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海洋经济圈创新评价与 “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

2022-05-12王春娟王玺媛刘大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1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经济圈海洋协同

王春娟,王玺媛,刘大海,于 莹 (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2.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61;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

0 引言

国家 “十四五”规划指出 “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以沿海经济带为支撑,深化与周边国家涉海合作。”海洋经济圈除了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战略稳定、和平发展、国家安全、战略支点等功能,尤其是与 “一带一路”倡议相联结,将达到输出改革成果的作用[1]。目前,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已基本形成[2],其地理区位与 “一带一路”倡议具备空间重合性和延伸性。北部海洋经济圈链接东北亚和冰上丝路,是中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肩负开放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东部海洋经济圈链接亚太和新亚欧大陆桥,肩负亚太国际门户和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枢纽的重要责任;南部海洋经济圈面向东盟建设经济走廊,坐拥南海的广袤海域及其丰富的资源,是中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新的战略背景下,如何识别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战略优势并使其最大化,以更好发挥其经济功能之外的战略功能?三大海洋经济圈又如何对接 “一带一路”,以输出改革成果,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增进海洋福祉?这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又进一步强调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阶段,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进程成为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基本路径,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成为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础[3]。因此,创新驱动的内在发展新优势成为未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所在。厘清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把握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圈优势并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客观评价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挖掘创新驱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集中于指标体系[4-7]、空间分布[8-9]与综合评价[10]研究,也有从区域创新影响因素[11]与作用机制[12]等方面着手的研究,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环境耦合协同效应分析[13],而鲜有基于创新角度挖掘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战略优势,并对接 “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政策促进作用的分析。因此,本文基于国家海洋创新指数研究基础[14],构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识别各自战略优势,挖掘支撑三大海洋经济圈各自战略发展的内在创新动力;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结合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的空间关联性,研究构建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海洋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为中国未来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设定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创新是从创新概念提出到研发、知识产出再到商业化应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完整过程。海洋创新能力体现在海洋科技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应该从海洋创新环境、创新资源的投入、知识创造与应用、绩效影响等整个创新链的主要环节来构建指标,评价国家海洋创新能力[14-16]。因此,本文结合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价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代表海洋创新资源、海洋知识创造、海洋创新绩效和海洋创新环境[17]的18个重要指标构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18]确定指标权重之前,为消除指标原始值的计量单位差异、指标数量级、相对数形式差别等对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对各指标和分指数进行赋权,得到相应权重。指标及其权重见表1。

表1 区域海洋创新指数指标体系

1.2 海洋创新评价方法设定与数据来源

为了遵从数据规律及其自身特征,本文以熵值法为主测算评价三大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取性,主要从国家公开出版的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4—2019年)、2014—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4—2020年科技部海洋科技统计和国家科技成果数据中收集相关数据。以沿海11个省 (区、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数据未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

(1)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为了消除归一化时出现数值为 “0”而影响后续对数运算的情况,本文对归一化公式进行以下调整[18]:

(1)

其中,i=1~7,指2013—2019年7年的统计数据,j=1~18为指标序列号;yij表示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值,cij表示各项指标处理后的值。为了避免求熵值时求对数无意义且使归一化数值结果处于0~1,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缩放和平移处理,a值取0.2。

(2)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年的评价指标的比重Pij,公式为: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公式为:

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ωj,公式为:

(3)计算区域海洋创新分指数,公式为:

式中,m=1~4。

(4)计算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区域海洋创新分指数权重及区域海洋创新指数计算同上述指标权重及区域海洋创新分指数的测算,测算得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A。

1.3 “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果评价的双重差分模型

(1)双重差分模型。为了研究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模式,首先要探究 “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显著促进了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直接的方法是比较三大海洋经济圈在倡议提出前后的海洋创新能力的差异,但这一差异除了受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外,还可能受到一些随时间变化的总体因素影响。因此,为了剔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19-20]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

Innovationi,t=β0+β1treat×post+β2Controlsi,t+

γt+εi,t

(3)

