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堂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2-05-13周晓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形式传统

周晓红

传统文化是由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呢?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在传统节日中渗透

教材中虽然选编了不少跟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但并没有以系统知识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发掘出教材中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并随着课堂教学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是一篇关于传统习俗的文章,主要讲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编者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内容所流露出的浓浓亲情,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基于低年级学生年龄以及教材内容特点,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熟知的节日文化进行挖掘,如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自己最喜欢哪些习俗等。最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其他地方过春节与中秋节的习俗,从而使学生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由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引入,使学生对过节或者节日文化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其他节日文化知识的拓展,丰富了学生对我国节日文化的认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形象感知中渗透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爱国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形式进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学无痕,教师要善于依据所学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选择最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涌入学生心间,从而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创新精神,让学生沿着先人的脚步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记录文字的形式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感受古人在记录文字上不断发明创造的智慧,从而增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信心与决心,进而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借助多媒体对教材中的许多名称如青铜器、竹片、木片、帛等物品有了直观的印象之后,他们对于这些物品在记录文字上的优势与劣势也就有了足够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再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造纸术的发明的确是古代历史上的一大创举,应当被列为四大发明之一,此时学生对于蔡伦以及他发明的造纸术的认知也就更为深刻。

在《纸的发明》一课的教学中,由于文章中许多名词在学生的生活中较为少见,不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基于这种现状,教师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把文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还原成了立体鲜活的画面,促进了学生对我国造纸术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使学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形象解说中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采取解说的形式比单纯强调的效果要好很多,这种解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而是要让教师像解说员一样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也称其为小百科全书。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信息含量很大,充分显示出了《清明上河图》的意义与价值。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其艺术价值。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解说员解说的形式来感受这幅画的重要价值。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把《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对画的内容进行解说,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有学生说:“这幅《清明上河图》上画的人物特别多,你们瞧,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渔夫,有各种做着生意的买卖人……可以说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几乎全在画中了。这幅画中不仅把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画得生动形象,尽显人间百态,还把北宋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你们看这画中的街市……那时候没有照相机、摄影机,张择端用手中的画笔,把街市上的景象画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一个人骑着马,眼看要撞上一顶轿子,急忙拽住了马笼头,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细致地观察生活,也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才有了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在学生解说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口才,并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文字内容还原成为鲜活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北宋的古都风貌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解说中,他们仿佛看到了北宋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这对于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解说员的形式,借助《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解说当时的社会风貌,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北宋时期我国有这样的画家和繁荣景象而感到自豪。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仿佛穿越了时空,真正感受到了北宋时期的繁荣生活。

四、搭建学习平台,在社会综合实践中渗透

语文教学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特点与价值,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圆明园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参观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走进名山大川,遍访历史古迹,探寻现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走访、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一种重要的戏曲文化,但对于现今的学生来说,对戏曲知之甚少。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学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著名戏曲剧种有哪些(京剧、豫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然后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亲自走进剧院,去看一看,听一听,真正去亲近戏曲文化,从而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教学中,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近文化,感受文化,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曲塘镇双楼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中华形式传统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