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机制研究

2022-05-12胡泽勇朱晓菱董海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体育竞赛四位一体

胡泽勇,朱晓菱,董海军

1 前言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标志着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围绕“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提出了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等若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校体育逐步向“教会、勤练、常赛”这一理念转变[3]。

新时代的高校体育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贯彻和实现“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就要从高校体育最为核心的体育课程和体育竞赛入手,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作为高校体育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联动,能够保障高校体育工作的协调运转,让“四位一体”的目标落到实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高校体育课程和体育竞赛的文献资料,并对所查找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全面了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内涵以及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竞赛的相关研究动态。

2.2 逻辑分析法

以高校体育课程和竞赛的异同和联系为视角,借助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要求对体育课程和体育竞赛的不断变革进行逻辑审视和思辨,从而探索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机制。

2.3 问卷调查法

以上海理工大学足球、健美操、旱地冰球等不同项目的202名普修课学生为调查对象,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相互关系、体育目标与课程和竞赛之间的联系等。共计发放问卷205份,回收问卷202份,回收率为98.5% ,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100%。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位一体”目标与高校体育联动的逻辑审视

2018年9月30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明确指出:“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是针对教育的特点,特别是针对体育教育的特点而提出的[1]。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最直观地对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是否实现的检验。

围绕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结合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中体育课程的总目标,笔者将“四位一体”目标进行了具体的细化。目标共分为4个目标领域,15个具体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对“‘四位一体’目标在体育课程中完成还是体育竞赛中完成”情况统计表(N=202)

对这些具体目标是在体育课程中完成还是体育竞赛中完成进行了问卷统计。结果显示: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2][13]共计10个目标被认为主要是在体育课程中完成的,而①⑥[11][14][15]共计5个目标被认为主要是在体育竞赛中完成的。这说明高校体育课程尽管能够基本覆盖“四位一体”目标,但在体育文化素养与观赏、高水平运动技能掌握、团结协作精神培育和意志品质磨炼等目标上尚有欠缺。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是实现“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的现实要求。

3.2 “联动机制”的定义

《辞海》对机制的定义,指的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5]。在理解其定义基础上,笔者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将联动机制定义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协调运转的过程与方式。依据该定义,本研究中的联动机制探索就从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运行机制以及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展开。

3.3 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相互作用机制

3.3.1 体育课程是体育竞赛的基础体育课程是体育竞赛活动的基础。如果缺乏运动技能基础,体育竞赛的开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体育课程强调基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通过既定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技能、体能和战术能力的夯实。在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提高体育竞赛能力的调查中(见表2),非常赞同和较为赞同的人数分别为51人和112人,所占比例合计80.7%。说明大多数同学认可体育课程对于体育竞赛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表2 对“体育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体育竞赛能力”的认同度统计表(N=202)

3.3.2 体育竞赛是体育课程的延伸体育竞赛是体育课程的延伸,是体育课程中所学运动技能进行实战的检验。相较于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的趣味性、竞技性与挑战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体育竞赛强调的是实战比赛能力和竞技比拼,是体育课程中所学技能水平的巩固和检验,同时也是体育精神培育的沃土。

3.4 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联动的运行机制

“四位一体”的4个目标领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一个整体,是高校体育目标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表述,也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针的体现。“四位一体”的目标是学校体育整体的目标,也是每个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标,4个目标领域缺一不可。针对高校学生身心多样性、运动技能的差异性等特点,“四位一体”目标指导下的高校体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机制更是如此。科学地将学生分层次教学是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联动的前提。

本研究结合高校体育的实际、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等特点,将大学生分为三个主要的群体,即“无运动基础的学生”“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比赛能力的学生”“有特长和余力、有较强比赛能力的学生”。在对这一分类合理性的认同度调查中(见表3),较为赞同和非常赞同的人数分别为95人和88人,所占比例之和高达90.6%。说明该分类符合高校学生实际。

表3 三种不同类型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联动机制”的认同度统计表(N=202)

科学的人员分层之后,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机制的运行就可以有的放矢。针对三个运动能力递进的层次,联动机制采取了三种不同的体育参与方式与之对应。其中体育课程对应的是大多数无运动基础的学生;体育竞赛班对应的是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比赛能力的学生;而体育竞赛则对应的是有特长和余力、有较强比赛能力的学生。

这种人员与体育参与方式的分层,就构成了联动机制的主要递进框架。每一层级都全面贯彻了“四位一体”4个目标,同时又形成了一个逐级提升的体育培养通道。而这个通道正是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下“教会、勤练、常赛”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图1 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机制示意图

3.4.1 高校体育课程走向“竞技化”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在“四位一体”目标完成过程中存在着互补性,即表1中体育竞赛承担着①⑥[11][14][15]五个目标的达成。针对无运动基础的学生开展的体育课程就要把体育竞赛融入体育课程中,通过体现体育竞赛的内容而保证这一层次学生“四位一体”体育目标的完整性。而这种增加体育竞赛内容的体育课程,我们称之为体育课程的“竞技化”。

表4 对“体育课程教学应围绕体育竞赛实际和需要而展开”的认同度统计表(N=202)

体育课程竞技化是一种过程和状态,不是简单的在体育课程内容中加入竞赛模块,而是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中围绕竞赛能力提升而展开的一种形式[6]。在“对体育课程教学应围绕体育竞赛实际和需要而展开”的认同度调查中,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的比例合计仅为24.2%。说明“竞技化”符合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待。

