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涂搽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2022-05-12郭晓彤陈红霞麦王向
郭晓彤 陈红霞 麦王向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级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0006;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0220)
卒中导致的各种后遗症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缺失,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上肢小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比下肢更慢,且疗效更差,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因此,积极治疗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既往针对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主要采用康复训练的方式,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矫治器及支具等,但疗效并不理想[3]。近年来临床证实,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中药涂搽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40例,并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住院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45~85岁,平均(50.02±5.11)岁;病程10 d~7年,平均(12.58±5.31)个月;脑出血25例,脑梗死15例;单侧24例,双侧16例;分期[4]:迟缓期12例,痉挛期10例,恢复期18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5岁,平均(50.59±5.16)岁;病程10 d~7年,平均(12.62±5.56)个月;脑出血22例,脑梗死18例;单侧28例,双侧12例;分期:迟缓期15例,痉挛期13例,恢复期1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中卒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CT或MRI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且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伴有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6];患者和(或)监护人均对本研究内容、过程、目的知情且同意接受治疗,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合并精神障碍、智力障碍、失用症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合并严重皮肤病者;合并严重意识障碍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合并脑外伤、脑部肿瘤者;合并严重的心房纤维颤动等心脏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康复训练[7]。功能锻炼:采用对抗手法,治疗师依次拉伸患侧拇指及其余4指,待患者手肌力增加后再行自主锻炼,每次10 min,每日2次。治疗师辅助患者双手交叉翻掌最大限度伸展,以锻炼前臂,改善手指灵活性。注意手功能恢复首先应重视前臂肌肉锻炼,才能更好地促进手功能恢复。针对迟缓期患者,予抱篮球训练、木钉盘训练;针对痉挛期患者,予滚筒训练、巴氏球训练;针对恢复期患者,予磨砂板训练、插木钉训练和手精细活动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20~30 min,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涂搽疗法。药物组成:透骨草、花椒、威灵仙、细辛、乳香、羌活、川乌、草乌、木瓜、豨莶草、松节、千年健各20 g。上药加入65%酒精(95%酒精700 mL+灭菌用水500 mL)5000 mL浸泡1周后,将药酒喷于患部,并向心性按摩10 min,6~8 h后清洗干净。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上肢小关节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8]中上肢功能部分评估,包括10大项、33小项,各项最高为2分,共66分,其中上肢小关节功能评分为20分,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MBI)[9]评估,包括膀胱、大便、进食、穿衣、如厕、个人卫生、洗澡、转移、行走、上楼梯10个方面,每方面得分最低0分,最高10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③安全性。记录2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皮肤瘙痒、过敏。
1.5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减少率拟定临床疗效标准。基本治愈:CSS评分减少率 91%~100%;显效:CSS评分减少率≥46%,<91%;好转:CSS评分减少率≥18%,<46%;无变化:CSS评分减少率不足18%或评分增加。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10]。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7.5%(35/40),对照组75.0%(30/4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FMA上肢小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FMA上肢小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M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FMA上肢小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分,
2.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2例皮肤瘙痒,较轻微,自行消失。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最主要的后遗症,其中上肢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而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尤其困难。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上肢小关节运动精细,其中支配手肌的运动神经元和皮质脊髓束之间有较多的单突触联系,卒中后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和传导通路受损,直接导致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卒中后偏瘫患者多数存在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有效的康复训练利用合适的运动模式诱发患肢产生主动活动,抑制异常姿势和活动,并能刺激大脑中枢,提高神经元兴奋性,重建皮质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肢体功能障碍[11]。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属于“经筋病”“痹”“偏枯”等范畴[12-13],其病位在筋,表现为筋肉挛急、关节活动不利,与气血阴阳亏虚、经络不畅有关。《济生方·诸痹门》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指出久病体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机体,结于经筋而成痹。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浊、瘀血阻滞脑窍、经络所致。卒中后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肢体失于濡养,加之内虚邪中,风寒湿邪侵袭,瘀阻经络,从而导致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治宜调理气血,祛风除湿,疏经通络。中药涂搽疗法是将中药直接涂于患处,加上按摩可刺激体表且摩擦生热可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清除淤积的代谢产物,促进药物吸收,达到缓解疼痛和肿胀、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该疗法集药物、经络、腧穴、物理作用于一体[14-15],无胃肠道反应,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花椒温中除湿,逐骨节寒湿痹痛;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对筋骨拘挛、肢体麻木等效果颇佳;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乳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川乌、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羌活祛风胜湿止痛;木瓜舒筋活络;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透骨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松节祛风燥湿,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千年健祛风湿,壮筋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FMA上肢小关节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涂搽疗法,可有效提高卒中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为样本量少,后续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