其中,Innovationi,t为省份i在t年的海洋创新能力,采用海洋创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treat为划分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虚拟变量。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圈定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在沿海11个省份中,辽宁、广西、上海、福建、浙江、广东和海南在列其中;提出加强港口城市建设,其中包含天津、青岛、烟台等。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基于以上背景,将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所涉及的除河北以外的10个行政单元设为处理组,即treat取值为1;否则为0。post为政策外生冲击虚拟变量,2017年5月,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三五”规划》指出 “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且其中多次提及要求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加强与 “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明确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基于此,加以考虑政策滞后性,本文将2018年及以后的时间虚拟变量post取值为1,2018年以前的时间虚拟变量取值为0。通过构建交互项treat×post来衡量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海洋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Controls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科技活动收入、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R&D经费、科研课题数、涉海就业人员。根据模型,控制了年度固定效应 (γt)并对所有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在三大海洋经济圈层面进行 “聚类”处理。

(2)模型稳健性检验。双重差分的前提假设是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为此,本文对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变化趋势进行考察,用以检验模型稳健性,设定如下:

Innovationi,t=θ0+θ1treat×postt-4+θ2treat×postt-2+θ3treat×postt+θ4treat×postt+1+θ5Controlsi,t+γt+εi,t

(4)

其中,Innovationi,t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postt-4、postt-2和postt+1分别为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求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加强与 “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前4年、前2年和后1年的虚拟变量。

2 实证分析

2.1 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创新指数评价

海洋经济圈包括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主要行政单元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主要行政单元有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拥有珠三角地区较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1]的重要优势,主要行政单元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1)三大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分析。根据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资源、知识创造、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分指数的评价分析,测算2019年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及各沿海省份的创新指数得分,见表2。可以看出,南部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最高,其次是东部海洋经济圈,最后是北部海洋经济圈。

表2 2019年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与分指数

南部海洋经济圈2019年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为127.16,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居第1位,且其4项分指数得分均居首位,展现了其强劲的综合创新能力。4个分指数中,海洋创新绩效分指数得分尤为突出,充分说明该区域有极强的创新投入转化能力。其中,海洋创新绩效和海洋创新环境分指数得分较高,分别为151.01和132.20,有较大的正贡献,说明较高的海洋创新绩效有效带动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投入的转化,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东部海洋经济圈2019年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为114.41,居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中间位置。海洋创新资源和海洋创新绩效得分分别为127.35和126.42,具有明显优势,突出的 “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和 “万名科研人员承担的课题数”指标说明海洋创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强,带动并促进创新投入转化。北部海洋经济圈2019年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为112.91,居于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最低位。海洋创新资源和海洋创新绩效得分分别为127.58和117.75,丰富的海洋创新资源是该圈的突出优势,但海洋知识创造得分较低,提升空间较大,这与海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密切相关。

经测算得出2013—2019年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如图1所示,三大圈海洋创新指数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2019年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从2014年起,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均有着较为强劲的发展。2013—2015年,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排名一致,依次为东部、南部和北部;2016年排名发生变化,依次是南部、东部和北部。可见,近些年北部海洋经济圈相对落后,而南部海洋经济圈崛起迅速。

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发展影响指标各具特征。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能力提升最显著,2013—2018年其区域海洋创新指数逐年提升,2019年有所回落。2016年已成为三大海洋经济圈之首且延续至今,这主要得益于其海洋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分指数得分的较大提升,其中 “万名科研人员承担的课题数”和 “万名R&D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指标作出了较大贡献。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海洋创新资源分指数得分增长最明显;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指数得分2016年有所回落,之后逐年增长,创新资源分指数得分增长最为显著。

图1 2013—2019年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指数

(2)三大海洋经济圈行政单元海洋创新特点分析。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能力具有强烈的行政单元不平衡性,珠江口及其两翼海洋创新能力卓越,北部湾与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的创新得分较低。可见,2013—2019年广东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在南部海洋经济圈和行政单元中均居首位,如图2所示,其突出的海洋创新能力带动了珠江口及其两翼沿岸海域海洋创新水平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16—2019年海南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增长虽有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图2 2013—2019年南部海洋经济圈沿海省份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变化趋势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较强,如图3所示,3个省份间差距相对较小,江苏的增长趋势明显。2013—2018年上海位居第一,江苏位居第二,但二者差距逐渐缩小,到2019年,江苏反超上海。总体上看,该圈海洋创新起点较高,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次也较高。

图3 2013—2019年东部海洋经济圈沿海省份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变化趋势

2013—2019年,北部海洋经济圈各行政单元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相对均衡。山东在北部海洋经济圈的引领地位逐步凸显,海洋创新能力远超其他三个省市,如图4所示,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分指数得分较高,突出体现了其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良好的创新环境。各省份海洋创新特征各异,但该圈整体正处于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创新发展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

