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四史”教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2022-05-1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齐亚静何碧霄

少先队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四史少先队党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齐亚静 张 婧 刘 莹 何碧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以古鉴今,并提出把学史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自此,全党全社会掀起了“四史”学习热潮。学习“四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学习任务和根本要求,也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2021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强化政治引领,旗帜鲜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并将“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故事”列为重要内容。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寄语少先队员要“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对少年儿童学习党史提出重要要求。儿童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习“四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是儿童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内容,也是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道路。考虑到学习“四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儿童“四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全面提升“四史”教育效果提供对策建议。

一、“四史”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历史中蕴含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智慧与经验。“四史”学习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武装和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抓住建党百年和建团百年的重大契机,强化“四史”学习教育,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儿童是青少年中最重要、最特殊的群体。儿童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少年儿童的思想状态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少年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因此,在儿童时期开展“四史”教育,无论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还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均具有重要意义。

1.“四史”的内涵与逻辑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首次明确提出党员干部要认真系统学习党史、国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党的自身建设及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二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活动,以及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新中国史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关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变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新增了“改革开放史”教育。改革开放史以1978年12月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把党和国家的历史划分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直至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在原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内容。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大历史视野来看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实践产生、发展的历史,所以其关注的是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进程。总之,“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总称。

从内在逻辑看,“四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是交叉相容的。就时间而言,“四史”并非全部按照历史演变顺序从前到后依次衔接;就内容而言,“四史”各有主题和主线,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错重合。具体来看,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史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所以“四史”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履行历史使命、引领历史发展的关键,党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其中。因此,我们要以党史为主线,开展“四史”教育。

2.儿童学习“四史”的特点与规律

儿童的发展性和可塑性最强,学习“四史”能够培养他们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从小埋下制度自信的种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这也为如何面向儿童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引。

本文所指的儿童主要是少先队员,年龄在6-14周岁。从认知发展阶段来看,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认知发展阶段上包含了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要注重分段教育。首先,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认知具有明显的学前期儿童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史”教育中要注重使用鲜活的、具体的符号、图片、故事、人物等,进行形象化教育。其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事物的规律性认知逐渐形成和发展,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且阅读开始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在“四史”教育中除了形象化教育,可以适当增加文本阅读。再次,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限制,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可以以文本学习为主。另外,他们还出现了批判性思维、对权威的质疑能力增加。在“四史”教育中要注重交互学习,而不是单向灌输。

除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外,儿童时期还具有普遍的学习规律。第一,儿童时期记忆力迅速发展。对于学龄儿童,复述或重复信息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因此,要注重内容的重复性,即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相同内容。第二,游戏仍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儿童学习和生活重要内容,他们善于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要重视游戏或体验,增加教育的趣味性、儿童性,实现“寓教于乐”。第三,同伴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变量。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包括儿童—教师和儿童—儿童,这些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互动能为认知发展提供潜能。因此,要注重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儿童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成长。第四,环境对儿童具有潜在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环境也具有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兼顾儿童周围环境创设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3.儿童“四史”教育的意义与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儿童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复杂多元。由于儿童社会阅历不足,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特别是西方文化渗透的消极影响。面向儿童开展“四史”教育,是帮助儿童有效应对不良思潮的防范措施,也是儿童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四史”承载着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反映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是人才培养中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对儿童而言,学习“四史”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提升知识储备,还可以得到思想上的提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国家而言,“四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宝贵传统,体现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儿童作为党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史”教育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红色基因,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不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总之,开展儿童“四史”教育并非简单地普及知识,还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它是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对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强化儿童的政治认同,使之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共青团中央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深化儿童思想政治引领的重大契机,也作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儿童学习党史提出明确要求。儿童学习“四史”要更加契合儿童特点,比如,要以适合儿童特点的方式广泛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学习实践活动,以少先队队课和主题队日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实践体验、参观寻访、仪式熏陶、学习先锋、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组织观看“红领巾爱学习”、《党史十课》等网上系列主题队课,帮助少先队员学习了解党史故事,感受党的伟大,着力推动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让党史这一最好的“营养剂”成为儿童成长的“日用品”,引导广大儿童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总之,儿童学习“四史”不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目前儿童学习“四史”的教育现状如何,各类中小学开展了哪些教育活动,是否遵循儿童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是否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团中央的重要要求,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便为更好地开展儿童“四史”学习教育提供参考。

