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视角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
——基于京东方的案例研究
2022-05-12何得雨王海军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0870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0034
何得雨,邹 华,王海军,孙 健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0870;2.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0034)
0 引言
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维持提出更高要求,独立内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场景需求和突变迭代的技术要求,构建或加入创新生态系统,联合外部力量以充分发掘市场机遇并实现创新资源内外协同,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1-2]。一方面,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者,通过改变系统设计规则,充分发挥枢纽和整合功能,实现生态系统架构创新[3];另一方面,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通过完成独立的价值创造,在不同的架构与情境下,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并实现价值协同创新[4]。由此,基于对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前提下,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对于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
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Nale-buff等[6]首次提出竞合概念,认为竞合的思想蕴含在价值的创造和分配全过程中,是揭示创新主体关系、驱动要素、资源整合、互利共生等动态演进问题的中枢。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体,竞合已成为其演进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但在不同阶段,竞争与合作的强度对比存在显著差异,两者通过相互引导、转化、联系和依赖,最终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二元关系,且这种关系嵌入在创新生态系统复杂的网络结构之中,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5,7-9]。
现有研究多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10]、价值创造[11-12]、结构与演化[13]等方面展开,在对竞合与共生演进迭代等微观机理的融合研究及实践上仍较为薄弱,缺乏对系统内部驱动迭代、互动共演等自生长特性的全面考虑,而且将竞合作为战略行为和演化作用要素综合考虑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全面解析竞合内涵,将竞合与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特性融合研究,以探索不同情境下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及其动态自生长演进机理。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在充分考虑情境差异化和创新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下,深度融合企业合作竞争理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通过对系统主体间竞争与合作耦合联动关系的解析,以期探索推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快速发展迭代的内部逻辑,为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赶超与转型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
1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1.1 文献回顾
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生物与环境的自我调控性,主张开放式创新与互利共赢思想,通过调节组织间的网络协作实现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因此其内涵兼具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双重特质[14]。基于此,本文将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围绕核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展开的动态竞争与合作行为来实现共生共赢的经济共同体,具体性质包括系统性、多样性、动态性、自适应性、演化性和共生性。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为创新理论提供了一种新范式,也标志着创新进入3.0阶段[15]。回顾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主要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和价值创造3个阶段4个主题[11]。整个过程体现出企业战略思想的转变:从追求自身发展到打破组织边界再到承接用户需求,深度渗透创新网络理论、模块化理论、协同学和经济学理论等,围绕动态共生演化特性,筑牢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石。