图4 2013—2019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沿海省份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变化趋势

2.2 “一带一路”政策作用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

(1)政策作用的基准回归模型检验。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表3列 (1)表明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提升了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能力。将综合海洋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绩效、知识创造、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4个方面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列 (2)~ (5)所示。实证结果表明,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显著促进了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绩效、知识创造和创新资源的提升,其中对海洋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两类创新产出指标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表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沿海省市发挥其创新优势,抓住机遇,加强合作,利用其与周边国家的地理区位重合性与延伸性,输出改革成果,有效提升了其创新产出。

(2)模型稳健性检验。根据模型 (4)检验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影响的平行趋势,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treat×postt-4和treat×postt-2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在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求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加强与 “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前 (即受到政策处理之前),受倡议影响和不受倡议影响的省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样本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可以判断模型稳健。实证检验了 “一带一路”通过倡议创新与合作理念,构建海洋创新区域科技合作模式,促进了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创新能力提升,为与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科技合作提供了支撑,促进协同发展模式更加合理化。

表3 “一带一路”对海洋创新能力的影响

表4 平行趋势检验

3 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协同分析及发展模式构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快速形成和海洋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本文基于三大海洋经济圈区域创新能力特征及其与 “一带一路”的空间关联性[22],结合区位优势与 “一带一路”特征,提出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模式,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紧密,扬长补短,实现协同发展。

3.1 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空间关联性分析

分析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及其与 “一带一路”的空间关联性,综合各圈的海洋经济特征和海洋创新优势,分析提出协同发展模式,见表5。

南部海洋经济圈面向南海,海域辽阔,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基地。区域海洋创新综合能力最强,创新投入转化能力强劲,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作为经济圈海洋创新增长极[23]的广东创新能力居全国11个行政单元首位。福建省沿岸及海域是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是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是该圈与 “一带一路”空间关联的核心区域,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动力强劲。珠江口及其两翼沿岸是中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而深圳市也具备建设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北部湾沿岸及海域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商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海南岛沿岸及海域是中国南海资源开发与服务基地,也是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 “商贸枢纽”的海口,依托 “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大南海开发区域中心城市、海南 “首善之城”逐步迈进。

表5 “一带一路”与三大海洋经济圈空间关联及其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东部海洋经济圈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是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区域,东向与陆地连通,西向与太平洋海域连通,是陆海连通、江海连通的重要汇聚点。该圈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居第2位,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上海沿岸及海域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链接亚太和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亚太地区的便利和密集完善的港口航运体系,使该圈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快速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抓手。江苏和浙江沿岸及海域分别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和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较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使海洋经济发展处于高起点位置。海洋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优势明显,带动并促进创新投入转化,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北部海洋经济圈立足于北方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也是 “一带一路”与黄河生态带交会的枢纽地区,通过东北亚地区连通冰上丝绸之路。作为制造业输出的发力区域,该圈海洋经济基础雄厚,具备丰富的海洋创新资源和优越的海洋创新环境,加上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圈内海洋创新能力最强的山东半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辽宁沿岸海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而渤海湾沿岸的天津和河北是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海洋创新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势突出。

3.2 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模式

(1)南部海洋经济圈与 “新旧丝绸之路”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协同。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定位与区域协作发展相一致, “新旧丝绸之路”优势互补,海洋创新增长极优势突出,带动圈内区域向多方位开放合作的协同发展模式迈进,西向建设东盟经济走廊,南向维护海洋权益。该圈海洋产业布局相对均衡,部分海洋产业聚集发展趋势明显,区域优势发挥充分,需要合理配置区域内海洋科技资源,带动整个海峡西岸、北部湾以及海南岛沿岸协同创新。深入挖掘福建作为古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历史底蕴和新丝绸之路建设平台枢纽与核心区的新功能,充分结合广东作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集聚区、广西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开放国际合作区、海南作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的优势,构建古丝绸之路经验模式和新丝绸之路增长模式相互促进的创新先行机制,快速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建设提升中国海洋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引领区。

