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祥符调发展现状及音乐本体分析

2022-05-12张岚婷

戏剧之家 2022年14期
关键词:豫剧唱腔戏曲

张岚婷

(广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祥符调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一年后,祥符调逐步发展并衍生出了豫东调、沙河调和豫西调等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声腔;第二次是在二十世纪初,女演员登上豫剧的舞台,祥符调在唱腔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第三次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祥符人和豫西人同台演出,两种声腔结合,豫剧演员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祥符调逐渐边缘化。祥符调唱腔渐渐淡出豫剧主流,引起了许多戏曲人的关注。笔者希望豫剧祥符调可以与新的戏曲形式相结合,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

一、祥符调的发展

祥符调是中原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结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表演风格和审美价值。祥符调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并且区别于其他唱腔流派,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祥符调被称为豫剧之母,明清时期开始兴起。祥符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流派唱腔。这些流派唱腔与祥符调有着内在的联系。清乾隆年间,“土梆戏”在开封一带开始盛行。这一时期,河南豫剧的表现形式为“土梆戏”。

清代中叶,开封地区祥符调发展迅速,各唱班逐渐兴起。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是豫剧祥符调的重要成长时期,祥符调在开封及周边地区开始盛行。

20 世纪20 年代中期,女演员开始登上豫剧的表演舞台,到了30 年代,樊粹庭先生使传统豫剧转变为现代豫剧。在现代豫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豫剧艺术开始在专业的舞台上展示,逐渐适应当下社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祥符调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了开封一带盛行的“锁南枝”“寄生草”等民歌小调以及罗戏、弋阳腔等其他剧种的营养。

改革开放后,祥符调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祥符调主要流传于农村地区,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祥符调在当时的地位相对比较低下,不为人们所看好,演唱的内容相对老套,唱词也相对粗俗,大多数人对此难以接受。

(一)祥符调的传播方式及内容

祥符调早期的传播方式为口口相传。在剧目方面,祥符调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百姓生活,题材也多为百姓身边发生的事;在唱词方面,内容相对比较粗俗。这从侧面反映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形式相对简单,表演内容比较真实,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观。但口口相传会产生弊端,一些戏迷会对流传的剧目添加个人的主观想法,这就使其传播缺少了客观性。

早期戏曲演员在演出时并无固定的场所,祥符调在当时仅活跃在农村公社等地。这是因为当时的祥符调并不被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所接受,但在农村祭祀、庆典时,祥符调会在公共空间演出;在婚丧嫁娶等场合,祥符调也通常会在百姓私宅内演出。祥符调内容通俗易懂,娱乐性比较强,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不仅方便,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祥符调的创新。

二、祥符调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豫剧祥符调的发展状况。此次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别为小于20 岁、20—40 岁、40—60 岁以及60 岁以上。

(一)问卷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共10 个问题,分别为:

1.年龄

2.工作

3.请问您是否了解河南豫剧祥符调?

4.请问您对祥符调的印象是什么?

5.您听过的祥符调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剧目?

6.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祥符调的?

7.针对目前戏曲没落的现状,您有何建议?

8.对于“戏曲进课堂”“戏曲下乡”等活动,您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9.面对多媒体的快速发展,河南豫剧祥符调也逐渐被替代,请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10.对于祥符调的发展现状,您有何寄语?

(二)祥符调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出一些祥符调现状的调查数据,如图1 所示:

此次受调查者的年龄分别为小于20 岁、20-40 岁、40-60 岁以及60 岁以上。笔者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率为95%。如图所示,年龄小于20岁的人群知道祥符调的占比率为7%,不知道祥符调的占比率为35%。年龄在20-40 岁的人群知道祥符调的占比率为12%,不知道的占比率为31%。年龄在40-60 岁的人群占比率相对比较平均,知道与不知道的占比率分别为25%和23%。年龄在60 岁以上的人群不知道祥符调的占比率为11%,而知道祥符调的占比率高达56%。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现在热爱戏曲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多长辈热爱豫剧是因为他们从小受戏剧的熏陶,热爱《朝阳沟》《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剧目。在闲暇之余,热爱豫剧的戏迷们会在公园等公共场所一起演唱豫剧。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提到祥符调,一部分学生满脸疑惑,他们不知其为何物。有些学生则认为戏曲一点都不时尚,但随着“戏曲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一部分学生开始喜爱戏曲,想了解戏曲。一些年轻人由于工作繁忙,家庭负担重,没有时间了解戏曲、关心戏曲。已经退休了的长辈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社区组织的传统音乐活动以及公园里戏迷们自发组织的节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祥符调的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我们依旧要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三、祥符调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新媒体上,祥符调的地位不断下降,其传统的板式和唱腔也渐渐失去了独立存在的空间。