体育课程走向“竞技化”主要表现在:(1)运动技能的学习以竞赛中最基础、最实用、最迫切的技能为主,为学生参与竞赛奠定技能基础;(2)课程中小场地竞赛的时间比重上升至总时的50%,培养了学生竞赛兴趣,提升了竞赛意识;(3)重视培养了学生敢于竞争和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增加了体育精神表现分值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竞技化”的体育课程主要以“教会”和“勤练”为主,“常赛”为辅,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竞赛能力。

3.4.2 体育竞赛班的建设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比赛能力的学生,虽然具备了直接参与体育竞赛的能力,但由于运动技能和比赛能力与特长生尚有差距,往往被有特长的学生挤压出场时间,因此体育竞赛班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体育竞赛班将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比赛能力的学生按照各自项目编成竞赛班。竞赛班将课余训练和课堂竞赛相结合,以项目的整个学期体育联赛为课堂主要内容,让每位学生每周参加至少1~2次高强度比赛,在比赛中提升专项运动技能,提高比赛能力。在教学评价中,主要依据竞赛班学生的参与度及赛场表现,结合体能测试成绩、球队联赛成绩、自我管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7]。

体育竞赛班中的竞赛形式与课外体育竞赛相似,但其根本上仍然属于体育课程的范畴;体育竞赛班虽然也拥有选课、组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但它与传统体育课程又有较大的区别,是体育竞赛在课程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形式。竞赛班以“勤练”为辅,“常赛”为主,衔接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为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比赛能力的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提升竞争力。

3.4.3 体育竞赛的多样化发展体育竞赛由于其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以及不可预测的多变性,深受热爱运动的大学生们的喜爱。而体育竞赛相较于体育课程更为激烈,对技能水平、比赛能力要求更高,参与学生主要以有特长、有余力和较强比赛能力的学生为主。这一群体对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的反复练习缺乏兴趣,他们或已修完体育课程学分,或是修读体育课程学分的同时有余力和强烈愿望参与体育竞赛的学生。“常赛”是他们主要的体育活动方式。

当然,高校传统体育竞赛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三大球项目开展较好。但高校体育竞赛的问题也客观存在,如表5中主要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和场地设施不足,占比为62.9%和60.9%;其次是竞赛数量不够、参赛条件过高,占比为37.6%和31.7%;最后为组织能力差,占比26.2%。

表5 当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情况统计表(N=202)

宣传力度不够,其实和竞赛数量不够、参赛条件过高三个问题联系紧密。宣传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体育竞赛参与者本身就是少数有体育特长、有余力和较强比赛能力的学生。他们参赛条件要求高,竞赛数量少,宣传力度也会下降。这一问题的核心症结就在竞赛数量上。如果能够增加竞赛数量,比如增加院内、系内体育竞赛等方式,参赛条件要求自然就会降低,参与人数增加,宣传的受众增加,宣传意愿也会提升。而场地设施不足属于硬件问题,需要高校增加体育场地设施才能解决,当然也可以在现有场地基础上进行优化。比如足球场地增加灯光照明,提高夜间球场使用率,可以很好地缓解足球场地不足的问题。而对于组织能力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育竞赛中的组织经验的欠缺、裁判能力差导致的突发事件多最为突出。可以通过在体育竞赛班中开设的赛事管理班、裁判班进行探索实践。赛事管理班和裁判班主要负责体育竞赛班的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提高组织能力和执裁能力,从而在学院和学校体育竞赛中发挥专长,促进学校体育竞赛的进一步发展。

3.5 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是联动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是联动机制应对运转中出现问题的一种调整方式。在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联动中,学生们在体育竞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回到体育课程中进行定向纠正和解决,通过体育课程的不断强化和训练,最终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得更好。这种调节机制是控制论中典型的正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通过正反馈调节,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体育竞赛中获得的反馈信息作用到体育课程中,到体育课程中去解决体育竞赛中遇到的问题。以足球竞赛中的射门球速偏慢为例,如图2所示。如果足球竞赛中发现学生们射门球速普遍偏慢的问题,那么调节机制就会启动。将射门球速较慢的信息反馈回来,同时分析问题的主要原因,即射门的踢球摆动腿挥摆折叠的速度偏慢导致;根据分析的问题原因,体育课程开展提高射门摆动腿折叠速度的基础课程,从折叠速度的提升开始,纠正错误动作,加快摆动腿摆速;体育竞赛班则增加“提高射门摆动腿摆速的强化练习”。通过体育课程的提升训练,学生们的射门球速得到加快,在足球竞赛中射门进球率提高,队员们的自信心、竞赛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这种正反馈的调节机制存在,是联动机制“动”起来的表现,是运行机制高效的保障。

图2 “足球竞赛中射门球速偏慢”的正反馈调节范例

4 结论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内涵决定了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必然联动,二者缺一不可。而联动机制的建立,在厘清了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相辅相成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竞技化”的体育课程提高无运动基础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借助体育竞赛班的建设帮助有一定运动基础和比赛能力的学生向体育竞赛过渡;为有特长和余力、有较强比赛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竞赛平台,形成层次递进的高校体育培养机制,发挥体育课程与体育竞赛的各自优势,为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实现凝聚合力。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体育竞赛四位一体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藏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京津冀产业联动机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天津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