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揭示寓言哲理的基本路径例谈

2022-05-13王淑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言行哲理寓言

王淑敏

有人说,寓言是一座渡人的桥。寓言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运用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揭示深刻育人的“大道理”。“小故事”,对于读者的要求相对不高,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原始经验,读懂寓言故事;而“大道理”,不是通过教师的告知和训诫获得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自主体悟出来的。寓言哲理的揭示,是阅读寓言的本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但很多教师常常会将阅读故事和提炼哲理隔离开来,导致哲理的揭示过于生硬,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对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将理解大意、梳理情节、聚焦细节、交互对话等相应的教学板块呈现出来,一步步揭示寓言哲理。笔者以文言文《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关键字词,在洞察情韵中奠基

寓言故事中的哲理,其实都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蕴藏在对人物的每一处细节描写之中。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习惯,与现在的语言规范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很多教师将理解文本大意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诚然,这样的定位并没有错,但教师要考虑到寓言故事要以揭示哲理为目标。因此,教师要依托对关键词句的指导,让学生理解寓意。

比如这篇课文中最难理解的无疑是“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因”是“于是”的意思,“释”是“放下”的意思,“耒”是“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一起划分语言的朗读节奏:因释其耒/而守株。为了便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顺势提炼出寓意,教师在指导这一句的朗读时,就可以相机在朗读好节奏的基础上,以示范朗读的方式,将相应的讽刺、嘲笑情感融入其中,渗入到学生的情感意识之中,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之境,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寓意。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并没有仅仅局限在文本的语句中,而是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本语言中的情感气息,走向文本的深处。

二、依托故事情节,在梳理联系中蓄力

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不能仅仅从故事的表层入手,而要找准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点,从而把握故事内在的紧密联系。

以《守株待兔》为例,在理解了文言文的整体意思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不同的层面入手,将完整的故事分解成不同的维度。比如起因是“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初步感知兔子撞死只不过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经过是“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初步感受农夫在得到一只兔子之后的做法;结果是“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初步梳理“不可复得”与“身为宋国笑”之间的联系。

经历了这样的实践,学生对这个故事的感知已经不再处于模棱两可的混沌状态,而是对文本中的情节发展有着更为精准和清晰的认知。这样的理解状态,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便于学生从不同阶段洞察和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为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蓄积了力量。

三、聚焦言行细节,在探寻本质中强化

寓言中的哲理如何揭示?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从人物的言行中洞察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故事离不开人,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状态,也需要借助具体、可感的故事情境才能更好地体现。但是寓言哲理的揭示,不能笼统地从人物入手,而是要从故事中人物言行的角度入手,以想象的方式,还原、丰富人物的形象和内在价值,为揭示哲理助力。

由于文言文的表达精练,很多丰富的细节并没有在文本中呈现出来,教师需要聚焦文本中典型的言行描写,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再现文本中的核心内容,与具体的故事进行整合,在深入想象的过程中进行拓展想象,从而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还以“因释其耒而守株”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语句中两个动词“释”“守”作为思维原点,展开实践探究。比如“释”字,为什么农夫会想到要“放下农具”?农夫“守”着树桩时,会想些什么呢?很多学生想到农夫意外地捡到一只兔子,美餐一顿,被这种不劳而获的轻松感所吸引,放下农具,其实就想再次遇到这样的“好事”;而“守”在树桩旁边的时候,即使一天天过去了,但他仍旧对白捡兔子充满了希望,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就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人物的言行中,透过语言表面的藩篱,直抵了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支撑起了学生对于人物特性的体验,从而让后续哲理揭示变得轻而易举。

四、创设交互渠道,在多元对话

中转换

寓言哲理的解释,最大的问题就在过于机械,很多教师教完故事之后,直接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事实上,如此生硬追问,就完全将之前的教学置于不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合之前学习所得,进一步深入感知文本的内在价值,从而以一种新颖的形式,搭建学生交流的渠道。

比如这篇寓言故事,教师就可以自己扮演“守在树桩”旁边的农夫,而请学生做农夫的家人或者朋友来劝说农夫放弃等待。这时候,应该怎样进行劝说呢?这就需要学生整合前期学习的成果,比如可以利用故事的情節来寻找劝说的支撑点,可以借助之前的朗读来调整自己的语气。此时,很多学生在劝说中就能逐步理解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比如有的学生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兔子撞死了,只是偶然间发生的事情,属于一时的特殊情况,并不能天天发生;有的学生认识到农夫这样做的危害:比如庄稼会枯死,一家人可能会没有粮食吃。

通过“劝说”的方式,师生之间围绕着寓言故事,就有了直接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束缚,而是直接以文本中人物的视角展开,让学生在体验式、浸润式思维的状态下,直接将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而这些感受正是学生理解和捕捉寓言哲理的重要基础。

五、综合立体信息,在统整把握

中揭示

教学至此,很多教师都认为故事的哲理,其实就已经蕴藏在学生劝说的语言中,寓言哲理的揭示全部完成,完全可以结束教学了。其实,到了这样的层面,哲理就已经处于即将喷薄而出的层面,还差最后汇总、凝结和语言的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感知处于零散的状态,学生其实已经有所感触,但让他们正儿八经地说,却总是说得颠三倒四,并不能够真正将自己的感知表达出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将教学止步于习得的层面,并没有引导学生将他们真实的感知表达出来。

因此,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尝试将自己的感知与理解,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随后,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与其他同学的表达进行对比,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并吸收他人的表达策略;也可以将教师所写的语言呈现出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做任何事,都不能……而要……”的句式进行解析,从而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表达结构,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将学生的认知停留在固有的层面上,而是通过自主撰写、同伴交流、示范调整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理解,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表达的平台,最终将蕴藏在内在意识中的感知,以精准化、提炼化的方式融入其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寓言的揭示不能以教师的自我解读为标准,而要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从最基础的理解大意开始逐层逐级感知,既解决这一板块原本所承载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为最后的解释道理服务,在每个板块中逐步积累,最终顺势而出,一切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言行哲理寓言
时装寓言
语录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