二、儿童“四史”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1.案例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取案例分析法,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43所学校,涵盖黑龙江、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24个省市,共收集到223个活动案例。其中,城市学校案例216个,乡镇学校案例7个。案例信息主要来自各个学校的官网(官方公众号)、地方政府或共青团官网(官方公众号)、地方媒体网站及其他网络平台的官方账号,案例信息真实可靠。

本研究选取案例依据如下标准:第一,报道内容完整。这些新闻报道中能够完整说明“四史”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参与对象。若为系列活动,则还应说明系列活动主题、前后衔接关系。第二,活动由学校发起。本研究聚焦中小学校发起的“四史”教育活动案例,强调学校发起、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第三,活动以“四史”教育内容为主。本研究聚焦“四史”内容的活动案例,选取以“四史”教育为主题或相关教育内容的活动案例。

通过对搜集到的案例进行文字整理,按照内容维度对案例进行文本分析。结合“四史”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本研究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类型、活动场地、参与范围、活动主讲人身份等进行分析。

2.儿童“四史”教育的现状特点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目前儿童“四史”教育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活动内容多集中于党史教育。根据活动内容,可分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本研究依据案例活动的主题和标题进行统计,发现约79.4%的案例聚焦党史教育,即教育主题与内容是党史,涉及“四史”其他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较少(见表1)。具体而言,第一,建党百年是进行党史教育的重大契机。所抽取的案例中多数党史教育活动开展于2021年,且以“建党百年”相关话语为活动主题,活动报道中多次提及“为庆祝建党百年”。第二,缺乏“四史”的专题教育,仅有4个案例是对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专题教育,缺乏“新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四史”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

表1 教育活动内容分布

第二,活动形式呈现多元化。根据活动形式,可分为仪式类、讲座类、参观类、比赛类、音视频类、创作类和表演类(见表2)。本研究发现,仪式类、讲座类、参观类和音视频类占比较高。仪式类活动以升旗仪式和开学典礼为主,升旗仪式上由老师或少先队员代表讲述党史或者“四史”故事,部分学校已经组成宣讲团,形成经常性活动;开学典礼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校领导讲话或者讲述党史或者“四史”故事、邀请老党员讲述亲身经历、同学们舞台剧表演等。讲座类分为两种,一种以班会课、少先队课和开学第一课的形式,由辅导员老师依据课件、教案、教材等材料进行授课;另一种是由校外人员,如党员家长、本校毕业生、参加过革命的老党员、宣讲团等人员进行讲座。参观类的活动是由学校带队或者儿童自主组队,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寻访红色地标、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研学旅行,由带队老师和讲解员向儿童们讲解“党史”或“四史”故事,或由儿童采访老党员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多数学校在参观或者研学旅行后布置绘制手抄报等作业进行汇报展出。音视频类中,一种是由少先队代表或者党员教师录制党史或者“四史”故事音视频,制作成系列节目供校内儿童收听、收看,并由学校官方公众号进行推送;另一种是师生在教室中共同观看党史或者“四史”相关的图片或者短片、电影。此外,部分学校的教育活动还与传统节日相融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四史”知识。如清明节讲述英烈故事,祭奠英烈、元宵节将“四史”知识制作成灯谜,寓教于乐。

表2 教育活动形式分布

此外,从“四史”教育活动类型上看,73.1%的案例是单内容活动,26.9%的案例是多内容活动。单内容是指在一次活动中仅有一项内容,如参观博物馆、故事比赛等。多内容是指一次活动中包含两个及以上的内容,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寻访红色地标后制作党史相关手抄报等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活动。

