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对剖宫产术镇痛效果及血清瘦素、LIF水平的影响
2022-05-13黄杰,李玉
黄 杰,李 玉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陕西汉中 723000
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与医学技术的提高,当前高龄产妇逐渐增多,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也随之增加。剖宫产术能降低产妇的难产率,提高产妇与围生儿的生存率[1]。但是高龄产妇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且易受到手术切口、机械牵拉等因素影响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强烈的术后疼痛[2]。术后疼痛常引起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对产妇早期哺乳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不利于新生儿正常的生长发育[3]。蛛网膜下腔麻醉为剖宫产术的主要麻醉方法,是指将麻醉药物经产妇的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其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从而发挥麻醉作用[4]。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良好且持续的镇痛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且具有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等综合功能[5]。有研究显示,将小剂量的0.75%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具有更好的效果,可减轻应激反应,也可迅速减轻疼痛[6]。研究发现,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与瘦素对预测产妇与围产儿预后具有重要价值[7]。本文探讨了将小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对剖宫产术镇痛效果及产妇血清瘦素、LIF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罗哌卡因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剖宫产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本院已经建立妊娠档案的产妇;孕周≥34周;具有剖宫产指征;单胎活产;临床基础信息完整;产妇对本研究使用的麻醉药物无过敏;产妇年龄20~40岁。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剖宫产术前24 h 内使用过镇静、镇疼药物;凝血功能障碍;有剖宫产禁忌证;合并心肺疾病或器官功能异常;合并传染性疾病。根据随机信封抽签1∶1原则将产妇分为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产妇的产次、孕次、年龄、分娩时体质量指数(BMI)、孕周、剖宫产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研究的产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麻醉方法 所有产妇在剖宫产术中均给予蛛网膜下腔麻醉,术前禁水4 h,禁食6 h,麻醉前30 min注射阿托品0.5 mg(华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41020448,规格:2.5 mg)。开放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产妇选择左侧卧位,消毒铺巾。在L2~L3间隙实施穿刺,建立麻醉通道。小剂量组:在3 mL 10%葡萄糖中加入0.75%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73194,规格:20 mL)1 mL,注入蛛网膜下腔。对照组:在3 mL的10%葡萄糖中加入0.75%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73194,规格:20 mL)2 mL,注入蛛网膜下腔。两组注射时间均为30 s以内,留置硬膜外导管。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达到阻滞平面时间与痛觉恢复时间。(2)所有产妇在剖宫产术后4、12、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得分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3)麻醉效果评价:优为产妇剖宫产术中无疼痛感,腹肌松软且无牵拉反应;良为产妇剖宫产术中仅存在轻微的牵拉疼痛,腹肌较松弛;差为产妇在剖宫产术中出现持续性疼痛,需要辅助镇痛,腹肌紧张且有牵拉反应。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4)观察所有产妇剖宫产术后7 d尿潴留、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5)所有产妇在剖宫产术后1、7 d采集空腹静脉血2~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瘦素、LIF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
2 结 果
2.1两组麻醉情况比较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达到阻滞平面时间与痛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情况比较
2.2两组剖宫产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小剂量组剖宫产术后4、12、24 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剖宫产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小剂量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2.4两组剖宫产术后7 d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小剂量组剖宫产术后7 d并发症发生率为4.7%,低于对照组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剖宫产术后7 d并发症情况比较
2.5两组剖宫产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瘦素、LIF水平比较 两组剖宫产术后7 d血清瘦素水平低于术后1 d,血清LIF水平高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术后7 d血清瘦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LI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剖宫产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瘦素、LIF水平比较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剖宫产术的安全性逐渐提高,但其造成的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及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发生的复杂生理反应,可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为此需加强麻醉镇痛效果,减轻产妇的疼痛[8]。剖宫产术麻醉镇痛原则为不仅要有效阻滞痛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传导,还需升高产妇的疼痛阈值,减轻疼痛感觉,促进产妇早期活动与康复[9]。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当前剖宫产术的常用麻醉镇痛方法之一,罗哌卡因能有效发挥感觉及运动分离阻滞的作用,安全性高,阻滞效果好。有研究显示,罗哌卡因在临床上应用时极少出现心脏毒性,皮下浸润麻醉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但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10]。本研究显示,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达到阻滞平面时间与痛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剖宫产术后4、12、24 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小剂量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不会影响对产妇的镇痛效果,也不会增加麻醉时间。0.75%罗哌卡因的理化性质介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之间,小剂量罗哌卡因具有止痛效果可靠、麻醉平面较易控制等优点,因此不会增加麻醉时间、降低镇痛效果[11]。
剖宫产术不仅对产妇产后恢复有一定影响,也会导致产妇的不良情绪,不利于母婴健康。蛛网膜下腔麻醉可解除宫缩痛,对胎儿呼吸和循环无不良影响,但也存在内脏牵拉反应、麻醉不完全等现象,阻滞时间较长[12]。罗哌卡因具有缩血管活性,有利于产妇术后早期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减少产妇的痛苦[13]。本研究显示,小剂量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小剂量组剖宫产术后7 d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较好,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机制上分析,小剂量罗哌卡因的应用能使产妇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可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进一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4]。
瘦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一种分泌型蛋白质,在多种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LIF是一种多功能因子,具有调节机体内多种细胞分化、增殖,调节骨组织生长代谢的作用。LIF的缺乏可导致胎盘供血不足,诱发胎儿缺血、缺氧现象,造成脂质过氧化。本研究显示,两组剖宫产术后7 d的血清瘦素水平均低于术后1 d,血清LIF水平高于术后1 d,小剂量组术后7 d血清瘦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LI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小剂量罗哌卡因的应用能抑制瘦素的分泌,促进血清LIF水平升高。
综上所述,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影响镇痛效果,不增加麻醉时间,还可抑制瘦素的分泌,促进血清LIF水平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