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2022-05-14苏维钢沈建和
李 祎 苏维钢 沈建和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地方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福建师范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作为办学历史超百年的老牌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建设点、省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级品牌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逐步制定出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小学教师队伍日趋饱和,对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量有所减少,加之近几年教师资格逐渐要通过国考获得,不再被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所垄断,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大增加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改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地方高校数学类人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合理定位,实行特色化发展战略和差别化竞争策略。[2]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数学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以及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对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强烈需求,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改革、重组和优化,启动了以对学生进行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计划,从而打破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单一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实施人才“分类+分层”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本专业积极贯彻和探索“以生为本、分流培养”的理念,构建了“分类+分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首先,对人才培养进行“分类”: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别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前者主要针对对数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将来能够从事数学及与数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后者要求在夯实数学基础的同时,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教师教育知识与教师教育技能,让学生能更好地胜任中等学校的数学教育工作。其次,对人才培养进行“分层”:针对“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从“教师班”到“卓师班”,再到“名师班”的塔尖式分层培养(如图1)。
图1
自2011 年起,本专业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省级教改项目,组建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简称“实验班”),以建立数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数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验班”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夯实数学专业基础,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开设学术讨论班,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积极与研究生教育进行对接。为此学院制定了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包括学生遴选、教师配备、培养模式、氛围营造、制度创新、国际合作等培养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其具体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参加笔试和面试,根据笔试、面试的成绩和参考高考数学和英语的单科成绩,选拔20 名学生组成“数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入选实验班的学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专家组每半年对入选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第3 学期结束后确定实验班的最终人选,并实行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我们又积极启动了省级立项项目“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制定了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组建了“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班”(简称“教师班”)。“教师班”强化教师教育类主干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加强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通过实践形式发展核心专业能力。对“教师班”的学生,又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分层教育,制定了“培优补差改革方案”:一方面,按“塔尖”模式进行精英化培养,从学院层面的“卓师班”到学校层面的“名师班”,通过层层选拔与多形式培养,积极与福建省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中小学数学名师工程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在“培优”的同时,进行“补短”教育。其具体做法是:1.培优改革方案。即自大三起,学生参考数学微格教学的课程成绩并通过教学技能大赛,选拔20名左右的培优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主要措施有: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设置学科专业提升课、教育理论拓展课等短期课程;邀请中小学数学名师来学院开设讲座;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模拟课堂教学大赛;强化全省教师统一招考课程辅导,加强学生面试和应聘的技能、技巧培训等。2.补差改革方案。对于在实训中发现的整体教学水平较低的学生,任课教师与其共同协商制定“个人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督促个人针对自己存在的不足,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发挥培优生、本科生导师在其中的“帮—扶—带”作用,通过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打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优化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加强教学方式、评价和管理的改革
为了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几年我们不断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改革重点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优化专业主干课程结构,夯实学生的共同数学基础;2.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大学生选修学分的比例,给学生更多自选的个性化发展空间;3.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实践性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包括分析类课程、代数类课程、几何类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省级精品课程《近世代数》《实分析》等)。其中实验班和教师班又各有侧重,分别体现各自的特色(如图2)。
图2
对于实验班的学生,为了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同时开设了类型丰富多样的专业选修课,有的选修课直接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进行对接。比如,除专业基础课程之外,我们又开设了数值分析与数学实验、实变函数论、基础拓扑学、近世代数等7 门专业主干课,以及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向量分析、现代分析学、微分几何、数值代数、矩阵分析、最优化方法等13 门专业选修课。对于教师班的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在抓好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强化了对教师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实践性。除依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开设了《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微格教学》等课程之外,还给学生开设了《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中学数学解题方法》《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现代数学教育技术》等课程。对于从教师班中遴选出的卓师班学生而言,还进一步开设了各种拓展性课程和中学名师讲座。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教师班,都非常重视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改革。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特别是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课程,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如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在资源呈现、师生互动中的作用,除加强讲授法教学外,积极尝试案例教学、分组讨论、专题研究、视频观摩等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召开期中师生座谈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务系统、学校教学督导、同行听评课和院系领导听课制等方式,了解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和个人提升计划。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我们采取了院、系、室三级模式管理,采取了“班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教考分离制”“教师下班辅导制”“基础课集体备课制”“主干课教授任课制”“专业课作业全批全改制”等多项制度。
