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建设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以山西省岢岚县为例
2022-05-12郭子涵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太原030032
⊙郭子涵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太原 030032]
岢岚县是山西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矛盾交织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7 年6 月21 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宋家沟新村考察,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百姓扶贫搬迁后如何生产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心。此后,社会各界人士紧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前往岢岚县调研,岢岚县成为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多种语义阐释的审美空间。作为“一斑”浓缩的贫困地区范本,岢岚县体现的是晋西北甚至是山西,乃至全国的扶贫“全貌”。在新征程时期,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岢岚县为例,深入分析其文化资源特质及文化建设举措,于山西省乡村经济发展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岢岚县文化资源特质及重要性
岢岚当地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生态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还拥有一些标志性红色文化资源,是晋西北地区文化资源相对优越的代表性区域。古长城、古塔古楼、古山古水、历史建筑、传统饮食和民间风俗、技艺,等等,岢岚具备如此丰富厚重、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特质,为支援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岢岚与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红色渊源,其具有一定红色文化资源。1948 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前往西柏坡途中曾在岢岚县住宿,留下“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语,岢岚现建有毛主席路居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前往岢岚县赵家洼村考察,对当地村民易地搬迁工作表示关怀和慰问。由于整村搬至广惠园移民新村,现距其不远的宋家沟村承担了它的历史角色,被改造为红色教育基地。3A 景区宋家沟村被列为全县特色风貌整治试点,其乡村院落和街巷肌理经过园林环境的专业规划与设计,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呈现了江南古色古香气质与本地域乡土气息相结合的独特韵味。
岢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西北要塞,是拱卫太原的重要屏障。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此处,现存有阳蒿塔遗址、乔家湾遗址,出土陶器类可证其为人类文明孕育之乡。殷商时期政权便在此设立管辖,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吸引名人驻足,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在岢岚巡查期间撰写《修岢岚城梳》。宋朝时曾修长城,而岢岚县宋长城曾被考证,是国内仅存唯一遗址,可见,其是极具学术价值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宋长城部分段年久失修,墙体倾颓,现在岢岚县正在集中精力修缮宋长城,以此打造“宋长城农康文旅项目”。至于现代,岢岚仍发挥战略重要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存精彩一笔。1938 年3 月10 日,八路军120 师两个团在村干河北岸,伏击由岢岚县城朝五寨方向撤退的日军,歼敌众多,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其中缴获的“九零”火炮一门,是八路军120 师抗日战争中缴获的第一门大炮,贺龙元帅亲自命名为“功臣炮”,现陈列于中国军事博物馆。而这次光辉战斗的旧址“三井战斗遗址”位于岢岚县三井村内。
岢岚山川河流交错,自然风光独美。荷叶坪高山草甸、岢岚森林公园、芦芽山等风景区都在岢岚县地界内,其中芦芽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风景区在晋西北算是知名度较高的避暑胜地,每到夏季,游客蜂拥而至。此外,岢岚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地标性建筑。岢岚钟鼓楼、雁塔、兜率寺幢塔、岢岚州故城、北寺塔和廻山寺韦驮殿等,皆建于明代。另有大兴寺、三官庙、观音阁等,现存为清代风格。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的钟鼓楼。其为三层纯木式结构,石座飞檐,悬匾“响凌霄汉”。大钟一口,系金大定十一年(1171)生铁铸,重5000 公斤,撞击声闻十数里。位于中心的钟鼓楼,俯瞰览全县风貌,似在见证岢岚县百年沉浮,被视为岢岚县人民心中的图腾画像。
岢岚具备一批丰厚的文学食粮,是介绍岢岚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省作协、文联等曾多次组织作家前往岢岚贫困村采风,在报告文学作家近两年出产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涉及岢岚当地的贫困村治理情况,对当地风土人情、驻村干部、扶贫历程等进行详尽描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岢岚县的知名度。为推介当地文化,岢岚县宋家沟路旁专栏设立了展示岢岚新貌的文章《与城相爱,我爱我的城》系列,可见当地较为重视文学对当地文化的助推作用。岢岚饮食文化丰厚,农副产品颇有地域特色。岢岚拥有柏籽羊肉、岢岚红芸豆、晋西北莜面、青背山羊、岢岚营盘蘑菇等风味特产,这些乡土特色就是岢岚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
二、岢岚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岢岚县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上,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足、宣传度不力,省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大部分人只知道“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却不知道基地在岢岚;只知道晋西北“五寨烩菜”“保德红枣”“五台山”“忻州古城”,等等,却对岢岚的特色与文化一无所知。可见岢岚文化建设中宣传力度不到位,相较周边市、县,未及时打造特色文化知名度。芦芽山风景区的开发较滞后,与同在忻州市地辖内的五台山旅游区相比,后者因有着佛教文化、华北地质大观、清凉避暑胜地等独特性,从而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旅游名号,而芦芽山风景区起步晚、层次低,尚处萌芽期。宋家沟村虽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但吸引力却严重不足,只吸引到周边市县党员群众就近参观,在全省乃至全国还未打响名号。
(二)陷入“同类型化”发展,物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性有待发掘。山西省内这几年兴起修建古城的热潮,大同古城、太原古城、忻州古城等相继启动工程,多已竣工,皆旨在打造休闲慢城市生活。岢岚古县城位列其中,但优势不甚明显。岢岚古城是当地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带动了城南巷子的商业发展,但相较于太原古县城等核心地带,岢岚并不具备地理环境、作用功能等方面的优势,且易陷入同类型化发展的桎梏,难以吸引到本地人或就近村县以外的其他客源。此外,岢岚县本地域内的一些物产资源具有独特性,比如岢岚红芸豆,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县里扶持了3 个红芸豆出口龙头企业,37 个红芸豆专业合作社和102 个红芸豆专业村,因其产量达、质量高、出口多曾被授予“中华红芸豆之乡”的美誉。但与其响亮名头相悖的,却是国内市场的知之甚少,未在国内市场形成足够的品牌效应,可见宣传和推广未及时,未能使其进一步形成产业链。
