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居民对生前预嘱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13邢冰玉缪群芳李红娟谷柏毅
邢冰玉,缪群芳,李红娟,舒 婉,谷柏毅
(杭州师范大学 1.护理学院;2.临床医学院;3.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生前预嘱(living will,LW)是指在个人意识清楚且具有决策能力时对未来死亡的思考,可以选择或说明在自己病情恶化或生命不可逆转的临终期,在无法做出判断的情况下,所预先设立的需要或者不需要何种医疗照护的选择。LW有助于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命质量,符合“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亦有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动缓和医疗发展。LW的实践和发展在国外经历了萌芽、合法化的过程。由于LW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孝道伦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我国对LW的既往研究多集中在法律和伦理方面,近年来实证研究逐渐增多,研究人群多为医务人员和临终期患者,缺少针对居民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旨在对杭州市居民LW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居民临终生命质量、优化医疗资源、推动缓和医疗发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杭州市12个社区,每个社区100~150名居民,共1 486人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无语言及精神方面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有严重的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者,拒绝参与本研究者。本研究获杭州师范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20190063)。共调查1 486人,剔除无效问卷114份,实际有效问卷1 372份,问卷有效率92.3%。其中,男性701人(51.1%),女性671人(48.9%);18~24岁334人(24.3%),25~44岁362人(26.4%),45~64岁329人(24.0%),65~74岁288人(21.0%),75岁及以上59人(4.3%);政治面貌中共党员320人(23.3%),共青团员378人(27.6%),民主党派24人(1.7%),群众650人(47.4%);未婚564人(41.1%),已婚705人(51.4%),离异70人(5.1%),丧偶33人(2.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1人(3.7%),中学或中专275人(20.0%),大专或本科790人(57.6%),本科以上256人(18.7%);工作情况职员330人(24.1%),工人284人(20.7%),学生236人(17.2%),医务人员89人(6.5%),教师110人(8.0%),政府工作人员24人(1.7%),离退休人员250人(18.2%),其他49人(3.6%);有子女705人(51.4%),无子女667人(48.6%);无宗教信仰770人(56.0%),佛教293人(21.4%),基督教149人(10.9%),伊斯兰教75人(5.5%),天主教85人(6.2%)。
1.2 调查工具与方法 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以“选择与尊严”网站(http://www.lwpa.org.cn/)关于对LW认知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专家咨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2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有无子女、宗教信仰、是否目睹过亲人或朋友临终前的情况;第二部分为对LW的认知、态度及意愿调查,共10题。于2020年7—9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担任调查员,调查开始前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方法,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逐项审核,剔除无效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被调查对象对LW使用意愿的差异,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调查对象LW使用意愿及单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64.9%的居民表示愿意使用LW;愿意的理由排在前三位的是确保舒适地结束生命、避免痛苦(20.1%),避免给家庭带来负担(19.2%),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得到尊重(17.2%);不愿意的理由排在前三位的是亲戚或医生将为自己做决定(28.2%),顺其自然(26.9%),自己的决定以后可能会改变(17.9%)。57.5%的居民表示愿意向周围人推荐使用LW,32.7%的居民表示不愿意,9.8%的居民表示不确定。