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德育与艺术

2022-05-13黄泳康胡建聪钟昊延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外国文学德育

黄泳康 胡建聪 钟昊延

摘要: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必然反映所在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经典文学作品中含着思政元素,对于启迪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辨能力的养成大有裨益。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中国高中英语教材中已经吸收了一些外国经典文学作品,其思想教育元素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究。本研究采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方法,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外国经典文学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分析这些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其研究有利于中国英语教材建设,有助于阐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与吸收。

关键词:外国文学 德育 高中英语教材 艺术魅力

各类体裁的国内外优秀文学著作,既传承了时代背景的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习探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文学作品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发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三观的养成和形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另外,文学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通过积极向上的思考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感受,通过这些充满艺术性的表达手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因此,对文学著作中的德育元素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有着实质性意义。本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外国文学类作品进行分类和筛选,列出清晰表格。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对文化传承与德育教育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探索,在分析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中,着重对照学生自身,总结出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系列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本项目主要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系列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材总共11册(5本必修,6本选修),这套教材由刘道义主编,外国文学类作品共28篇(诗歌10篇,小说18篇),参见下表:

本文选择了《安妮日记》《百万英镑》《傲慢与偏见》《卖花女》《李尔王》五部外国经典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经典作品中的教育意义。

二、外国经典作品中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

(一)《安妮日记》中的友谊与人类梦魇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第1单元选取了由德国作家安妮·弗兰克创作的《安妮日记》,小说于1947年出版。以全篇日记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二战”背景下,德籍犹太人弗兰克一家为了躲避纳粹分子而藏身密室的生活和情感记载。教材中节选的两个片段,更多展现的是安妮对于战争和被追捕的惶恐不安。作者在书中运用亲切易懂的文字,向世人展现了法西斯的恐怖统治对一个少女的成长造成的浓重阴霾,披露了法西斯的罪行。

安妮将她的日记本视作她的知心好友,亲切地称之为凯蒂。安妮将自己孤独苦闷的心情和密室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记载在里面。凯蒂变成了她的精神支柱,让她在那段惊惶的日子中依旧保持乐观和学习成长。比如,即使安妮身处在黑暗的逆境中,也能够做到向阳生长,不放弃对外面世界的追寻和探索。这告诉学生们友谊能让我们拥有勇气和乐观,并解救困境中的心灵。其次,安妮一家与其他家庭在密室中的生活并非全是愁苦的,相反,他们之间的友谊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战争的环境中保持了人性的光辉。在他们接受密室的第八名成员时,因狭小的环境而产生矛盾、误会和隔阂,最后通过协商与交流解决了问题,甚至还有了“秘密小屋生活公约”。可见,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抱怨,也不是出言不逊,而是本着实质去解决问题,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不管大人还是孩子。

这本著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在阅读时可以留意主人公心态的变化历程,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对照自身,总结出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之处。

(二)《百万英镑》中的美德与人性丑陋

马克·吐温创作的中篇小说《百万英镑》的几个片段被选人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3第3单元。教材中选取的第一个场景是通过餐馆老板众人得知男主有着百万英镑支票后服务态度的巨大反差,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人性的丑态展露无遗。第二个片段是通过亨利拒绝从富豪手中白拿一份工作,最终赢得与富豪女儿的爱情,肯定了亨利身上朴实、内省的美德。

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亨利身上开拓冒险的精神,朴实、内省、正直且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推崇信奉“白助者天助之”的信念,都是马克·吐温所想要贊颂的,也正好映射在亨利身上。如亨利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丢弃尊严捡起地上的梨;怀揣着那张百万英镑时,没有陷入狂喜,而是进入思想上的挣扎和自省,白天享受上流社会的恭维,晚上则恐慌袭上心头;在帮助黑斯廷的这件事上,他用智慧赚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亨利身上一以贯之的诚信、聪明等美德,和在巨大财富面前依然能保持清醒并兑现了富豪的承诺,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本文学著作能够让学生们懂得即使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也不能忘了对人性品格的修养和保持,对学生物质观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三)《傲慢与偏见》与人际交往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10第5单元节选了由简·奥斯丁创作的爱情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小说首版时间为1813年。教材中选取了男主人公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第一次求婚遭拒的片段,非常完美地向读者展现了傲慢和偏见所带来的后果。

