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14王飞高海清蒋小青
王飞 高海清 蒋小青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多媒体技术被逐渐引入到教学中。将其与聋校语文教学融合,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信心,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看法,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聋校语文阅读;应用;研究
一、用于课堂导入,提升学习兴趣
聋校学生虽然聆听不到美妙的乐章,但是他们对色彩、图像等相对敏感,因此为了确保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聋校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妨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导入。在传统的课堂导入中,主要是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相关的知识直接呈现让聋生进行了解。但此种教学方式的限制性较大,学生无法提升学习兴趣,之后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时,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效果也不佳。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加入学习过程,以便后续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桃花源记》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产生课堂导入的效果。本文主要讲述了武陵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和平、自食其力的世外桃源,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构建导入情境。首先,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武陵人的行踪,其中可以添加旁白,使学生大体掌握文章内容。其次,展示本文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导下细读文章。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呈现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尝试翻译,并引导他们感受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聋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增强,课堂导入的效果显著提升,同时这一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意识。
二、创设信息情境,培养语文素养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树立其多元认知。当前,为了顺应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聋校教材在整合时,也适当地加入了审美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这些素材包括散文、古诗词等,无一不闪烁着审美的光芒。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并进一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画面的直观呈现以及学习情境的构建,使学生发现语文的思想意境美、语言结构美,进而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内容,并实现自我认知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颐和园》这一文章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笔者在课前整合了相关的教学资料,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纪录片、图片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其中包括长廊、万寿山以及昆明湖的美景,还有字体旁白讲解,让聋生了解我国这一伟大的园林。其次,围绕教学内容,笔者展示了文章内容,让他们分析其结构、写作方法等,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借助PPT的直观呈现,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吸引下,他们仿佛看到了长廊上的画、万寿山上的排云阁。
三、借助信息手段,打破教学难点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乏存在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聋生在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课堂整体效果较差。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一困难可以被打破。例如,在《小石潭記》教学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描绘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并用特写、移步换景等表现形式,绘声绘色地为我们描绘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展现出周边环境的幽美、肃穆,并从侧面抒发出作者被贬后的凄苦之情。面对深奥的内容,聋生难以理解,为此,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感受小石潭的幽美,体会作者的内在情感。首先,笔者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此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的经历有大致了解,之后带领学生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其次,展示小石潭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感。最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开启探索小石潭的奇妙之旅。
四、结语
聋校学生因其特殊性,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将知识直观呈现,帮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使其了解相对抽象的知识以及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成效。因此,在全新教育背景下,聋校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多媒体技术,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燕.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浅谈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7):151-152.
[2]罗笑.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职教通讯,2017(0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