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思考

2022-05-12王铠宏

大众文艺 2022年9期

王铠宏

(广州大学,广东广州 5114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反映了地域性民众的心理状态,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不断重视,规模大小不一的非遗展示空间数量不断增多,非遗展示手段也从传统单一的实物展示走向多样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将围绕非遗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现状与趋势展开阐述。

一、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运用中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与时俱进,要将其与新媒介技术相结合,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接触和理解非遗文化。在国家建设数字化经济的背景下,非遗的数字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是数字化对非遗展示带来新的机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是人类不断向前迈进的数字化新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数字化的新媒介技术来展示非遗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创新,是对非遗传承、弘扬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创新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产品、原料、工具、服装等等的话,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是物质文化背后的技艺与记忆,往往需要保护和传播基于过程当中的表演、制作技艺,也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化技术能较好地服务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与交流。一方面,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在许多展览馆中数字化以其特有的优势,被当作一种辅助的展示方式,逐渐上升到了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重要方式而广泛运用。数字化展览可以说是展示环境、营造氛围的最好方式。在非遗产实物陈列空间,利用讲解声、背景声效、背景音乐、影像等媒体文件类型的阐释语言,一起构建具有叙事性、虚拟性的剧情,能引领观众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情感的高涨。另一方面,现代数字技术的强大辅助实施功能,使数字资源在记录、呈现、创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表现、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无形”转化为“有形”转化为“有形”“可听”的非遗数字化资源。数字资源的数字化显示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一种重要资源。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与展示,为人类在今后的发展中,保留其宝贵的文化记忆、历史、人文价值,提供了无以计数的技术保证。数字博物馆为文化的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利用数字技术的优点,重视传承和生存,把传统与数字时代的特色和优点结合起来,改善问题,注重互动,在搜索功能和用户界面的设计上不断完善。再者,利用数字化传播的目标是透过数字影像、交互、体验的形式,让更多民众切身体会和感受非遗内在的强大魅力,吸引更多的继承者和学习者,在融汇历史与创新的过程当中,塑造一种文化传播的新生态,乃至日常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回归体验,充分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形成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总而言之,非遗数字化资源数量的增多,为展示空间的数字化提供了内容基础,也让非遗展示手段也从传统单一的实物展示走向多样化。从展示效果而言,融入数字化技术的非遗展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基于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空间的环境设计中,一定要重视非遗元素的发掘和表达,提升非遗展示空间设计的文化属性,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文化展示空间设计中,不仅丰富了非遗展示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多样性,也更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

其次,数字化对非遗展览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第一,数字化展示评估的标准化问题。虽然我国家政府较早地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目和措施,并且下发了相关的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是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缺少标准化的数据库。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内容、形式异常多,而且在非遗数据库建设的架构、内容、媒介等到现在,国家都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化指标,造成了我国范围内非遗数字化采集、整理以及数据库建设的各个标准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大大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全面采集和呈现,也直接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过程发展。第二,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方式需求和手段各异,也造成了当前非遗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困难。根据不同类型非遗数字化展示类别,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

(1)节日仪式类的数字化非遗展示。与表演相比,传统节目中的祭祀活动,时空“场域”的设计与氛围营造需要更加突出,而在展览设计中,如何营造出最好的数字化情景模拟效果,是展览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比如:民俗社火、节庆庙会等多种多媒体手段的数字化呈现,而其中怎样营造和气氛的恰当和契合是整个展示流程的关键所在。在这类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应用开发中,常以时间轴为基础的过程和以地理为基础的路径,是节庆活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南丰县石邮村的“跳傩舞(见图1、2)”习俗。若再进行二次开发,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场导览,使游客能即时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并能感受到“文化导游”的“贴心服务”。

