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浙金油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2022-05-13吴美娟陈晓阳黄洪明汪暖周建霞卞晓波虞涛陈丽平
吴美娟 陈晓阳 黄洪明 汪暖 周建霞 卞晓波 虞涛 陈丽平
(1兰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兰溪 321100;2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金华 321017)
油菜是浙江省兰溪市主栽的冬季作物,近年来播种面积稳定在6 666.67 hm2左右,且以“浙油51”等双低油菜品种栽培为主。“浙金油1号”是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联合育成的油菜新品种,该品种菜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市场前景较好,故兰溪市于2018年引进“浙金油1号”并进行试种示范,且经多年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果。
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因油菜品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种植密度过小或过大对油菜产量均有较大影响,且油菜产量的提高在于个体和群体、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协调发展[1-3]。在此背景下,笔者开展了种植密度对油菜新品种“浙金油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以期明确“浙金油1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从而形成“浙金油1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而促进“浙金油1号”在兰溪市的进一步推广种植。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兰溪市游埠镇下王村一农户田块内进行,试验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为沙壤土,土壤肥力均匀,pH为4.51,全氮含量为0.239%,有机质含量为43.3 g/kg,有效磷含量为14.4 mg/kg,速效钾含量为129 mg/kg。
供试油菜品种“浙金油1号”的种子由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
1.2 试验设计及经过
试验依据移栽株数不同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每667 m2移栽4 000株、5 000株、6 000株、7 000株、8 000株,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4 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
“浙金油1号”于2020年10月18日播种,10月25日出苗,12月8日移栽。试验田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N-P-K=15-15-15)25 kg;2020年12月14日施苗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2021年1月19日施苔肥,每667 m2施尿素5 kg。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5月3日收割,5月6日脱粒。
1.3 调查项目
试验期间,调查记录各处理区“浙金油1号”的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油菜成熟后,取样调查各处理区“浙金油1号”的植株经济性状,并分小区收获测实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浙金油1号”的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逐渐提早,出苗至采收天数逐渐缩短。其中,每667 m2种植7 000株、8 000株处理的初花期为2月22日、终花期为3月28日,均分别比其他3个处理提早1~2 d;每667 m2种植8 000株处理的成熟期最早,为5月1日,每667 m2种植4 000株处理的成熟期最迟,为5月4日,两处理从出苗至采收的天数相差3 d。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浙金油1号”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浙金油1号”的植株高度和分枝位高度均逐渐增加(每667 m2种植7 000株处理除外),有效分枝数逐渐减少(其中二次分枝数的降低幅度较大,每667 m2种植4 000株处理的二次分枝数为11.00个,每667 m2种植8 000株处理的二次分枝数仅5.00个),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均逐渐减少。
表2 不同种植密度对“浙金油1号”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产 量
由表2可知,每667 m2种植7 000株处理“浙金油1号”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为229.18 kg,其次是每667 m2种植6 000株、8 000株处理,这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每667 m2种植7 000株处理与每667 m2种植5 000株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667 m2种植4 000株处理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为125.01 kg,与每667 m2种植5 000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每667 m2种植6 000株、7 000株、8 000株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浙金油1号”的生育进程提早,植株高度和分枝位高度相对增加,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少,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每667 m2种植7 000株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229.18 kg,与每667 m2种植6 000株、8 000株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性状、生产成本等,“浙金油1号”在兰溪市种植,每667 m2种植密度以6 000~7 000株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