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海昏侯墓管窥汉舞予中国古典舞现代发展的启示

2022-05-12姜雨姿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舞蹈系南昌330000

名作欣赏 2022年14期

⊙姜雨姿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舞蹈系,南昌 330000]

海昏侯刘贺曾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其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观西村附近山上。“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这对我国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海昏侯墓也是江西省至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自2015 年考古发掘以来,海昏侯墓共出土一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玉印、竹简、孔子屏风等重要的历史文物,对研究西汉艺术有着不容小觑的参考价值,也为当下更好地发展民族特色的古典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启发和借鉴。

一、汉朝舞蹈艺术繁盛的背景

众所周知,“秦皇汉武”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开历史的画卷,霸秦强汉跃然纸上,秦始皇兵马俑将大秦气派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通过陵墓去品读汉武帝时期的风云变幻,在海昏侯墓之前并不多。海昏侯墓已出土文物中有许多值得说道和关注的闪光点。但是其中最庞大、华丽且精致的组合乐器和伎乐俑群极为引人注目。“据相关人员介绍,在海昏侯墓北藏阁乐器库内,已发现的36 件伎乐俑与编磐、编钟以及琴、瑟、排箫等乐器摆放在一起”。俑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是专指用来代替人殉葬的木偶或者陶人,而伎乐俑,则是模仿了歌姬舞姬的形象作为陪葬品的木俑。这36 件木俑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身上的彩漆纹饰早已斑驳残缺,但是乐俑的姿态却依然清晰可辨:有的肃穆踞坐,有的长袖翩翩,有的跪立演奏,有的喜笑颜开,有的悲伤垂目……无一不展示了当年在侯爵前演奏时的曼妙舞姿,再现了大汉王朝当年大众喜乐观舞、艺术繁荣的盛世景象。

(一)汉朝是一个对内融合,对外开放的王朝。由于汉朝幅员宽广,疆域辽阔,且文化包容开放,中外交流频繁,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各地区、各民族甚至各国的艺术精华,特别是在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来往增加,一时之间“胡风”盛行。汉代的宫廷正乐,正是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舞蹈的内容和技巧,艺术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助推我国古典乐舞进入黄金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过帝、王、侯、民的刘贺,自幼受到皇家贵族的礼乐教育,对宫廷舞蹈耳濡目染,长大后又长期向宫中的礼乐长—乃始—系统学习乐舞并痴迷于此”。当皇帝仅27 天,却整天“鼓吹歌舞,悉奏众乐”,不光是刘贺,历代汉朝君王都对舞蹈艺术发展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帝王的推崇,舞蹈也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手段,例如赵飞燕、戚夫人等都是以擅长歌舞而出名。汉代的歌舞伎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集中在豪门之家,能够受到贵族或者统治者的青睐,这也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

(二)“汉承秦制”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更体现在艺术上的紧密接续。由于当时特有的小农经济体制,虽说两者之间隔了数百年,但文化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动。在舞蹈上出现了“雅乐舞”和“俗乐舞”两种派别。不过当时的舞蹈艺术多在贵族阶级所盛行,所以主要以宫廷雅乐为主。那些精致的组合乐器和歌舞伎正是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艺术情调。在当时还效仿秦朝设置乐官,成立了专门的宫廷乐府来统一组织管理诗、歌、舞、乐,四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因此汉代的舞蹈呈现了秦朝乃至我国舞蹈初期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注重服饰的表达效果,穿着薄如蝉翼的长袖舞衣,借助服饰来表达舞蹈的飘逸灵动之美。同时,汉代舞蹈收到楚舞的影响比较大,楚人以纤瘦为美,舞蹈中多突出纤细的腰身达到舞美效果。到了汉代传承了这一特点,“表飞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这类舞蹈有《长袖舞》《对舞》等等。

