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锻炼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2022-05-13王朦朦李红娟吴茵茵徐畅青陈赵静
王朦朦,王 颖,李红娟,吴茵茵,徐畅青,陈赵静,杨 军
(杭州师范大学 1.公共卫生学院;2.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缺乏身体活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险因素,每年约造成320万人死亡。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对强身健体、促进睡眠、提高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少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抑郁症的风险,还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合格率增高、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有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亚健康率为56.60%。因此,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至关重要。主动性人格指个体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采取行动促使环境发生变化的倾向。主动性人格水平高的个体能够识别并利用机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坚持的特点,直至产生有意义的变化为止。本文就大学生主动性人格是否对大学生锻炼行为产生影响进行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9年1—6月,以杭州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将本科生分为文史类和理工类两大类,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设置为匿名填写,最终回收 614份,其中有效问卷60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3% 。其中,男生141人(23.30%),女生464人(76.70%);文史类207人(34.21%),理工类398人(65.79%);低年级411人(67.93%),高年级194人(32.07%)。
1.2 资料收集
1.2.1 一般资料 对630名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级(大一、大二为低年级,大三、大四为高年级)、专业(文史类、理工类)。
1.2.2 锻炼行为 包括锻炼频率(<3次/周,≥3次/周),锻炼时间(<30 min/次、≥30 min/次)和锻炼强度(中等强度以下,中等及以上强度)。根据研究需要和“经常锻炼人口”的定义,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及以上、锻炼时间30 min及以上和锻炼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锻炼人口”。将无感觉、微微发热、微微出汗划分为小于中等强度锻炼,把中等出汗、出大汗划分为大于等于中等强度锻炼。
1.2.3 主动性人格 本研究采用商佳音等的主动性人格量表(PPS)。该量表包含 11个题目,采用Likert 7点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计为 1~7 分。个体得分越高,表明主动性人格越明显。Cronbach’α系数为0.85,该量表具有良好信度。
1.2.4 锻炼自我效能 锻炼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各种情境下进行规律运动的自信程度。本研究采用Marcus编制的《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并依据本研究需要对问卷条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将原始11级量表简化成5级量表,分为身体因子、精神因子、活动因子、冲突因子4个维度共计18个题目,采用 Likert 5级量度,从“完全不可能坚持规律的身体锻炼”到“肯定能够坚持规律的身体锻炼”,计为1~5分。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具有良好的信度。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运用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检验,连续性资料采用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使用AMOS 21.0 软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锻炼情况 被调查对象锻炼频率、时间、强度得分为(3.45±1.38)分、(2.55±1.12)分、(3.18±1.08)分,分别有69.09%、46.78%、75.04%达标。检验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锻炼行为差异,结果显示:锻炼频率在每周3次及以上、锻炼时间在30 min及以上、锻炼强度在中度及以上的男生占比高于女生,锻炼频率在每周3次及以上、锻炼强度在中度及以上的低年级学生占比高于高年级,锻炼频率在每周3次及以上、锻炼时间在30 min及以上、锻炼强度在中度及以上的理工类学生占比高于文史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不同年级学生的锻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大学生锻炼行为调查结果[n(%)]Table 1 Survey results of exercis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n(%)]
2.2 主动性人格、锻炼自我效能、锻炼行为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特质得分(5.41±0.96)分,锻炼自我效能中活动因子、身体因子、精神因子、冲突因子分别得分(3.18±0.89)分、(2.67±0.94)分、(3.10±0.94)分、(2.84±0.94)分。主动性人格、锻炼自我效能与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0.05)。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主动性人格、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行为相关分析(r)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itiative personality, exercise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behavior (r)
2.3 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分别以锻炼行为中的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专业、主动性人格和锻炼自我效能5个因素为自变量(其中主动性人格和锻炼自我效能为量表得分,为连续性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如下:性别(女=1,男=2);年级(低年级=1,高年级=2);专业(文史类=1,理工类=2)。因变量赋值如下:锻炼频率(<3次/周=1,≥3次/周=2);锻炼时间(<30 min/次=1,≥30 min/次=2);锻炼强度(<中等强度/次=1,≥中等强度/次=2)。结果显示,性别、年级、主动性人格水平和锻炼自我效能可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0.05),见表3。
表3 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多因素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xercis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2.4 锻炼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锻炼自我效能在主动性人格影响锻炼行为的中介效应模型。最终得到模型拟合度/=3.327,RMSEA=0.082,AGFI=0.834,TLI=0.923,GFI=0.872,CFI=0.933,各项指数拟合良好,模型可以被接受,且所有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0.05)。通过AMOS分析结果可知,主动性人格可以直接影响锻炼行为,效应值为0.21,也可以通过锻炼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锻炼行为,中介效应值为0.38×0.4=0.152,总效应值为0.36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99%。见图1。
图1 大学生锻炼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模型Figure 1 The medi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self-efficacy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不同性别之间锻炼行为(频率、时间、强度)有差异,男生的锻炼行为比女生更积极,这可能是由于男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广泛,锻炼热情更高,而女生的锻炼次数少,投入到运动中的时间也少,对锻炼的坚持性较差,不具备良好的锻炼习惯。本研究中,低年级大学生的锻炼更积极,这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小,课余时间多,并且学校有设置体育课和晨跑制度,而高年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少,面临就业压力等。另外,理工类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比文史类更积极,这可能跟理科生喜动、文科生喜静有关。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主动性人格、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即主动性人格特质越明显,大学生锻炼自我效能越高,相应地锻炼行为更积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男生、低年级、主动性人格特质更强和自我效能感更高的大学生锻炼频率更高、锻炼时间更长、锻炼强度更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锻炼自我效能在主动性人格与锻炼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效能间接作用影响锻炼行为。
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能够抓住机会给自己带来有价值的改变,勇于面对自身思想上的障碍并克服,进而能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养成主动性人格特质至关重要。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学生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影响对其人格发展尤为重要,包括父母的处事方式、家庭教育和家庭气氛对子女的人格影响。父母在待人处事、情感交流、关系和睦等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子女形成主动性人格。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格缺陷源于知识的缺乏,如无知容易自卑,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更富有人格魅力。未来社会的高级人才必然包含着高品质人格内涵,人格素质必须有高层次的文化熏陶,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各种文化知识建设,多举办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动,对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应准确把握个人成长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采取主动的行为,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课外活动,形成健全的主动性人格特质,以促进学业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目前,学界关于主动性人格水平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将锻炼自我效能引入探讨主动性人格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这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有以下不足:一是样本量均来自一所大学,男女比例有偏差,可能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二是样本量不够大,因此后续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对杭州各大高校进行调查;三是由于本研究属于现况调查,因此主动性人格和锻炼行为的因果关系难以论证,后续可以开展队列研究进行因果关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