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发育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影响
2022-05-13胡滢潇马杏娟姜林燕
胡滢潇,马杏娟,姜林燕
(余姚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浙江 宁波 315400)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体质量不足1 500 g的新生儿,由于其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十分脆弱。胎儿出生后,大脑皮质较薄、神经髓鞘尚未完全形成,因此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已有研究表明,早期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早产儿智力发育及疾病预防。目前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主要集中在营养支持、家庭护理、体温管理等方面,且观察指标以体格发育为主。个体化发育支持是指在患儿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在方案的实施期间根据患儿状态进行调整,并在患儿出院前为其制定一系列家庭延续性干预措施。我院自2019年1月—2019年7月制定并实施个体化发育支持策略,有效促进了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取2019年1月—7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均出生体质量<1 500 g、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先天畸形患儿;②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低血糖症、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患儿;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其中接受个体化发育支持35例(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49例,2组一般资料及分娩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1.2 个体化发育支持
1.2.1 护理小组成立 护士长为组长,小组成员经统一培训并通过考核。
1.2.2 基础观察 采用早产儿行为评估(assessment of preterm infant’s behavior,APIB)量表观察患儿的表情、肤色、呼吸情况、行为反应,评估患儿行为能力以及对所处环境的承受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医护方案。
1.2.3 环境及体位护理 为患儿布置整洁、安静的个性化病区和病房。根据患儿睡眠状态,适当调节室内的光线,可播放舒缓的音乐。通过观察患儿表情、呼吸状况以及内脏反应等为其选择合适的体位。
1.2.4 营养管理 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营养措施,尽量采用母乳喂养,为每位患儿绘制生长曲线图表,观察其身高、体质量以及头围增加趋势,并根据所绘制的生长曲线图调整营养方案。
1.2.5 疼痛管理 采用疼痛量表评估患儿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尽量避免侵袭性操作。
1.2.6 健康宣教 制定个体化宣教策略,在患儿出院前发放宣传手册,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1.2.7 延续管理 医护人员采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录制发育支持相关教学视频发送给患儿家属,耐心解答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提升家属护理水平。
1.3 观察指标
1.3.1 体格发育情况 记录患儿体质量恢复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记录纠正胎龄40周后患儿的体质量、身高及头围增长速度。
1.3.2 神经发育情况 纠正胎龄40周后,采用新生儿20 项神经行为评分(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婴幼儿智力量表(children’s developmental center of China,CDCC)以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EG,aEEG)评估患儿神经发育情况,NBNA评分包含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以及总评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发育状况越好;CDCC量表包含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以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两部分,分数越高表示智力/心理运动发育状况越好;aEEG采用脑功能监护仪测定,若患儿相较于同胎龄正常早产儿降低≥2 分,且伴或不伴连续性低电压、癫痫样波形、暴发抑制等病理波形则判定为检查结果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分析;<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干预效果 干预后,观察组体质量恢复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2组患儿胎粪排尽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2.2 体格发育情况 纠正胎龄40周后,2组患儿头围增长速度、身高增长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2 干预后2组患儿常规干预效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routine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表3 患儿体格发育情况Table 3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2.3 神经发育情况 纠正胎龄40周后,观察组NBNA评分中行为能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MDI评分及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表5。观察组aEEG检查异常率(2.86%)低于对照组(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72,=0.049)。
表4 干预后2组患儿NBNA评分比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NBNA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表5 干预后2组患儿CDCC量表评分比较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CDCC sca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相较于体质量正常的新生儿,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体格及神经发育受限,急需采取干预措施确保其健康成长。国内一系列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式护理有效促进了早产儿体格及神经发育,降低住院时间及再次入院率;龚建梅等认为,家庭干预可改善母亲不良情绪并提高婴儿智力;张学花等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了早产低体重儿的身体与智能发育情况。可见,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低出生体重儿发育,但相关研究未评估患儿的个体情况,缺乏针对性。
早产和/或生长受限的婴儿通常容易表现出警觉状态,在缓慢的安抚或平静的环境下可能会转变为松弛,脸色可能会缓解,呼吸逐步缓慢而稳定,因此通过观察其行为状态变化可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我院自2019年1月开始实施一系列个体化发育支持策略,采用APIB量表评估患儿行为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包含病房环境、体位、营养、疼痛以及出院后护理等一系列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患儿的体质量恢复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缩短、体质量增长速度增加,提示个体化发育支持可促进患儿的体格发育,有利于患儿成长。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
有研究指出,个体化发育支持有利于促进新生儿智力及神经发育。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纠正胎龄40周后的NBNA、MDI、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EEG检查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通过采用APIB量表对观察组患儿进行个体化观察,并给予其正确的环境刺激及个体化干预措施,促使其神经系统发育进一步成熟,并可有效代偿其他因素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最终促进了极低出生体重儿智能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与相关研究结论类似。
综上所述,个体化发育支持有利于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发育,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但本研究仅对纠正胎龄40周后相关指标进行观察,个体化发育支持的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