既有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演化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关键词:核心企业、创新平台和创新生境[16]。其中核心企业与创新平台对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及推动其演化升级至关重要,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战略和资源的中心,也是系统内部能量传递和成员交替的枢纽,其行为和能力直接影响系统的各项活动,大多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均根植于核心企业的发展诉求,因此核心企业的行为决策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十分关键[17-22]。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核心企业的平台作用日益凸显,甚至部分创新生态系统可直接围绕创新平台完成构建[3],核心企业可通过平台构建多边社群 “生态式”隔绝机制以获得竞争优势[23],如海尔集团HOPE平台和COSMOPlat平台的成功建立极大提高了企业的业务发展速度[24-25],有效提升了其行业影响力。已有研究发现,核心企业能力、系统内部成员良性耦合及业务多样性等均有利于提升系统稳定性、降低交易成本[26-28],核心企业或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其创新枢纽作用,有效撬动、盘活系统中参与成员的创新要素,化解矛盾、规避不确定性风险[29-30],形成以核心企业或创新平台为轴的动态结构系统,集聚价值链以及多方跨界资源推动演化成为多元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31]。创新生境可细分为技术、组织、市场等,作为动态变化的环境要素,现阶段正不断指引创新生态系统向数字化、平台化和共享化趋势发展[32],随之引发系统结构与创新行为的自适应性调整。在创新生境和企业发展要素的驱动下,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主体集聚、资源集聚,逐渐形成企业创新链、产学研创新链和创新生态系统网络[33];随后由于新成员的加入和在位成员的退出,创新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创新资源种类、数量、需求等发生更新,促使系统中各主体进行战略调整,网络结构将得到进一步升级。目前已有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倒金字塔结构[34]、轮轴式网络结构[35]、去中心超模块化结构[13]。
除了系统结构的演化外,其创新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协同合作、互利共生,而合作创新本质上代表着创新主体间合作与竞争的辩证统一[36]。因此创新主体竞合关系逐渐成为探索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的关注热点,如聚焦研究竞合策略带来的不同效应[37-38],以及该效应对种群均衡发展的影响[39-40];探索竞合共生过程中恶性或无序竞争等对系统发展效率的影响等[41];此外相关学者发现,系统情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不断调整与其他成员间的竞合关系以形成持续性的企业竞争优势[42];王海龙等[43]通过苹果公司的实例验证了此观点,提出在竞争的同时注重外部技术知识吸收整合的系统集成创新模式是苹果公司成功的关键;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出竞合互动对创新生态系统资源分配利用及主体价值共创的重要意义[44];闫瑞华等[45]依据系统论主张,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内的良性整体竞合对技术轨道跃迁呈正向影响,有助于形成颠覆式创新生态廊道推动系统发展升级。竞合理论强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既有合作意图也有竞争压力,可将合作与竞争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46],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其强弱程度差异所对应的治理机制都存在异同[47-48],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彭珍珍等[49]解析了横纵向竞合中的显隐性因素,认为横向竞合适用于契约治理,纵向竞合适用于关系治理,为企业准确具体地选择竞合关系模式提供借鉴;杨震宁等[50]将竞合关系与开放式创新相互嵌入考虑,讨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竞合关系和制度环境在开放式创新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除了对竞合关系的定性分析外,有关竞合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博弈方面,如朱思文等[51]对成员企业知识创新的合作与非合作均衡进行分析,王国红等[52]立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中的合作与竞争策略演化,发现成本、学习能力和收益分配过高均会影响机会主义行为产生,进而对协同创新造成抑制作用;还有学者[53]基于供应链对系统成员间创新决策进行研究,解析了竞合博弈框架下供应决策和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因素。
1.2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目前将竞合逻辑与系统共生演化相融合的研究尚不丰富,尤其是对竞合在生态系统内产生、转变以及如何影响系统创新模式而促使二者耦合演进的研究较少。竞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生,耗散结构理论指出驱动系统进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在这些要素的复杂叠加影响下,种群需求发生转变,促使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因此创新目标达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调整行为模式不断满足创新需求的过程[54]。结构是理清复杂关系、进行可控性调整的关键要素[55],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不同的结构传递着不同的价值主张[56],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的基础。基于需求变化推动竞合行为转变的思路,本文从竞合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关系和创新模式进行剖析,试图回答如下问题:①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间的竞合关系对系统结构演进有何影响?②随着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演进,其在创新机制选择上会发生何种变化?③为了获得长期竞争优势,核心企业应如何有效调控竞合关系?