傲慢和偏见是人们性格中最常见的弱点。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很容易受自己的主观印象驱动,因而对别人产生偏见,进而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果。在片段中,从男主人公的语言中反映出当时身为英国贵族阶层身上白带的傲慢。不仅是求婚,第一次见面时达西对伊丽莎白的评价就已经在伊丽莎白心里埋下了偏见的种子,例如:达西分开伊丽莎白姐姐简和他的朋友彬格莱实则是为了朋友着想,担心发生在他妹妹身上的悲剧重来一遍;剥夺韦克翰神职并非是达西心狠,而是因为韦翰好赌成性和放荡不羁的性格。达西身上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使他受拒是必然的。傲慢给他带来了一顿痛斥之后,他放下了傲慢,也成功化解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并与伊丽莎白走进了婚姻殿堂。

这篇小说,抛去爱情婚姻观,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实际的意义。在人与人交往中,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自觉高人一等,也不必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若傲慢待人必会受到偏见,对于双方也不会有好的结局。

(四)《李尔王》中的人格对比

威廉·莎士比亚所创的戏剧《李尔王》是“四大悲剧”之一,出版时间为1608年,被编人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10第2单元,故事取材于一个古老传说。教材所选取的片段,展现了李尔王人格中的愚昧,李尔王的虚荣心和万人之上的心态,使得他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谄媚之言,对小女儿真诚的爱不但选择视而不见,还将她驱逐出境。专横跋扈.刚愎白用的李尔王,虽然在大女儿、二女儿的赞美中如愿以偿,但孰不知这才是自己種下的苦果。在发现白己最喜爱的小女儿对自己才是真心实意之后,他却又不得不接受小女儿死去的事实。作品以此警示人们,在面对外界的夸奖之词时要保留自己的判断,若是任由虚荣心放肆,便会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

李尔王在最后实现了人格上的觉醒,展现出他人格中理智的一面,这个转变是随着他的身份地位一起发生的。他沦落为乞丐,在暴风雨中体会到人性中的虚伪,并指责女儿们的忘恩负义,身处卑微的境地让他觉醒了身上理性的一面。他开始痛恨享受荣华富贵却不问世间冷暖的人,指责世间一切伪善与罪恶。

李尔王人格上的复杂性是使其成为悲剧人物的主要因素,令人痛恨又怜悯。戏剧展示了人格上存在着许多对立面,傲慢与谦卑、无知和理智,等等,让学生看到了高傲、虚荣的人格会驱使我们向着阴暗面靠近,而最后等到现实对自我惩罚才幡然醒悟,但一切为时已晚。这部悲剧告诉我们人格中固有双重性,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克制自己的阴暗面,用谦虚的心态去坚守自己内心中阳光的一面。

(三)《卖花女》的独立人格

1912年出版的《卖花女》是由萧伯纳所创的戏剧,改编白一个经典的希腊神话,被编人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8第4单元。渴望实现自身改变的卖花女伊莉莎,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碰到语言学专家希金斯,并在他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从浑身沾满泥土、说话粗糙的姑娘到秀丽而极其整洁的少女的转变。可这些对于希金斯而言只是一场赌注,所幸的是伊莉莎一直保持白身独立的人格,不沉陷于周围人爱慕和尊敬的追捧,舞会结束之后,她也知道这一切只是一场梦,也该离开了。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到统一。环境的相互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伊莉莎真正的改变就在于选择离开的时候。她在受训的日子中虽然过着美梦般的生活,但她不愿像神话故事中伽拉太亚那样落入皮格马利翁的玩物中,她想要的是一份受尊重的工作,渴望受到希金斯和匹克林的平等对待。所以她走出了矛盾,实现了心灵上的飞跃,成功改变了自己。对于学生而言,不论学习上还是德育教育上,保持自身理性和心灵上的独立才能认识自我和觉醒自我,成为独立的个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坚持自己的想法,奋力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不动摇就能够实现自我的飞跃。

三、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即为针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综合性价值,包括教育、道德、认知等方面;狭义上指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鲁迅指出:“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毫无讳饰。总之,白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鲁迅着重于描写方法,即为狭义上的艺术价值。本文就狭义上的艺术价值,将精选和浅析教材中三篇小说。

