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类课文中想象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5-13陈悦
陈悦
童话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故事性文体,在教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童话的第一特性就是丰富、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紧扣童话文本所具有的环境描写、情节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细化指导,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能够产生丰富的想象,提升想象能力。
一、紧扣环境,在意想不到处培养想象能力
童话的世界是虚拟的,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展现自己想象空间的成果。其中,不仅有鲜明的人物,有曲折的故事,还有丰富而可感的环境。学生在阅读童话时,往往会被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对于作者渲染出来的环境则容易忽视,这样就难以在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下走进故事文本。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学生意想不到之处、不可思议之处,与学生原本的认知经验形成冲突,从而借助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中环境元素的如梦如幻,穿越语言符号的藩篱,将文本所描写的环境场景还原在学生的大脑深处。
《巨人的花园》(四年级下册)出自著名作家王尔德之手,是一篇讲究遣词造句的经典作品。王尔德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富情感而神奇莫测的童话世界,渲染了浓郁的氛围,为烘托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其中,第2自然段描写了那座美丽可爱、生机勃勃的大花园,读来不禁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充满向往之情。比如“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夜空,怎么会如此相似呢?这样的困惑就与学生原始的生活储备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激活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学生情感激荡之际,教师顺势而下,引导学生深入想象:“星星似的美丽花朵”究竟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此时,学生的认知思维就已经调整到与作者创作过程时的情感频率上,纷纷探寻花朵和星星这两个看似并不相干的事物彼此之间的共性。比如有的学生想到花朵与形象的色彩可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草丛中的花朵,与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数也数不清,还有的学生想象到花朵上有着清澈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就如同夜空中播撒光辉的星星一般……
童话的本质是作者基于自身生活的认知而展开的幻想,而表达中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不可思议之处,正是作者紧扣关键词语放飞学生想象的重要支点。
二、紧扣情节,在拓展延伸处培养想象能力
童话的故事情节,不仅曲折,还常常表现出离奇的特质。学生在阅读中都会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会期待情节能够随着自身的意志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可扩展之处,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入到故事情节的设置中,继而根据情节发展的轨迹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材中不同的故事情节都具有鲜明的反复结构,不仅让故事具备了丰富的节奏感,同时也给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较大的拓展空间。学生对于这种反复结构总是乐此不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珍视童话文本中的这种叙事性结构和认知性规律,让学生在习得、内化和输出中进行拓展和补充,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三年级上册)一文主要描写了小猫、老母鸡和蜘蛛,分别在老屋即将倒下的那一刻,向老屋求救的故事。当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都会有一个小动物向老屋喊道:“等等,老屋!”第一次是小猫,老屋答应了它的请求。教学这一部分时,对于这篇反复结构的第一个故事,教师可以紧扣角色对话,一方面让学生梳理情节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利用对话细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第二个故事中小动物老母鸡出场之前,老屋又说出了那句“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针对这句似曾相识的语句,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联系第一个故事,找准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从反复结构的特征出发,积极推动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猜测:比如会不会还有小动物向老屋求救呢?当明确了老母鸡的角色身份之后,再次引导学生想象情节的发展:老母鸡会向老屋提出怎样的要求呢?老屋究竟会不会答应呢?在学习完第二个故事之后,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统整前面两个故事,让学生联系起来阅读,提炼出共性结构,继而将更广阔的空间、更自由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创编第三个故事: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向老屋提出怎样的要求?最后,相机利用课文中的第三个故事,与学生的预测、想象进行印证和互补,让学生的整个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利用了童话类文本中典型的反复结构,引导学生借助第一个故事,在预测中想象第二故事的相关内容;借助前两个故事的共性结构,想象第三个故事的全局,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不断进阶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想象能力。
三、紧扣人物,在留白省略处培养想象能力
童话类文本想象元素表现得最为鲜明的地方就在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角色,都与人一样能哭会笑、可跑可跳,都具有鲜活的生命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这就意味着童话类课文的阅读,不能仅仅关注情节发展,更需要聚焦细节,体悟人物,走进故事中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相机解构童话故事表面情节中所蕴藏的内涵。但由于阅读对象的特殊性,很多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并不像小说一样立体而丰满,而是形成了众多的留白之处。因此,紧扣这些留白,引领学生在省略处进行加工和整理、拓展和延伸,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反刍学生的深度阅读。
在《巨人的花园》一文中,作者王尔德就借助巨人这个角色,串联起了整个活动,课文中出现的四次对话,都是对其人物进行洞察的重要载体。第一次,是在第4、第5自然段中,他阻止孩子到花园中来玩;第二次,则是在课文的第8自然段,他急迫地盼望春天能够早点来到花园中;第三次对话,位于课文第12自然段,他发现了春天不肯来到自己花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自己太自私了;第四次则是课文的结尾处,他最终发现原来孩子们才是最美好的春天,才是最美丽的花朵和景色。
由此就不难看出,巨人说的话不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同时也是其情感变化的晴雨表,经历了从“气急败坏”到“失落异常”,再到“后悔不及”,最后到“满心喜悦”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一边阅读描写花园环境的语言,一边想象这些语言所描绘的画面,顺其自然地感受童话的新奇之处,尤其是关注巨人几次看到的花园所出现的不同景象,并将其与巨人的四次对话进行统整与联系,就能将人物的情感、当时的环境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构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此时,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故事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将讲述者和聆听者一起浸润在故事情境之中,真正认识到巨人原本冰冷的心灵,并不完全是温暖的春天所焐热的,而是被故事中那群天真可爱、善良而充满生机的孩子们所融化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则是聚焦了故事中的人物特性,将环境、故事情节与人物统整在一起,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
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中就會形成不同的状态。童话类课文中的想象,既要从环境、故事、人物这三个核心要素入手,同时也不能完全将三者割裂开来,而要在统整文本之后,找准彼此之间的融合点和黏合处,给学生提供历练想象的契机,让学生的想象趋向立体化、多维化。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