综上,本研究基于 “竞合解构-结构构建-机制匹配”的创新逻辑,从企业竞合视角对情境差异化影响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性演进规律进行解析,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构建理论,深度挖掘竞合嵌入下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规律,以期为相关企业实现技术赶超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通过对京东方案例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竞合视角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2.1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及竞合与结构的相互影响,属于how和why类型的问题,本研究过程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情境复杂性,符合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事物历史性发展和整体现象探索客观规律的特点[57],同时为了对内在规律的解析更加透彻,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
本案例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文献、企业发展年报、专利数据、公开资料、媒体报道、演讲与访谈等,通过交叉对比多渠道资料以得出完整有效的数据库。同时本文作者之一多年来从事LCD/OLED显示技术领域的咨询研究工作,有助于对案例素材的准确分析和理解,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有效性。
2.2 案例选择
本研究遵循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选择京东方集团 (BOE)作为研究对象,该企业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密集型转型企业之一,见证了我国显示领域从0到1到N的整个过程,2020年京东方集团面板出货量总额居全球首位,尤其在智能手机面板领域与三星和天马占据超5成市场份额,形成 “三足鼎立”的寡头竞争态势,而在OLED面板市场也以8.8%的市占率领先国内,位居全球第二 (仅次于三星),是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打破垄断、逆风赶超的典范。京东方集团不断实现创新突破,2020年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算法领域有14项技术位列世界Top10、五项人工智能技术获得行业冠军,近年来集团着力打造智慧物联生态系统,形成以半导体显示事业为核心,Mini LED、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事业融合发展的 “1+4”航母事业群。在显示技术的基础上,集团启用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平台引领多个行业发展方向,目前已经为全国1500家银行网点提供智慧金融解决方案,为全球超过61个国家的2万余家门店提供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向中国80%以上的高铁线路和22家城市地铁线路供应显示产品,被誉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品牌100强。可见,京东方集团的发展符合当今时代背景潮流,且具有广阔的发展转型空间。
3 京东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与机制分析
3.1 竞合驱动下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演进阶段划分
梳理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历程可以发现,竞合贯穿始终。竞合分为显性竞合与隐性竞合[50],两种竞合形式根植于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历程中,共同促进系统形成。显性竞合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京东方集团的议价机制,以及创新链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中,促使参与主体在合作中竞争;隐性竞合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合作企业与京东方集团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如TOKKI除了为京东方供应蒸镀设备外,也为三星显示和LGD提供设备,而且主要以为三星供应为主。在此过程中,TOKKI也间接成为京东方的 “竞争对手”,因此将其定义为隐性竞合。
本文综合考虑京东方集团的显隐性两类竞合要素,认为竞合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关系存在,除了其自身形态嵌入系统结构外,不同阶段的竞合关系也因其行为动态性成为系统演进的驱动力。低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可为向更高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提供必要条件,以闭环态形成耦合联动促使系统逐步升级迭代 (见图2)。依托于竞合驱动下的演进逻辑,可将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扎根期、攀升期、转型期。由于各时期需求不同,其竞合驱动要素也发生转变,映射至拓扑结构发生 “线-面-体”的转化。
图2 竞合驱动创新生态系统演进逻辑