南部海洋经济圈面向东盟十国,在与 “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中地理位置优越,经贸、金融、基建等领域均占优势,使得中东盟合作成为海洋领域合作的重点。例如,与新加坡开展海洋合作,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东南亚、南亚穿越印度洋的路线更加顺畅。与南亚的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常年保持友好关系,在海洋领域合作成果丰富,海洋领域合作上升稳定,形势良好。中国可与东盟建设海洋经济合作区,协同增强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知识创造水平。通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搭建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经贸合作互联互通前沿平台,引领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海洋创新协同发展,在构建亚太海洋服务中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2)东部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东西互通、陆海联动协同。东部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定位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相一致,与 “一带一路”东西互通,以经济高起点高质量高层次的陆海联动协同发展模式为主。较高创新能力的上海市以打造开放式的国际领先的 “全球海洋创新中心”[1]为目标,带动加快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该圈具有面向宽阔海域的区位特征,海洋创新环境优越、海洋创新成效显著,同时具备区域海洋创新优势、枢纽功能和外向型海洋经济的特征。海洋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注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和推动高层次高端化海洋科技发展,促进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联动,以上海市优越的海洋创新环境为基础,共享并充分利用江苏省的区域海洋创新资源,进一步挖掘浙江省海洋知识创造能力,打破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创新资源的互相流动。东部海洋经济圈链接亚太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区位优势驱动其发挥与东西各国合作的潜力及动能,将战略性成果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往西传递;占据长江经济带枢纽位置的优势更易实现江海联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北部海洋经济圈与 “冰上丝绸之路”南北连通、河海联动协同。北部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定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相一致,与 “冰上丝绸之路”南北连通,与黄河经济带河海联动,虽创新能力稍弱,但四省均衡发展,区域联动提质增效,海洋科教资源优势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协同创新。海洋创新能力居于首位的山东省,是中国历史上与海外交往的东方门户,也是古代史上著名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悠久的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目前拥有国家级海洋科学实验室,海洋科技教育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现代海洋产业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均具备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天津、河北与辽宁四省联动,合理配置与利用海洋科技资源,推动海洋创新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以创新引领型海洋科技理念培育完善海洋产业链条,提高创新投入转化效果,提升海洋创新绩效,打造立足东北亚、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枢纽。天津市主要从海洋知识创造能力方面着手提高创新能力,整合并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较强优势,加快推进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快速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另外,山东和河北需要抓住自贸区设立的重要契机,与辽宁省联动合作,共同发挥北方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开放合作,推动海洋创新的北方区域联动与协同发展。

北部海洋经济圈通过 “北极航道”连接俄罗斯和北欧,可充分发挥其海洋创新资源优势,持续稳定地增强与俄罗斯等北部国家的海洋合作,积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并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推进 “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与运行。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国家 “十四五”规划对提升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以及深化与周边国家涉海合作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创新角度出发,构建区域海洋创新指数评价体系,评价三大海洋经济圈创新能力,挖掘区域海洋创新发展优势。研究表明,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综合能力突出,为三大海洋经济圈之首,海洋创新投入转化能力强劲且创新增长极明显;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优势突出,带动并促进创新投入转化,创新起点较高,带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海洋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的北部海洋经济圈,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优势明显,创新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索 “一带一路”倡议对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倡议的政策作用具有显著性,尤其是对海洋创新绩效和知识创造两类创新产出指标的促进作用明显。最后,根据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的空间关联性和延伸性,结合倡议的促进作用和三大圈的海洋创新指数评价结果,提出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协同发展模式,打造三大圈与 “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基于三大海洋经济圈与 “一带一路”的协同发展模式,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南部海洋经济圈创新增长极带动区域协同,充分发挥福建省古丝绸之路发祥地优势、海南省商贸枢纽优势和广东省珠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创新优势[21],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区域内海洋科技资源,带动整个海峡西岸、北部湾以及海南岛沿岸协同创新。西向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走廊与海洋创新协同发展,南向注重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创新的协同发展。

(2)东部海洋经济圈3省优势齐发,江海连动西通,陆海统筹东进。充分发挥链接亚太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优势,打破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创新资源的互相流动,将战略性成果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往西传递,实现江海联动,通过亚太国际门户港口航运体系向东传递,实现陆海统筹。

(3)北部海洋经济圈4省均衡发展,协同东北亚推动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发挥海洋科教资源优势和自贸试验区等优势,4省协同联动,推动海洋产业向海洋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 “冰上丝绸之路”大海洋交通枢纽快速形成,促进北极航道建设与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协同共进。

猜你喜欢

经济圈海洋协同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