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机械工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究
2022-05-14邓琳
邓琳
摘要: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在逐步向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方向而转变。社会与国家更需要的是机械工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非空有理论知识,却无法将知识顺利地与实践相结合。基于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高校教师务必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放在首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及完善考核制度三方面来从根本上拓展实践教学功能,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最终为培养综合素质高、适用面广、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机械工程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机械工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升综合素质
毕竟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与企业对员工的严格要求。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更符合企业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而非照本宣科,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理应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不断磨炼。只有不断用扎实的知识与技能丰富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才更有说服力,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否则只能是教师随便演示,学生随便模仿,对于实践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其次,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平台,教师应合理应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一线,用员工的身份来真切感受行业与企业的变化,他们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分享更具先进性的知识,在学生实际操作的时候教师才能给予更切合实际的指导与建议。否则只能使得实践教学浮于表面,不深入,更无法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最后,工程实践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应紧密合作,团结一致,精心策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共同研发更适合学校、专业乃至学生的实践教学教材。并且积极主动询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进而给予针对性的回答。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对实验设备要求非常高,然而部分高校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无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仪器设备,实习条件也相对简陋。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让依托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成为普通课堂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在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的同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新时代该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多种绘图软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更具趣味性、多样化的机械工程实践课堂教学。特别针對该专业中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变化等,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形象且直观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引入HF线切割、编控一体化系统进行绘图编程教学,在更形象的描述物体特征的同时,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进而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最常见到的就是学校与当地企业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校企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或者学校定期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用此方式来进一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学生顺利就业积累经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丰富实践活动,完善考核方式
第二课堂是校内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让学生真正由学转化为做,有利于真正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深入科研第一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教师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实践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自主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自主性实践综合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养。
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考核结果更为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机械工程专业的考核形式应当遵循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及企业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另外,要以过程性评价完全代替结果性评价,也就是说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以此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综合性。
四、结语
机械工程是高校机械制造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机械工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该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毕业之后,都要和真实、动态的机械打交道。所以在实际实践或者工作当中,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难以预测。在此背景下,只有注重对该专业及时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引入更多新型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操与动手的机会,并且为今后顺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梦颖.高校机械工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8):253-254.
[2]崔卫星,张涛然.论高校机械工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J].南国博览,2019(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