(三)汉朝儒家文化助推了歌舞的发展。周朝以来,礼乐制度一直深入人心,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舞蹈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开始更加受到重视。舞蹈在儒家思想中被看作是礼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儒家独有的约束观念,“礼”扩散到舞蹈中便成为对雅乐舞动作和标准的严苛规定。在一些重大的祭祀场合,舞者的手势、步调都必须做到分毫不差。在汉代群舞形式下,注重队形的规整,对动作规范要求并强调整体感,较少采用灵活、富有层次的呈现方式,主打在统一和谐的律动中感受来自古舞形式的力量和美,同时舞蹈又被儒家赋予了“乐”的含义。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把舞蹈当作抒发自己感情和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跳舞来使自己或者他人感到愉悦。这种观点与汉代俗乐舞的观点不谋而合,儒家积极倡导入世的观念,对俗乐舞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时一个名为“以舞相属”的新型社交舞种应运而生,让肢体代替语言,充分调动起人的感官知觉,起到沟通双方情感的作用,展现了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

(四)恰时,研究舞蹈的学者以及理论观点鱼跃而出,使舞蹈艺术从感性走向理性,得以蓬勃进步。

“最突出的是傅毅的《舞赋》,通过描写盘鼓舞的精彩场面,巧妙地阐发了汉代舞蹈美学观念,提出‘与志迁化’和‘明诗表指’的美学命题。从哲学的角度理解,‘诗’和‘志’是属于‘义’的范畴,‘舞’和‘容’是属于‘象’的范畴。‘容’与‘象’是有限的,‘诗’与‘义’是无限的,以有限的舞容表现无限的诗意,构成整个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因此,其中傅毅提出的“容以表志”“舞以明诗”,是对舞蹈艺术意境的一个重要开拓。

二、现代古典舞衰落的原因

千年华彩积淀,人们从海昏侯墓中所了解到的汉代舞蹈艺术不过是冰山一角,当年的繁荣盛世到现在似残烛殆尽,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如洪水猛兽汹涌而来,辉煌已然成为过去,创新刻不容缓。面对传承先人遗留下的文化瑰宝之大任与眼下文化荒漠态势碰撞摩擦,华夏儿女又该如何重拾汉代辉煌,将中国古文明之璀璨推崇至世界呢?

首先,烦琐冗杂的内容形式不符合如今的快节奏生活模式。在歌舞发展到黄金时期的古汉代,歌舞被分为“雅乐舞”和“俗乐舞”,对那时的人们来说,满足了不同阶级、不同场合的需要,是一种当时合时宜的方式。但是发展到现在,国人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味坚守原有的规则只会加剧古典舞蹈艺术的没落。其次是在市场经济的催使下,演绎者的心态和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汉代时期的歌姬舞姬,主要是将技艺作为主要依托来谋求恩宠和利益,于他们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是最佳方式,他们大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难度系数不小。但当下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各式各样的西方歌舞得到青睐,古典舞的市场份额已经越来越小,大多数人能够记住的舞蹈家不过寥寥数几,而他们对认识的演员明星等却能够侃侃而谈。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舞蹈人士为了守护自身利益,只能另寻出路,这也使得舞蹈艺术的训练时间、训练人群、训练标准、启动资金被迫下滑锐减。最后是古典舞的形式过于传统,缺乏时代感。虽然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及人士对传统舞蹈的发展渐渐重视起来,但仍沿袭将古人的智慧重新搬上舞台,没有新的思路,缺少创作灵感,因此古典舞与社会时代没有建立互动共生的密切联系,极易与社会大众产生隔阂,这也为市场化运作增加了难度。

三、拯救古典舞的措施和方案

眼下国内古典舞乃至传统文化的生存态势依然严峻,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越来越看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正在逐渐加入保护和传承的队伍,民族文化重焕生机指日可待。阔步于新时代大道上,艺术人更应该努力开拓出属于本民族的舞蹈文化道路。

