未对入学前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导致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学非所用、学用脱节”等现象的出现。本文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原则,研究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机制建立等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大学信息技术类公共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与专业融合的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对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增强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

根据教育部有关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发展文件的精神,高校应该认识到在学生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中凸显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要注重在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深度融入信息技术内容,完善融合专业的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建立满足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激励机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转变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育教学监控机制。同时,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构大学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体系

为加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建立“1+X+Y”三层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体系。“1”表示设置面向所有专业必修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增加5G技术、VR技术、计算思维等前沿知识。“X”表示设置面向专业大类的语言类、新技术等公共基础课程,即能够满足专业大类应用需求的信息技术类基础课程,如面向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技能类课程,面向新闻学、秘书学、社会工作类专业开设办公自动化实用技术等课程,面向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网站设计等课程,面向物理、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高级程序语言等课程[1]。“Y”表示面向不同专业、具有专业特色的指选和任选课程,主要是融合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如面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超级画板课程,面向美术专业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面向秘书学专业开设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见表1)。“1+X+Y”三层次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体现了“基础性、实用性、递进性、专业性”的特点。

表1 与专业融合的三层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配置方案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模式

(一)讲练式教学模式

讲练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设备+实验室+微信公众平台+教学监督与管理系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现场讲解、操作演示后,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并通过微课移动学习平台,实现师生实时交流互动。该教学模式针对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讲练结合、实时辅导”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符合认知规律和记忆及遗忘规律,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知识,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为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沟通协作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便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案例研讨、实例演示进行交流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督与管理系统为教师实时监管教学状态提供了条件,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进程的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状况,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深度及广度[2]。

(二)差异化教学模式

差异化教学模式是指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学生利用信息环境下的知识系统、专题教学视频、进阶题库、测试系统等,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信息技术水平差异,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高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善,各类线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以及各种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如教务管理系统、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考试系统、电子图书系统等。这些资源和网络平台为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实行差异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特点,教师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开放、自主的差异化教学。此外,学生可以利用网上测试系统,自主开展训练和测试。

实践证明,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和个性化强,学生对差异化教学满意度较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自觉性有了较大改善,课程成绩明显提升。同时,针对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教师可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措施,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教学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围绕IT主题,以“呈现主题—明确内容—设计活动—完成活动—评价活动”为流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这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3]。

第一,校园IT文化活动。高校可以面向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举办不同主题的“IT文化艺术节”。如面向物理、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计算机硬件展示及义务维修电脑等主题研讨、学习交流活动;面向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开展动漫、网页创新与设计、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主题研讨、学习交流活动。

第二,创新创业计划活动。学校可以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形式,资助学生开展管理系统开发、课件制作、数字化艺术作品设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学习、训练,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从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4]。

第三,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发辅学活动。教师可以依托本科专业教学工程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等项目,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本科专业教学工程项目网站设计等工作。通过开发题库、教学视频、课件,设计教学案例等活动,学生能够有效巩固信息技术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四,学科竞赛创新活动。高校可以对接省级、国家级竞赛项目,面向不同专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计算机设计作品大赛、电脑知识大赛等校级、院级、班级赛事活动,实现“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赛学结合”。三级竞赛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5]。

四、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课程考核预警

学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公共课程训练与测试系统,该系统题库量大、覆盖面广,具有挑战性、进阶性等特点,并具有训练和测试功能。在学生进行训练和测试时,系统能够反馈学生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测试,直至正确理解课程内容,通过“训练—测试—训练”的方式提升学业水平。

(二)教学团队建设

实施“青蓝结队”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申报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各类金课项目、教学成果奖,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交流、参加各类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研室要建立健全常规教学水平评比机制,根据每学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按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三)信息技术技能考评

学校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信息技术技能考评学分,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技术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纳入信息技术技能考评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信息技术活动及竞赛,提升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四)日常教学监控

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听课、检查实验报告、汇总每周课程教学日志等工作,不定期进行公开通报,并跟踪教学整改情况,通报持续改进情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监控。

(五)专项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提供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等公共课程的建设经费,激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金课、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争取纵向经费支持,保障课程建设经费。

(六)校本教材开发

为了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对接问题,根据重构的课程体系及专业技能教育需求,梳理课程知识点和内容结构,建立包含专业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校本特色教材,如《信息安全概论》《VB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测试》《新编大学信息技术教程》《新编大学信息技术实验与实训指导》《办公自动化实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满足与专业融合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求[6]。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的趋势,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融合。本文分析了与专业融合的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对信息技术与专业融合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