(1)扎根期:依附式竞合助推形成网络链条分散式结构。面对行业进入带来的技术产品需求压力,企业在处理竞合关系时强调模仿跟随与引进吸收,因此本文将其界定为依附式竞合,具体表现为弱合作弱竞争到强合作弱竞争态势的过渡。企业通过模仿式创新对外部技术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供应链节点间的连接与嫁接是该阶段的显著特征。供需合作促使节点连接成为必要,在节点连接过程中,现有配套式供应链的存在进一步推动节点嫁接的产生 (见图3)。
京东方集团在面临产业链环节严重缺失的制约困境下,提出扎根战略 (2003—2007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公司 (HYNIX)LCD业务, “嫁接”获取其全面知识产权、团队及市场份额正式进入TFT-LCD领域,随后通过投建背光源、CCFL (冷阴极灯)等上游生产线项目以及入股冠捷科技等下游企业,迅速连接上下游分散节点,此时需兼顾占据同质市场资源的竞争者风险和上下游违约的链条断裂风险,因此该阶段系统呈网络链条分散式结构。京东方集团依托于该结构,构建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和建立下游制造基地,与跨国公司充分开展TFT-LCD技术交流合作,并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获得先进技术与资源,逐渐提升其在LCD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敢于探索和预见技术趋势和市场走向,不断实现生产世代线的多代升级。在此基础上,京东方集团拓展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合作伙伴,其竞争定位也逐渐从进入者转变为挑战者,随着竞合程度和关系的量变,系统的质变升级也开始蓄势待发。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京东方集团在该阶段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对合作资源的吸引积累,因此供应链的构建可引入 “引力场”概念,企业 “引力场”可细分为 “基础引力场” (依托企业创新能力、市场优势、行业地位等)和 “情境引力场” (依托政策要求、技术预见、市场潜力等)。将 “基础引力场”的形成抽象为一个双选过程,企业通过开放边界以获取潜在上下游伙伴,而这些伙伴同时也在选择对于他们而言的上下游企业,并将多个目标企业对比分析后做出最佳决策。此时为了搭建最优且稳固的供应链条,目标企业间需要凭借自身创新能力、市场优势等内生因素进行竞争,并以正式契约[49]作为约束方式提高连接强度。 “情境引力场”强调企业生存的政策、市场和社会环境变化对企业优势的侧面影响作用,当政府大力扶持某个产业发展或者颠覆性技术创新发生时, “情境引力场”的场强将会得到大幅提升,企业与政府、学研机构的合作将会有效促进该场的形成。
(2)攀升期:求偶式竞合集聚形成中心外围嵌套式结构。面对市场竞争带来的附加价值需求压力,企业竞合行为越来越趋向于 “求偶”逻辑[58]。求偶式竞合体现为强合作弱竞争向强合作强竞争态势的过渡,在合作过程中关注合作潜力与组织融洽,在面对竞争威胁时,也更强调包容和界面开放性。
京东方集团首先通过开放交互界面,利用产品设计模块化打通供应链前端与客户端,辅以生产系统模块化 (单元式作业线)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推进实现产品设计与生产标准化,标准治理取代契约治理,成为更加牢固的合作关系动态 “粘合剂”,对行业标准的 “依附”促使相关合作企业自发围绕京东方形成中心外围嵌套式结构的创新生态系统。此外,京东方集团通过搭建社交协作平台提高跨组织业务交流效率,相继与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人才,形成极具竞争优势的创新链条。同时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拓宽边界,即竞争对手也可以成为某一子模块的合作方,如京东方凭借其技术基础和价格优势,成为三星电子柔性OLED的准供应商,不仅打破了三星显示作为三星电子多年唯一供应商的局面,也颠覆了OLED技术与市场格局,导致在激化与三星显示的直接竞争同时,也间接倒逼LG Display等厂商与其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至此,竞争和合作强度均得到提升。由此本文认为,企业可通过渐进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和 “引力场”,模块化和标准化转型是该阶段的显著特征。当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后,将逐渐升级为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之间的竞争,对技术和知识以及开放但拥有体系结构和接口标准的控制能力成为竞争成功的关键。
(3)转型期:共生式竞合开放形成多网融合雨林式结构。面对多样的跨界场景需求压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走向成熟,狭义的 “利己”思维逐渐转变为通过共享 “利他”而实现广义 “利己”的思维,开始体现出创新生态系统 “互利共生”的理想特征,此时系统内部衍生出共生式竞合关系,主要体现为强合作强竞争向超合作超竞争态势的过渡。此阶段的特点体现在 “基于环境的自我调控”,这也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最本质特征[59]。