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LW的意愿上,女性高于男性(=286.354,<0.05);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年龄越低意愿越低的趋势(=162.516,<0.05);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民主党派居民使用LW意愿相对较高(=87.052,<0.05);婚姻状况方面,未婚居民的意愿最低 (χ=237.907,<0.05);文化程度方面,学历越高使用LW的意愿越高(=132.437,<0.05);不同职业中,医务人员意愿最高,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217.431,<0.05);有无子女方面,有子女居民的意愿高于无子女居民(=145.436,<0.05);宗教信仰方面,无宗教信仰的居民意愿高于其他居民(=106.003,<0.05);目睹亲人朋友临终前情况的居民意愿高于未目睹的居民(=8.816,<0.05)。具体见表1。
表1 被调查对象LW使用意愿的单因素分析(n=1 372)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LW use intention of respondents (n = 1 372)
表1(续)
2.2 被调查对象LW认知及态度现状 结果显示,在对LW概念的认知方面,分别有22.7%和26.4%的居民对LW相关概念表示完全不了解、基本不了解,41.5%的居民表示有些了解,9.0%的居民基本了解,仅有0.4%的居民表示非常了解;46.6%的居民认为填写LW的最佳状态应是年轻体健时,31.2%的居民认为是身患重病时;在对“善终”的理解方面,27.2%的居民认为善终最重要的是应尊重个人选择并有尊严,26.5%的居民认为是无疼痛和尽量舒适,仅有3.8%的居民认为善终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延长生命;在对LW相关知识的了解途径上,67.8%的居民了解途径是亲友介绍,38.1%的居民通过网络,28.9%的居民通过社区、医院等场所宣传了解;被调查对象对于“您觉得临终时依靠生命支持系统(如急救、气管插管等)延长生命值得吗?”的选择,41.5%的居民认为值得,44.0%的居民认为不值得,14.5%的居民表示不确定;在政策推广方面,77.8%的居民对LW作为政策推广表示支持,22.2%的居民不支持。
3 讨论
基于自愿性、时效性、指示性特征的LW遵从患者自主意志,体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如果患者可以提前用文件形式表达其在疾病终末期的治疗意愿,使亲人或者医生按照文件遵从其临终医疗意愿,能缓解疾病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双重压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居民对LW的认知率不高,22.7%的居民“完全不了解”LW概念,26.4%的居民“基本不了解”,与侯莉等报道结果一致,提示我国居民对LW的认知水平有待提升。由于LW概念的新颖性,调查中多数人表示从未听说过LW,但很期待有专业人员主动与其探讨LW话题。在调查过程中经LW基本知识宣传后,有64.9%的居民愿意接受LW,57.5%的居民愿意向周围人推荐,进一步证实了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强烈的需要和低认知率形成的反差,提醒政府向全社会宣传LW的必要性。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7.8%的居民表示支持LW作为政策推广,64.9%的居民表示如果LW在中国合法则愿意使用,提示LW立法的重要性。我国法律对包括LW生效决定在内的医疗决定权缺乏明确的规定。从国外经验看,政府出台相关法律可有效提高LW知晓率和使用率,可借鉴其他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经验,制定符合国情的LW立嘱、鉴定、实施及撤销程序。
中华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忌讳导致居民应对死亡的能力不足,出现焦虑、惶恐等消极情绪,26.9%的居民认为死亡是顺其自然,不想考虑是否需要LW。在“是否愿意向周围人推荐LW”的回答中,32.7%的居民表示不愿意,9.8%的居民表示不确定,表明居民对于谈论生死有较多忌讳,对于临终期患者“不救就是不孝”的理念影响部分中国家庭。在本次调查中,31.2%的居民认为应在年老病重时签署LW,在无病或是清醒时签署是“自我诅咒、不吉利”。调查结果表明,未目睹亲人或朋友临终情况的居民,签订LW的意愿率低于有目睹经历的居民,这可能是因为这种经历能够使人理性地认识LW对于临终生命质量的意义,体会到过度治疗为亲人或自己带来的痛苦。
本次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赞同LW比率最高,与马伟等调查结果一致。医务人员因工作环境缘故,可体会到LW对生命质量关照的意义,对LW可能持更积极的态度。调查显示,学历越高对LW使用意愿越高,高学历群体接受LW知识的途径较多,更容易接受生死理念。本次调查显示,65岁以上年龄群体中有80%以上愿意选择LW,远远高于45岁年龄段的意愿率。这与在“选择与尊严”网站登记中显示近1/3是年龄低于35岁的年轻人,有一定差异。很多老年人并不了解LW,网络可能限制了老年人的认知途径。本次调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在调查中结合对LW相关知识的宣教,使老年人对LW具有一定的认知了解,进一步体现了宣传的重要性。
感谢台湾地区南华大学蔡长颖教授对本研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