(三)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发展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强实践教学。[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一直是近几年我们着力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构建了集“技能训练”和“见习实习”为一体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与训练环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大一以训练学生的板书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为主;大二以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大三以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说课技能为主;大四则通过半年的教育实习,综合、全面地训练学生的各种技能。其中对于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了使每位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我们实行了每班不超过15人的小班化教学。对于教育实习,为了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我们采取了学校联合组队实习、学院集中组队实习、个人组队实习、个别分散实习等4 种不同的实习形式。其中教师班的学生均安排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实验班的学生则安排在校内进行教育实习,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教学担任助教。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如图3 所示。
图3
(四)拓展课外活动形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实验班和教师班的学生,学院团委、学生社团(如数学教育协会等)、各个班级等不同组织,常年分别举办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强化数学科研训练,通过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和参加研究生讨论班,及早介入科研工作;注重数学建模教学,每年定期举办数学建模培训及校内竞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数学竞赛。对教师班和卓师班的学生,除加强常规的三笔一画训练与考核、数学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实习等之外,还分别开展了类型多样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教学技能大赛、课件制作大赛、说课大赛、模拟招聘考试、数学解题竞赛、教师招考辅导、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等。同时,学院每年会邀请许多中学名师分别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如“如何当好班主任”“怎样做好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研论文的写作”等。除此之外,针对卓师班的优秀学生,还专门开设了一些拓展性课程,如周末数学名师大讲堂等;开展了优秀毕业生返校进行传经送宝等其他活动(如图4)。
图4
二、实践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获得提升,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就业质量和考研率明显获得提升,同时促进了学院的学科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教学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参加各种竞赛千余人次,先后累计有500 余人次获得奖励。自2011 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70 余项奖励、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合计200 多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合计200 多项、“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3 项奖励、全国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10 余项奖励、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30 余项奖励,有200 多人次获校长嘉奖令。参与竞赛活动数量多、涉及面广、成绩优秀、含金量高、进步快,是本专业学生在竞赛方面呈现的特点。
(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考研升学率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构建了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考研升学率获得了明显提升。如在就业方面,由于我们在师范类专业的独特优势以及成功的改革实践探索,使得更多的教育单位愿意选择福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正因此,该专业获得了家长、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和青睐。如在招生方面,近几年每年该专业招生生源充足,录取分数线远高于一本省控线,2016年超出一本控制线74 分,2017 年超出一本控制线82分,2018 年超出一本控制线72 分,2019 年超出一本控制线68 分,每年的最低、最高录取分和平均录取分均呈稳定趋势。在考研方面,本专业每年都有近20位学生被推荐免试进一步攻读研究生,每年都有几十位学生以较高的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和较强专业素养考取硕士研究生,不少被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录取,考研升学率也从最初的不足15%逐年攀升到近年来的30%左右。
(三)学科平台和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本专业依托省级数学重点学科,目前拥有数学和统计学2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和统计学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硕士(数学)、应用统计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福建数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福建中学数学》杂志社等专业发展机构与平台,在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近年来本专业先后获批4 项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其中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专业和课程改革:推进数学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此外,本专业还获批5 项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0 余项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先后获得多项教学奖励,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荣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名师导向,精准筑基,造就一流——数学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0 年福建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的意识、理念、视野、学科水平、专业水准等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促进专业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在制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和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对重点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师资引进工作,专门制定学院的人才政策,做到“事业引人、待遇诱人、情感留人”;二是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设一批在教学上出类拔萃的名师队伍;三是全面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重点扶持造就若干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本专业通过采取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了一支学历高且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有专任教师近70人,其中教授26 人,教授中有长江学者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50 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 人。除此之外,还外聘有多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十多位中学名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起了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强大的师资队伍。
三、结论与反思
我们所构建和实施的“分类+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克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彰显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多向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成长空间。同时,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实践性教学的加强、课外活动形式的拓展等,有效地提升了本专业的教育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竞争力。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有许多难题有待破解。比如,在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和激发师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如何提升教学层面改革的实效性,如何处理就业与升学所面临的矛盾等。特别是如何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凸显师范性,体现应用性,兼顾学术性,与时俱进地不断谋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与创新,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实践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