目前京东方集团正处于由攀升期向转型期过渡的阶段,重点围绕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打造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在业务范围、技术和人才资源以及平台环境等方面充分发力,推动企业实现 “物联无所不在”的智慧生态转型。在此阶段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一切参与主体都是连接者,竞合关系不再局限于单一价值链,系统也逐渐由产品设计模块化、生产系统模块化转变为组织模块化,即参与者可通过模块化嵌入的方式与其他任意系统成员进行技术对接和资源交互,极大降低沟通协调成本,增强系统粘性与效率。京东方集团现已形成阿里云等智慧零售应用端、工行等智慧金融应用端、北京协和医院等智慧医疗应用端、中国一汽等智慧网联汽车应用端以及中国联通等5G数字生态应用端,此时的竞合关系更加符合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共演的核心特征,系统成员均以服务用户为宗旨,依托京东方企业优势,自主协调分配共创价值。该阶段对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界定不再绝对,竞争与合作趋向于具体化、复杂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整合技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对场景的需求。因此,智慧零售、智慧医院、智慧网联汽车等业务不仅是京东方与企业间的竞合,更是与其相应生态系统之间的竞合,最终多维小生态并联成为共生大生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网融合雨林式结构演变。
梳理京东方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随着竞合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竞争战略和合作导向,形成一系列 “自竞到合,自合到竞”的动态发展战略,此阶段企业不再致力于加强自身 “引力场”,反而要弱化其中心作用,将 “引力场”转型升级为 “环境场”,即为系统成员营造基于用户需求和场景定制的完全开放化市场环境。共生式竞合强调系统的自生长性,通过生态元素 (基础设施、行为主体、知识、技术等)与作用因子 (界面、架构规则、文化等)的聚合协调,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自我革新,即形成雨林生态[60]。企业在该阶段作为系统整合者,颠覆和重构产业链网形态,为系统成员提供超模块创新平台,平台中所有互动方均可成为引领者。
3.2 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与机制嵌入
在创新需求触发竞合理念改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逐渐演变,随着竞合与系统的耦合迭代,价值杠杆不断撬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发生转变。基于此,本文从 “需求-结构-机制”展开对京东方集团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的探讨 (见图4),总结竞合视角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
(1)竞合视角下的创新需求与系统结构映射。基于动态环境下的不同发展需求,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企业竞合关系发生转变,从而倒逼形成不同的系统结构,松散式的系统结构有可能造成资源冗余和浪费,因此需要定位差异化企业发展需求,找准与之对应的系统结构映射。
图4 京东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企业在扎根期主要以技术产品需求为主,对应以节点连接和嫁接为核心特征的网络链条分散式结构。具体而言,摩尔定律下的面板行业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应对技术产品新需求,企业不断将原有供应链解构重塑,从模仿式创新到渐进性创新、颠覆式创新,不断寻找该阶段下最优的竞合策略集,明确价值增点,依托分散式链条重组聚合对系统参与者进行 “优胜劣汰”式选择,逐渐通过 “引力场”集聚形成以京东方为核心的创新网络。在价值点的确定与筛选过程中,企业逐渐进入发展攀升期,在技术产品需求基础上提出新的附加价值需求,此时趋向形成以 “标准依附”为核心特征的中心外围嵌套式结构。企业在技术产品市场取得一定地位后,开始转向对标准市场的冲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将企业角色从技术市场跟随者转变为核心价值引领者,依托核心企业制定的标准化界面规则提升主体间联结粘性,同时评估、协调企业间竞合关系,逐渐形成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随后在场景定制需求的驱动下,企业进入转型期,对应以 “智慧互联”为核心特征的多网融合雨林式结构。在该阶段,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整合多少资源,通过创造新的竞合模式,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打造资源竞合优势,将买卖关系提升到管理合作关系,企业也随之完成从核心价值引领者到平台资源整合者的角色转变。同时创新生态系统也不再局限于围绕核心企业的业务形成边界,而是不断拓展多元业务,形成系统与系统间的跨界互联,系统边界逐渐模糊至无边界状态,最终形成完全开放、万物互联的自主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
(2)价值杠杆下的系统结构与演化机制匹配。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帮助企业提升价值创造效率,也为企业提供放大价值的杠杆,企业的价值杠杆是撬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关键要素,是企业战略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可分为市场杠杆、人才杠杆、技术杠杆和数字化杠杆。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立足基点在于创新资源积累和生产世代线升级,通过战略并购和战略联盟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以撬动市场杠杆和人才杠杆,与政府、学研机构等创新生态系统其他成员协同共享以撬动技术杠杆,建设 “四化” (自动化和信息化、物流智能化、标准化与模块化、精益化)智能工厂和智慧系统创新中心以撬动数字化杠杆,综合利用价值杠杆效用,快速实现自身需求下的技术跃迁与企业升级。考虑价值杠杆协调联动促使企业创新行为获取高附加价值,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设计匹配至关重要。
