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叫”书记和她的小板凳说实会
2022-05-14王冬艳
王冬艳
张凡(中)
“无论干什么,只要站到村民的角度,那就什么都好干了。”每当遇到村里的难题时,宿迁市泗阳县爱园镇丁窑村党支部书记张凡都会想到这句话。
2016年,张凡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无锡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财务工作。在外的日子,她总是想起苏北的家乡。两年后,当张凡在网上看到泗阳县招聘返乡兴村新村干的公告后,便第一时间报了名。
2018年8月,张凡以新村干的身份回到泗阳县爱园镇张郑村,参与当地的党务、扶贫等工作。“我原以为在农村开展工作并不难,毕竟我就是张郑村人,从小是村里的乡亲们看着长大的。”然而,当她面对两家人因为“农村土地边界”“一棵树的归属”等发生矛盾时,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后来,我发现很多情况单纯地讲道理行不通,也分不出对错,只能劝两家人各退一步,然后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张凡了解到,爱园镇有二十多名新村干,其中一半以上有创业项目。“我看到他们有人养龙虾,有人种冬枣,干得热火朝天,但我是家里的老幺,从来没下地干过活,虽然在农村长大,却不懂农事。”张凡慎重考虑后,决定试一试。她发现村里有个100亩的闲置大棚,只要简单修葺一下就能投入使用,便请舅舅给她把关。“舅舅以前种过莴苣,也有销售渠道,他看过大棚后建议我先试着种些莴苣。”得到舅舅的肯定,张凡拿出积蓄并贷款10万元承包了大棚。
9月,张凡每天凌晨4点起床,带着工人到大棚除草、松土、育苗、施肥,想趁早晨天气凉爽多干点活。等结束了白天村里的工作,她还要再去大棚看一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才回家。
种下的莴苣一天天长大,张凡也在舅舅的帮助下对农事逐渐上手。四个月后,张凡收获了第一季莴苣,平均每亩4000斤,卖出后終于有了收益。
张凡创业的初衷是想带动更多村民就业致富。老丁七十多岁了,家里有生病的妻子和九十多岁的母亲,生活困难。张凡就让他去大棚帮忙,做一些采摘的活,每月付给他一千多元的工资。当老丁拿到第一份工资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由于缺少经验,张凡跟收购莴苣的客户只有口头约定,没有签订合同。一次,数十吨的莴苣装车后,客户却临时退单了。天气炎热,莴苣已经采摘,很难存放。张凡内心焦急,连夜开车去周边农贸市场寻找买家,最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了出去,亏损上万元。
创业充满艰辛,张凡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并逐渐摸清路子,带动三十多人就业。她因此获得泗阳县返乡兴村新村干“振兴有我”创业大赛一等奖。
2019年7月,张凡被调至爱园镇丁窑村任党支部书记。一上任,她就挨家挨户走访。上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每次上门,张凡就坐在院中的小板凳上和村民聊家常,把他们的诉求记在本子上。村民看张凡年纪轻,说话轻声细语,并不看好她,甚至有人当面告诫她早点离开:“村子不好管,全村能干的都干过,书记不是你想的那样好干的。”
第一次召集村干部开会,定好的时间是上午8点,可到了上午10点人还没齐,张凡打电话询问原因,有人说家里有事,有人说身体不舒服。到会的村干部中有人甚至打起了瞌睡。张凡立下规矩:不换思想就换人。同时,她组织各组村民推选村干部候选人,换下一批不合适的村干部。
倾听村民的心声,组建新的班子,张凡在做足准备的情况下召开了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会上,她让每名村干部做了自我介绍,重申了纪律,定下每月召开村工作会议,并邀请村民有空就可以搬个板凳来村部听听。“我们告诉村民,如果有问题可以在会上提出,能现场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就定下解决期限。村民开始半信半疑,但看到我们确实在办实事,正面的评价就渐渐多了。”如今,这项措施已经发展成为“小板凳说实会”“村民说事日”等基层治理制度。张凡还成立乡贤工作室,选聘退休教师、致富能人、退休干部、退休党员等对村里的大小事务进行监督。
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张凡在丁窑村开展“三有工程”,即书记有项目、村干部有项目、带动村民创业有项目。张凡带头创建了40余亩河滩绿化种植基地,并把母亲从县城接来帮忙。几个村干部也做起了项目,种植大蒜、冬枣、雪菜等。
村民杨为成因生病导致双腿残疾,加上家庭变故,意志消沉。他得知村里鼓励大家创业就业时,就找到了张凡,希望村里能出面帮他承包个水塘养龙虾。张凡钦佩他的志气,带领村干部对他进行了及时帮扶。
如今的杨为成在哥哥的帮忙下,不仅在水塘里养龙虾,还种了藕,每年能有两份收益。有了一定的积蓄后,他还开了一家小卖部,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截至目前,丁窑村党支部书记加村干部共有七人有创业项目,带动近百人创业、就业。张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暑假的一天,村民杨守法到村部找张凡。孙子被他批评了几句,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已经快一天了,饭也不吃。他希望张凡能帮忙劝一劝。“孩子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内向。”张凡隔着窗户和孩子聊了很久,最终,孩子走出了房间。从那以后,张凡有时间就去看他,和他交朋友,孩子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考虑到村里的儿童缺少陪伴,张凡成立了“周末课堂”,组织教师为他们提供免费作业辅导,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对于无法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她带领村干部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活帮助、亲情陪伴和心理辅导。同时,张凡还组织孩子在周末陪村里的孤寡老人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帮助老人排解孤单,让关爱流动起来。
为了培养村民的荣誉感、自豪感,鼓励大家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张凡在村里开设了“爱心超市”。村民可以通过孝老爱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参与环境整治评比等来赚取积分,1积分等值1元钱,凭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换取商品。“每次评比,最高可以获得200积分。这样能引导大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全村形成互帮互比的好民风。”
张凡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过去,村民看她年纪小喊她“丫头”书记,如今喊她“狗不叫”书记。这是因为张凡最初进村走访时,村里的狗对着她大叫;后来走访勤了、多了,狗就不叫了。“村里人一天天认识我、了解我,叔叔婶婶有事没事都喜欢和我说话,爷爷奶奶把我当成他们的孙女,说我是他们的‘小棉袄’。我觉得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