(一)“解铃还须系铃人”。舞蹈演绎者应该更加坚守自己心中的梦想,积极投身于训练之中,不断提高演出水准,保障作品的艺术质量。舞蹈理论研究者针对市场问题,也可以做出一些相应的指导和改变,舞蹈本身的吸资力量并不强大,比起电影电视等流行艺术,古典舞因为形势和受众等原因,自身的市场吸引力实在有限。为了突破这一限制,我们可以与当下的流行趋势相结合。参考泰国的电影市场份额,可以发现其中的歌舞剧也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再看2017年大火的《爱乐之城》,获奖无数,好评如潮,音乐舞蹈剧很可能将会是下一个市场热潮。结合我国情况,当下的古装剧古装电影热潮上涌,在未来将古装电影和古典舞相结合,打造出独具我国文化艺术特色的古装歌舞剧也是古典舞的另一种出路。近几年,取材于真实地理IP“海昏侯墓”的奇幻动作影片《守墓人之海昏侯迷踪》上映,该影片作为艺术产物融入了些许舞蹈元素,但就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突出,舞蹈的作用仅限于渲染剧情气氛烘托角色情感,手段还是以电影叙事为主。国内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则利用舞蹈叙事,聚焦于展现经典的华夏文化故事,节目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之于舞蹈艺术的传播还有点差强人意。所以说,国内的歌舞剧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至于能否在这条路上行稳致远,将其打造成口碑路径,最终考验的还是演绎者和行业从事者的专业水平和构思能力。因此演绎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技巧水平仍然需要不断地提高。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艺术实践中坚持致力于舞蹈形式上的不断创新。“在古汉代,舞蹈皆有严格的划分,对于礼制森严的古代来说,舞蹈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化人心的作用”,因此这种方法是受用的。多元文化下的现代社会,舞蹈形式上故步自封只会削弱艺术载体的核心力量,不利于文化信息的传递,对此我们可以吸纳汉代一些经典元素,例如长袖、薄衫、细腰,等等,而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做出改变。参考2021 年于国家大剧院首演的《只此青绿》,该剧正是以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青绿山水代表画作《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大型舞蹈穿越诗剧,将中国古典舞舞蹈语汇与“青绿”为主色调的视觉布景相结合,尽展中国古典美学文化之考究,同时在形式上选择加入现代“穿越”的戏码,这一部古今结合的舞剧正是古典舞迈向现代市场的一个优秀案例。反观我们的海昏侯墓,近几年也推出过几部相关歌舞剧,如《钟鸣海昏》,但与《只此青绿》相比就显得创新性不强,它仅仅是复制了古汉代的歌舞形式,其实这也正是国内绝大多数古典歌舞剧的通病。从《汉乐华章》以及《西汉夜宴》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国人对于古典舞元素的熟练运用,正因如此,画面更多是在呈现美感却缺乏故事性。讲好传统故事固然重要,但立足于当今时代,如何吸其精华去讲好我们当代故事更是要紧事。详细案例可以参考借鉴很多优秀的改良作品,戏剧方面——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音乐方面——台湾音乐人改编摇滚版《卡农》,服饰方面——旗袍汉服的改良,舞蹈方面——大众舞蹈团的原创古典剧目……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不难发现,他们保留的是古典作品的思想,改编的是古典作品的形式。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网红梗”、加入现代思想改变结局、加入流行元素改变舞美和道具,等等,也会在途径革新上发挥作用……大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的王朝之一,从它留下的文化精髓中去开创出独属于我们现当代的舞蹈风格,将会是继承发扬汉代舞蹈的一个重要道路。

(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大众要关注并积极投身于民族舞蹈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进程中。拿海昏侯墓来说,它被发现后不仅在国内引起了热议,同时也引起了国外的关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邀请我们分享海昏侯墓发掘研究成果,提出希望能与中国学者共同研究,甚至希望我们能拿部分文物去国外展陈。后来在中美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下,最终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门做了秦汉文明展。海昏侯墓出土的编钟、金器等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在美国展出,这是中华秦汉文明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体现”。

汉代的舞蹈文化和艺术文化给大众带来的并非只有形式和内容上的借鉴之处,它给予我们的更多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底气,跨过历史的长河,采撷颗颗历史遗珠,精神照耀胸怀永存,泱泱大国无法被任何一个国家所取代。重拾那些无法被岁月磨平的文明,传承那些千年不衰的优良传统,改良那些中华文化之精髓,树立起文化大国的自信,支持本国的文化发展,最终让我国的文化火炬成为照亮世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