(一)《安妮日记》中的纪实

从写作方式上看,整篇以日记方式进行叙述,日记体小说如今也被称为“虚构的日记”。然而,《安妮日记》里面发生的事件和情感流露却是真实的。特莱沃·费尔德指出:“日记被看作是一种定期写作的、私密的笔记。在这类笔记中,作者记录着各种内省的细节、自我评价,对当时事件的观察、概要和描述,里面有一些摘录的格言、妙语、引言。日记使我们看到某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的特征。概括来讲,日记是阶段性的、自传的、坦白的。”通过这类文体特征所描述的事物,能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以及相信,如纳粹迫害的背景下犹太人的生活、犹太民族对教育的热忱、纳粹分子的残暴行为的证实……从语言特色来看,平白直叙的语言使得读者读起来浅显易懂,理解上无过多的障碍,同时也正是这种接近普通人的视角,才更易于引起共情。

(二)《百万英镑》的幽默诙谐

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历来以幽默与讽刺著称,小说中运用的手法以夸张和前后对比突出为主,并在讥讽的语言中提高可读性和趣味性。故事以一个富翁将一张兑现不了的百万英镑在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身上作赌的夸张情节为开端,表现出当时英国社会中上流阶层对人性的冷漠;围绕餐馆老板、服饰店和酒店员工、上流社会等人,对于亨利身上那张百万英镑的得失,从恭维巴结到尖酸刻薄的巨大态度落差,讽刺了当时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在金钱面前人性的丑陋;最后,亨利成功保持了自己的品行,完好无缺地将这张百万英镑还给富豪,赢得与女主人公的爱情,这种完美结局符合人们的内心所向,也赞扬了亨利身上所代表的精神。马克·吐温笔下恰到好处和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完美地将幽默与诙谐的风格结合,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对于小说情节的情感认知,并促进欣赏能力的提升。

(三)《李尔王》的象征与对比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谈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也正是这种令人遗憾的情感才易于引人深思。莎士比亚的这一悲剧,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特性。首先,《李尔王》利用两条故事线索来展现情节,主线为李尔王的家庭悲剧,辅线为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这样的双线情节表现手法,通过对比两个家庭间的异同,使得故事人物更加饱满和立体。其次,《李尔王》戏剧中运用自然场景意象来暗含人物的性格发展,例如李尔王沦落在雷雨交加的荒原地区。西方文学中,荒原是蛮荒之地,代表了原始的纯粹,也就是暗示着李尔王渴望与人性至纯的小女儿一起,也正是开阔无边的环境才得以让李尔王进行内心的思考。雷电则代表了李尔王此时内心的醒悟,暴雨能够冲刷内心的污垢和净化心灵,从而暗示李尔王即将完成自己的救赎。最后,莎士比亚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复杂性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生动性以及感染力。例如在教材中,李尔王虽然惨遭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冷眼相待,可从他驱逐诚恳的小女儿和他手下士兵粗俗的表现来考虑,又算是咎由自取;大女儿和二女儿虽然冷漠无情、趋炎附势,可是她们却拥有着美貌和口才。剧中人物身上都是优缺点共存,这样的刻画可以看得出莎士比亚洞悉人性,也使得角色有血有肉。

四、结语

引入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丰富教材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当代学生形成自我认识、提升人格修养、实现人文觉醒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的文学名作卷帙浩繁,若要一本本地细读、精读,并非易事。因此,本论文针对“德育教材”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评价。以体裁为纲,以作品为目,具体到每一篇作品,又以其中的教材节选参考,故事梗概和艺术欣赏层层展开,纵向讲述。唯愿中国的德育课文如高明的导游,引导当代学生在德育文学的花园中徜徉。既有立德修身的志趣,又有驻足鉴赏的雅趣,这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品少得多,是举一隅而窥全豹,读一章而品万端,是开卷则博览贤文,掩卷则视野顿开。参考文献:

[1]郑保玲.教育可以蕴含在生活的任一时——《安妮日记》带给我的思考[J].新校园(中旬刊),2016(2).

[2]尚显成.论雨果长篇小说的冲突艺术美[J].襄樊学院学报,2004,25(1).

[3]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Trevor Field,Form and Funcbon in the Diarv Novel

TheMacmillan Ltd. Press, 1989.

[5]吴红云《李尔王》的悲剧特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

[6]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l[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外国文学德育
《中国德育》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ThePatriarchalSocietyofChinatowninEataBowlofTea
ContrapuntalReadingofJaneEyreandWildSargasso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