第三,活动类型多为单次活动。根据活动类型,可分为单次活动和系列活动。单次活动指由单个教育活动构成,通常有明确的活动主题,较强的针对性,活动持续时间较短。系列活动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活动,用一种特殊形式把若干活动按照顺序有机地组合串联起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分阶段进行活动。本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校“四史”教育活动多为单次活动(如,一次讲座、一次参观等),占比86.5%,仅有13.5%的活动案例属于系列活动。

第四,活动场地多以校内为主,逐步向校外和线上延伸。根据活动开展的空间,将活动场地分为校内、校外和线上。本研究发现,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四史”教育活动的场地大多数在校内,约占62.3%;在校外开展教育活动的大多数是参观类,约占24.2%。此外,新媒体的应用与推广使得许多学校将开展“四史”教育活动的场地拓展到线上,约占13.5%。线上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教育内容,如师生录制的“四史”故事视频、展出“四史”教育手抄报等,还有的学校是利用其他网络平台资源,如进行网络祭扫英烈、观看红色教育视频等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四史”教育的载体和形式,而且不受空间限制,能够满足当代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仍需进一步拓展和推广。

第五,参与范围多以大队为单位。从学生的参与范围来看,大部分案例是以大队为单位的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占73.1%;其次是以中队为单位组织的活动,占16.1%;此外还有一部分是校内跨年级或跨班级的活动,占8.1%;余下的属于其他类型,占2.7%,在这些活动中,有些是以大队名义举行,但参与者是优秀少先队员代表,或者部分儿童代表,并不是大队全体队员(如某小组、参赛学生、宣讲团、优秀代表等),还有一些个案是跨校组织的活动,比如天津市某小学与另一小学一起开展“红歌联唱”活动。

第六,活动主讲人身份多样,出现儿童参与新模式。根据“四史”教育活动是否有主讲人以及主讲人身份进行分析,发现在所收集的案例中,有主讲人的教育活动占比68.6%。就主讲人来源看,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其中,校内主讲人身份主要包括校长和书记、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和学生等,占85.6%;校外主讲人身份主要包括博物馆或纪念馆讲解员、学生家长、学校毕业生、先锋党员和参与过革命的老人等,占13.7%;校内、外主讲人共同完成的活动数量占比为0.7%。可见,部分学校能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调动校外人力资源为本校儿童进行“四史”教育活动。此外,还有31.4%的教育活动没有主讲人,这类活动主要包括音视频类活动、创作类活动、表演类活动和比赛类活动等,其活动过程为儿童参与、教师辅导,更突显儿童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3.分析与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各地中小学校在开展儿童“四史”教育时,特别重视党史教育,并注重社会资源的链接和利用,注重儿童参与的广泛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同时,由于儿童“四史”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也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四史”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首先,“四史”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不足。具体表现为,上述案例中,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以党史教育内容居多,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较少,没有针对新中国史的教育。部分案例的教育活动虽然以“四史”教育为主题,但内容也仅围绕党史教育,没有将“四史”作为一个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其次,教育活动缺乏连续性。多数学校在一个学年度内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联,活动设计没有实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衔接递进,且多为单次活动。部分学校设计的“系列活动”多是同一活动的延续,如定期在公众号上推文,国旗下讲话的教育等,并没有真正在内容上形成系列。此外,“四史”教育的日常渗透不足。“四史”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持续的过程,在利用特定时间进行的集体性教育的大型仪式以及专题教育课程之外,儿童更需要的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四史”学习渗透到方方面面。

第二,“四史”教育形式流于表面。首先,多数学校将“四史”教育作为仪式教育中的一个装饰性元素,比如借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活动对“四史”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虽然面向全校学生,但内容点到为止,难以观其全貌,没有达到深入学。其次,部分学校开展活动存在“蹭热点”情况,即在主题中体现“童心向党”“百年华诞”等内容,在活动的报道中提及“为了学习党史”,但实际活动却是学习垃圾分类等内容,与党史或“四史”教育无关。另外,讲座类教育活动相对较多。传统的课堂模式下的教育活动仍然无法摆脱以说教为主线的形式,这种形式难以突出儿童的主体性。最后,公众号文章设计不贴近儿童特点。部分学校采用日常公众号推文的教育形式,从外在看是在进行日常教育,但难以保证教育效果,且文章的语言风格成人化,没有用儿童的语言讲述“四史”故事。