图1 傩舞数字化展示

图2

(2)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非遗展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要求展示“手艺之美”,特别是呈现出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繁复与精巧。由此,仅仅追求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实物展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突破瓶颈呢?目前常见解决问题的路径有三种:第一种是让手艺传承人配合参观,在展厅里进行表演,但是这样的展示行为成本高、效果未必理想,很有可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传承。第二种是将传习所、传承者的工作室照搬在展览场地,如此劳心劳力只为博观众一时眼福,并不是每一次观众都能看到“高潮”的手工艺表演,往往只是看一般的工作场面,与展览的宣传目的背道而驰;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把凝练、精彩的演示过程以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在画面以外升华为互动的体验。但如此数字化影像的体验感并不强,体验是一种很好的加深了解的方法,因此,在工艺和技术的展示中,互动的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和实物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当前,很多博物馆在非遗展示区已经开设了手工创作空间,但是在视觉化的指导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表演艺术的数字化非遗展示。以视听为载体的传统表演艺术,不仅仅是视听上的考虑数字化展示。因为,很多情况下,展示空间的设计并不能完全适应形式各异的演出形式,以及同时所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气氛。比方说,某些以街头形式与传统节庆相结合的群体演出,其数字化展示不能以固定的舞台、舞台设计的空间加以承裁,这就要求更立体化、多维度、跨时空的展示方式。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些传统的地方性演出,游客有时是没法直接解读和体会的,需要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资讯。而这些电子资讯设备不仅可以解决展览场地的限制,和实物缺乏的困境,也可以借助数字互动装置等方式进行增加互动色彩。比如,苏州评弹以“老听客”为主,听众以吴方言地区为主,涵盖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中部等周边地区,对游客而言,以数字化展示的方言体验为切入点,将有助于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个不熟悉的演出形式形成直观的形象。

二、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的创新趋势

(一)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的形式创新路径

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展示当中的形式方式各异,从形成多种不同的形式创新路径。

1.传统文化类非遗的数字动画创新应用。文化类非遗文化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流传下来的,它是以文字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类型的非物质文化,可以在色彩、造型、动画等方面加入传统的抽象文字,并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以动画的形式呈现非遗文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游客的主观能动性,为使用者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

2.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交互式创新应用。技艺类非物质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用户的体验,互动的用户体验是大家乐于接受的,而在技术展示中,能达到互动非遗展示的核心和创新之处。如青花瓷、钧瓷等中国优秀的传统器物文化,在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时,应注意互动设计,使用者可以体验到从拉坯到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奇妙变化。以钧瓷为例,让使用者参与基于制作过程性的体验环节可以体会到“一种颜色,多种变化”的奇妙变化。另外,作为世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技术,其产生与发展,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在造纸类展示设计当中,增加互动体验的设计,人们可以亲身体会到一张纸的制作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把纸做得活灵活现,达到与人互动的体验。

3.传统表演类非遗的虚拟仿真创新应用。皮影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但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1:1模拟的皮影,并将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使其“活”起来,重现古代的皮影艺术,并将其传承与演绎,让当代人民可以亲身感受到这一古老的艺术。这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弘扬非物质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4.移动终端的智慧展览新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手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欣赏和品鉴。所以,在目前CNC技术的基础上,要把非遗资料持续转化为可触摸、可视的数据,方便群众与非遗交流,打通使用者与资讯的畅通通道,推动非遗文化资讯的智能推送与传递。同时,手机的发展也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手机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的阅读。

(二)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的技术媒介创新

当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1.VR技术的应用。非遗文化其艺术形式和思维特征决定了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前景。而在虚拟的非遗空间里,观众们就能进入到非遗领域,就像是科技馆和电影博物馆一样,在吸引年轻人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见图3)。

图3 非遗与VR

2.AR技术的应用。AR有别于VR,如果说VR虚拟现实是建立完整的、身临其境的三维环境,那么,AR则是利用多种硬件技术,创造出一个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带有注解的、增强的复合场景。AR技术以现实为基础、超越时间和空间界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如图4、5)。

图4 非遗与AR(情境)

图5 非遗与AR(互动)

3.NUI技术的应用。NUI技术在数字化展示文化遗产方面将拥有强大的潜力。比如,让博物馆里的普通实物“活起来”,让观众可以和虚拟舞蹈演员一起跳舞;或者让这个场景中的真实场景重现,使文物保护工程的历史背景更加生动;也可以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帮助游客了解身体的运动,同时也可以通过高速摄像机来记录观众的行为。

4.3D全息投影的应用。3D全息投影技术也称幻影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无须佩戴3D全息眼镜,便可多角度的浏览三维的立体影像。将3D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非物质文化展示设计,并不是利用数码技术实现的,而是投影设备将不同角度的影像内容投影拼接至全息膜上,让观众看不到不属于自身角度的其他图像,因而实现了真正的3D全息立体影像,产生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的展示场景。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的技术媒介创新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本文略举一二,以展示技术媒介创新所带来的新发展机遇。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当中,传数字化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角色,一方面,数字化不仅更多地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元素和时代元素;另一方面,数字化将更加丰富非遗文化的展示方式、内容以及体验等,使我们能从有效的路径来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并能充分体会到非物质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审美。毫无疑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上下大功夫,以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沉浸式的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开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