扎根期:京东方集团通过海外并购和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完成了创新生态系统供应链的连接与嫁接,依托聚合机制将分散节点或链段匹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群,此时系统管控的重点在于技术、知识、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随后借助价值杠杆的撬动作用以链拓网形成创新网络,在资源集聚的过程中产生聚合效应,推动京东方集团从市场边缘走向网络中心。
攀升期:基于产品设计模块化和生产系统模块化提升企业市场效能和资源配置自由度,依托标准接口搭建创新交互平台桥接外部优质资源,京东方集团的求偶式竞合为系统提供开放式界面,拓宽企业边界,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联结粘性。多元主体在协同机制的管控下围绕京东方集团展开创新研发活动,在系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的同时,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得以阶段性跃迁。
我以为,所谓教学,就是泾渭分明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于是我卖力地教,想方设法地教,结果是,我累出了咽炎和声带小结,常年吃药;学生也并没有学到太多,学到的也多是死知识,缺乏创新性。
转型期:随着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逐渐转型为 “雨林式”生态,产品市场也逐渐转型为场景市场,即用户需求体验成为产品成功的关键,该阶段企业边界和系统边界将会被打破,一切实现用户定制需求的资源主体均可成为合作方,为客户提供基于场景化的最满意解决方案成为企业共同愿景。转型期的创新生态系统更加强调多边价值互惠,此时共生机制更能够匹配其多网融合雨林式的系统结构。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竞合-结构-机制框架对京东方纵向案例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竞合关系转变、结构演化以及创新机制匹配的剖析,总结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的竞合关系嵌入系统结构中助推其演进,核心企业依托依附式竞合塑造优势 “引力场”以聚合供应链资源节点,并联模仿式和渐进性创新夯实企业基础,随后立足模块化思维和求偶式竞合提升企业协同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助力企业颠覆式跃迁,最终形成共生式竞合态势。
第二,创新需求导向下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受竞合驱动并不断衍生出新的竞合关系,二者耦合共演,需求转变诱发企业竞合决策改变,随之调整战略目标及系统结构,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与结构跃迁与技术产品需求、附加价值需求和场景定制需求构成映射关联,在此基础上实现 “网络链条分散式-中心外围嵌套式-多网融合雨林式”的结构演进过程。
第三,企业创新过程受价值杠杆作用获得高附加值,为创新生态系统成员价值共创带来正反馈,激励群体协同创新积极性并吸引更多参与者,理想化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多元要素互利共生。本文对京东方集团发展战略决策进行梳理,发现其逐渐从资源积累向价值攀升、共生互联转型,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呈现出 “雨林式”生态发展趋势,京东方也从跟随者演化为引领者、整合者,创新机制按聚合-协同-共生叠加升级演变。
长期以来,我国面板行业受制于人,以京东方为核心的制造商的崛起解决了国内 “缺芯少屏”的困扰,京东方凭借独特的战略部署和竞合决策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赶超之路,彻底颠覆了国际市场位势。本文基于京东方创新生态系统纵向案例展开研究,具有如下启示:
第二,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和模块化创新架构是企业获取高附加值的关键要素。数字化和智能化场景为企业转型带来新的机遇,用户参与前端设计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技术产品需求、用户市场需求等倒逼企业实时调控战略以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同时辅以模块化创新架构可有助于实现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交流和流程对接,提升系统开放度与资源信息交互效率,将需求导向下的企业竞争优势引申至整个系统的竞争优势,助推在国际市场形成先导力与引领力。
第三,企业应强调建设竞合-结构-机制相匹配的创新生态系统,择优选择创新策略以实现互利共生演化。竞合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关系的 “粘合剂”,驱动形成不同形态的系统结构,而创新机制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 “润滑油”,是系统动态发展与迭代升级的保障,企业应统筹兼顾软硬条件,在规范系统结构的同时也应设计与之匹配的创新机制,树立系统成员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观念,使成员充分认识到其角色不只是网络链条上的某一节点,更是系统联动的关键纽带,整合全部力量着力创新过程,避免出现环节缺失、迟滞或失衡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