第三,“四史”教育资源利用不足。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线上资源。首先,校内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案例分析发现,有些少先队辅导员对“四史”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不足,甚至存在认知偏差,如某小学辅导员在进行“四史”教育时,讲到了“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故事,师资队伍能力不足。其次,校外资源利用不足。案例分析发现,虽然有些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四史”教育,包括校外教育基地、校外师资等,但相对而言,校外资源利用还不够充分,同时,也没有充分调动社区、家庭等社会资源。

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关于如何开展儿童“四史”教育,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一方面,关于怎样开展儿童“四史”教育,缺少系统的研究,对于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和有效的材料支撑,导致“四史”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内容不连贯、不深刻;另一方面,关于谁来开展儿童“四史”教育,缺少整体的安排,学校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如何规划和设计,家庭和社区该如何配合,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场馆类、群团组织等如何协同发力,目前尚没有统一部署,导致“四史”教育走不出去,走出去也走不远。此外,“四史”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挖掘不充分,也是制约儿童“四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儿童“四史”教育的提升路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和《纲要》要求,结合目前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儿童“四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儿童“四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

第一,构建“四史”教育目标体系。要加强统筹设计,细化小学不同阶段“四史”教育阶段性目标的方式可以更加明确各学年段的教育任务,进而推动“四史”教育的经常化。首先设定“四史”教育的目标,在设定统领小学各个学年段的“四史”教育的总目标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总目标为方向,统筹设计在不同学年段各有特色的分目标,逐步引导儿童知道、了解、深化认知“四史”内容与内涵。其次,将“四史”教育内容细化,统筹安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实现融合教育。

第二,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首先,要借助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契机,将“四史”教育落实于中小学思政课程,使“四史”教育更加系统和科学,促使“四史”教育功能最大化。一方面,要加强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在国家课程和儿童经验课程之间架设一个沟通的桥梁。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社团活动课等五种课程类型中,学校通过分解“四史”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开展教育。在语文等学科课程或传统思政课程中,以有机融入为基本方式,将抽象的“四史”概念加以转化,注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生动案例与抽象概念相结合,学科之间互相配合,既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历史背景,开设适当的校本课程,让儿童从身边的历史学起,逐步了解“四史”的整个历史体系。其次,要借助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契机,扎实推进儿童“四史”教育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落地。《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以下简称《纲要》)将课程内容分为政治启蒙、组织认同、道德养成和全面发展四个模块,其中,将学习“四史”作为政治启蒙模块的内容。建议结合《纲要》教育要求,以儿童为主体,将“四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设计出契合儿童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的课程,突出趣味性、生动性,增强少先队活动课的教育实效性。

2.加强理论研究

一是要加强对“四史”教育内容的研究,一方面理清“四史”内容的内在逻辑,确保其目标聚焦、重点突出,不流于形式,不泛化为一般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梳理“四史”与“少年儿童运动史”的相关内容,对“教什么”“学什么”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系列主题,如带领少年儿童从系统学习史料史实出发,充分吸收“四史”中的营养成分,积极转化“四史”教育的成果,让每个少年儿童都把“四史”学习与观照自我、躬身实践相结合,把“四史”学习成效转化为好好上学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对当代少年儿童学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侧重对新时代背景的考量,为“怎么教”“怎么学”提供依据。要考虑到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成熟特征,在“四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教育者的引导。同时要认识到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更为开阔的视野,注重少年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平衡“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对现有基础教育教材的研究。课堂教学是渗透“四史”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教材是教师备课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尤其是《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整理课本中的“四史”资料,结合学情与时事达到“四史”教育课堂渗透的最优效果。四是加强对各地史料的挖掘和研究,形成地方性“四史”题材。少年儿童在实践中接受“四史”教育的方法就是走出校门,投身到社会实践中,这有利于调动其学习“四史”的热情和兴趣。深入挖掘本地“四史”资源,让其成为少年儿童“四史”教育的重要场所,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其受到“四史”精神的熏陶与教育。