(一)外八角等行当在发展中的缺失

在祥符调的发展中,生角、净角和丑角的地位逐渐降低。而净角、丑角的生存空间在渐渐丧失。豫剧祥符调中女旦的表演较为出色。女旦的表演扩大了祥符调的影响力,逐渐打破了男旦的演出惯例。以外八角为主的传统祥符调渐渐演变为以旦角为主角的祥符调。

(二)专业演员在发展中的断层

前期祥符调演员的专业素养很高,祥符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在目前的戏曲演员群体中,大部分人对豫剧有很大的热情,但就其自身的专业水平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祥符调演员老龄化问题突出,演员的老龄化会导致戏曲行当不全,无法达到演出效果,致使观众不满意,这让戏曲丧失了原本该有的活力。

图1:河南豫剧祥符调现状调查分析图

(三)传统板式和唱腔在发展中的丢失

祥符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唱腔和板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祥符调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其主导地位逐渐丧失,传统的板式和唱腔渐渐失去了独立存在的空间。

四、祥符调音乐本体分析

清末民初,河南洛阳及其周边地区豫剧的音乐形式多用下五音,然而以开封为代表的豫北地区豫剧的音乐形式则多用上五音,这样就形成了地方与地方之间音乐形式的对比。豫剧在音乐上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为了区别,戏曲艺人按地区进行唱腔分类:祥符调唱腔在开封地区、豫西调唱腔在洛阳地区、豫东调唱腔在商丘地区,豫东南沙河一带唱腔为沙河调,这样的分类更加突出了地方特色。

(一)祥符调音乐本体分析

在祥符调唱腔中,男腔相对高亢、醇厚,女腔则庄重、俏丽。由于祥符调的唱词大多来源于生活,所以易于被人们理解。祥符调在唱词方面一般分为7 字句或者10 字句。在戏曲表现中,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的特点,旦角和小生多用假嗓,丑角和老生用真嗓和假嗓,净角多用疙瘩腔,演唱风格清新典雅。

在声腔上,祥符调的主音为“G”,旋律上行。祥符调在音程上跳度大,音域宽广。它的声韵特征包括喷口、偷、闪、巧、滑、装饰音、波颤音、衬字及半音等。一般使用二本腔(假声),男女同声、同调,以“中州音韵”为标准。祥符调演唱过程中真假嗓相结合,音域较宽广、流畅。净角的声腔洪亮,生角声腔清越,旦角声腔温柔细腻,丑角声腔幽默诙谐。豫剧祥符调的旋律走向为上行,演唱时音域比较宽广,调式为徵调式,行腔规律为起腔G、落腔G,并且上行为G-D、A-E、C-G,下行为D-G、E-A、G-C 或F 等五度音程。

豫剧中祥符调是主流唱腔,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古朴、醇厚的风格。另外,祥符调在唱腔唱词方面相对口语化,吐字清晰,易为大众听清。祥符调地方色彩相对比较浓厚,节奏强烈,人物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在音乐方面,祥符调可塑性相对比较强,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比较灵活。由于祥符调唱起来比较贴近生活,更加便于流传。

(二)祥符调在音乐创作中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事物要与时俱进,豫剧在当代音乐创作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使之受到了戏曲爱好者的青睐。

豫剧祥符调在剧本、唱腔以及舞台展现方面都有所创新。其在剧本方面的创新主要是对人们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创编,升华内容。早期豫剧舞台场景的布置相对比较简单,表演舞台上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等。而在现代豫剧创作中,豫剧祥符调的舞台布置更加完善。首先,演员表演戏曲的时候,情感投入,会根据唱段本身的意思进行演绎。其次,现在的豫剧表演者都通过真听、真做、真感受,从而更准确地表现戏曲。在当代的音乐创作中,祥符调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其在唱腔方面得以创新。

五、结语

祥符调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人以及戏曲爱好者和曲艺人的坚守。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开展有关地方戏曲的活动。在传承中,我们应该从根本意义上了解祥符调,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豫剧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使祥符调有更好的发展前途。祥符调的发展是值得人们期待的。在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中,祥符调作为地方正宗的戏曲唱腔,呈现出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我们要努力增强文化自信,不断促进戏曲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樊尚林.豫剧祥符调流派唱腔、板式暨器乐曲牌集萃[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②王晓玲.论豫剧祥符调的历史变迁与创新之路[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5):135-138.

猜你喜欢

豫剧唱腔戏曲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