(三)文化形式单一,符合村民文化需求的产品相对匮乏。目前,除了在传统节假日会有秧歌、庙会之类的文化活动,其余时间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形式。而很多乡镇村庄虽然设立了农产品特产馆、农家书屋之类的文化场馆,但利用率普遍较低。正如笔者调研期所去的宋家沟、赵家洼等地,书刊、报纸较少,对于农民文化提升所应起的职能作用未起到培根铸魂效果,流于形式。而且,由于岢岚县所属农村较为偏僻,许多壮丁入城谋生,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乡村教育水平与城镇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将导致文化内生动力不足。
三、岢岚县文化建设路径
2021 年是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年,而文化建设在其中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诚如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一文所指出:“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于岢岚县而言,大部分文化资源分布于村镇,培育农村乡村文化,提升乡民精神风貌,才能不断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价值,持久深层地助推岢岚县实现乡村振兴。
(一)打造区域特色文化标签,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一个地区要想永葆生命力就需要拥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标签,需要不断地激活、提炼和整合优秀文化资源特质。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理念,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充分整合和挖掘岢岚地域优势资源,打响“绿色生态”之旅名号,设置“宋长城—钟鼓楼、古县城—毛泽东路居馆—宋家沟—芦芽山”等为文旅专线,将重要景点、示范村镇串点连线,满足游客游览风景名胜、学习红色历史、品尝特色饮食、采摘新鲜果蔬等等多样化需求,形成集生态游、红色游、农家游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产业。
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比如景区安保、旅游公路、村镇整治等,也要加强同周边市县的协作和联系,比如与宁武、五寨、忻州等地缘相近和文化资源有共通的地市联合,岢岚、宁武、五寨同属管涔山旅游风景区,以奇山异水、俊木林海、珍禽异兽为主要资源,因而可互相介绍客源,打造片区旅游,发挥联动效应。此外,要充分利用好抖音、快手、微博等传播平台,引入“互联网+”与农民网红合作,打造本地域特色乡土文化标签,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形成农副产品的产业链,积极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为本地域的经济、文化效益提升拓宽渠道。
(二)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发掘培养本土创新人才。结合文明创卫、创模等活动,借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节日、庙会等时机,在古城、钟鼓楼、宋家沟等地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精品文化活动。比如传承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如戏曲、杂技、花灯、舞龙舞狮等,形成以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王家岔打造乡村记忆工程,修建古色古香建筑,小桥流水、黄墙飞檐,搭配大风车、吊桥、灯笼等元素,但商业街还在筹建过程中。在这里,可以发展民俗体验游,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怀想过去,立足于营造乡村传统文化氛围,留住乡土情怀。
要发掘和培育乡村本地的创新人才,发挥他们文化带头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加快乡村文化振兴”。凝聚乡村人才集体智慧,培养乡土文化内生创新驱动力,成为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动能。有些人才是当地传统技艺的继承者,是当地文艺爱好者和热心人,是基层优秀的文化管理者,这都需要县乡及村领导慧眼识珠,及时提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他们发挥文化性人才的一技之长,提升整个基层文化干部业务水准,制定符合当地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效能。
(三)大力发展乡土文化载体,创作喜闻乐见文艺作品。政府、社会和农民形成合力,多元共建乡村文化阵地。兴办农村文化活动室、乡村记忆馆、图书馆、农业学校、文艺演出队伍等乡土文化新载体。“结合村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习惯,充分整合现有公共空间,为村民提供多样化公共文化场所”,将“文化乐园”打造成造福百姓的“精神家园”。如今村镇老龄化趋势增加,留守儿童和老人居多,满足这部分人群的文化需求是当务之急,需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孝道文化传统。此外,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以农民为需求主体,创新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娱乐方式,组织开展一系列民歌民乐、丰收农产品展览会、乡村晚会、广场舞蹈、文化志愿者惠民服务等活动。
县镇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艺创作的投入力度,建立文创特色基地。吸引各地研学团体来此探访,与文联、作协等单位深度合作,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赴岢岚乡村采风体验,创作一批积极健康、弘扬主旋律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提升岢岚的地域知名度。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堪比一场延时的现场直播,选取重点人物和历史篇章进行记载,加之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从而深度聚焦扶贫之路,全面立体讲述山西故事,以一切影视、音乐、文学、网络等新旧媒介平台,对“讲好山西扶贫道路故事”“讲好山西精神故事”进行多层次、艺术化的独特表达,为受众献上一场场真实立体、生动形象的岢岚乡村振兴视听盛宴。此外,以现已创作的脱贫攻坚类报告文学为蓝本,引进一些影视剧组或组织当地民众采编,改编为一些当地村民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电影、舞台剧等本体系列文艺作品。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来源于真实生活,传播正能量,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从思想上改变村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乡风文化建设。
总之,在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途阶段,岢岚县政府及人民应认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视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立足岢岚实际,强化措施,巩固成果,创新有为,一定能将岢岚乡村文化建设驶向更为美好的明天。
①常诗诗:《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性需聚焦农民和村落》,《理论导报》2021年第2期,第45页。
② 鲁小亚、刘伟:《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第6版。
③刘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经济日报》2020年7月1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