3.注重分段教育

本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特点关照不足。这种“一刀切”的“四史”教育不能很好适应各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建议根据儿童自身的认知特点及学习规律,开展分段教育,以满足不同年龄儿童对“四史”教育的需求。首先,一二年级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学习适应期,这一阶段要结合队前教育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四史”活动,通过辅导员讲“四史”故事等形式使儿童对四史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对“四史”精神有初步感悟。其次,三四年级儿童的独立意识增强,通过参与式的活动形式,如做“四史”手抄报,参观红色基地等方式加深少先队员对“四史”的了解,使少先队员在队集体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此外,五六年级的高年级阶段应培养少先队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如让他们自主搜集“四史”相关故事,并以“四史”为素材进行创作等,学会搜集整理信息方法、创新创造的同时加强对“四史”的学习。另外,辅导员也应在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少先队员的情感,形成政治思想观点,培养理想信念,为接受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基础。

4.培养师资队伍

高质量开展儿童“四史”教育,关键在师资队伍。第一,涵养校内师资,提升中小学教师或少先队辅导员的“四史”知识素养。建议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增加“四史”相关内容,并设置最低培训课时要求,还要将“四史”学习作为中小学教师日常学习和党性教育的重点内容。此外,在师范类院校开设少先队辅导员素养的课程,使有志于从事少先队教育的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要求和基本方法,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性。第二,引进校外师资,扩大“四史”教育师资队伍力量。建议聘请党史、团史、队史等相关领域专家,以及英雄楷模、“五老”等作为校外师资储备,同时,还要用好校外场馆(含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馆、展览馆等)的讲解师资队伍。第三,用好线上师资,实现师资队伍串联共享。建议借助互联网优势,打破时空限制,适时利用网络课堂开展教育活动。第四,建立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提升师资能力水平。建议各地鼓励少先队辅导员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进修、参观活动,或邀请专业性强工作能力佳的辅导员代表到校开展讲座,分享“四史”教育工作经验。

5.拓展教育资源

开展“四史”教育,除了有效利用学校传统教学活动的主渠道,还可以充分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开拓教育资源渠道。第一,拓展校外资源。建议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红色资源,积极拓展少先队活动领域,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本研究发现,当下儿童“四史”教育活动面临着场地类型单一的问题,多数是在校内举办,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效果。建议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开拓少先队主题活动基地,如烈士陵园、博物馆、军事基地等。同时,还应利用建党节、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大力开展“四史”教育,多途径多渠道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第二,拓展线上教育资源。建议将网络资源有效嵌入儿童“四史”教育,比如,用好“红领巾爱学习”等网上主题队课,以吸引儿童兴趣、拓宽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自主学习性。第三,拓展家庭教育资源。建议建立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儿童的思想引导,通过家庭教育向儿童传递正确的知识和理念,同时,应鼓励家长加强自身“四史”学习,注重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6.营造良好环境

建议持续做好“四史”教育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学习“四史”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栏、板报、广播站等作用,用好少先队阵地、少先队仪式教育等手段。“四史”教育的内涵通过校园文化的渗透、融入,充分发挥文化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的功能。在有品质、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调动少年儿童学习“四史”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改革开放、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精神。二是创新文娱产品,依托中宣部、中少总社等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儿童需要的蕴含“四史”元素的文娱产品,包括影视动画类、歌曲舞蹈类、图书漫画类、教具文具类等,将“四史”学习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加强网络宣传倡导,营造良好的网上学习环境。通过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利用新媒体平台代入感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网络宣传和渗透教育。四是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公园、道路等公共区域,由点及面,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环境。

总之,儿童“四史”教育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完善顶层设计,努力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衔接、线下资源与线上资源相融合、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统一的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教育新模式,合力提升儿童“四史”教育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四史少先队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加入少先队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不老的少先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