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生死疲劳》 的英语翻译研究
2022-05-12李雪婷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710130
⊙李雪婷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 710130]
《生死疲劳》是莫言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作品,而在中国本土,销量与接受度最高的却是其《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于2008 年出版后,迅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这一成功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葛浩文的英语翻译。本文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语翻译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其英语的翻译策略。
一、《生死疲劳》相关内容
(一)作品概况
《生死疲劳》是莫言于2005 年写成的集宗教色彩、民间故事和魔幻传说于一体的一部超现实小说,全书由五部分共五十三章构成,主要讲述了地主西门闹轮回投胎后的生活经历,通过其以驴、牛、猪、狗、猴、人等为视角的自叙经历,再现了中国从1950 年至2000 年之间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整部作品通过作者的奇思妙想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独特的审美内涵。
(二)译本概况
《生死疲劳》的英译本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所写,其翻译严谨且讲究,往往置身于小说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将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以西方思维模式传达出来。《生死疲劳》英译本,既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保持了小说的完整性、趣味性和逻辑性,实现了极具中国地方传统色彩的魔幻现实小说同英语翻译的完美融合。
二、英语翻译的困境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思维体系,在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将给译者带来较大挑战,而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语言差异、意境构造和译者因素等方面。
(一)语言差异
1.语言差异。英语同汉语的根本差异在于造词、造句方式的不同。英语是形和型语言,其语法规则要求句子不同成分之间必须有确定的连词连接,例如介词、关系代词等,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不同成分之间并没有连接中介,只要求句意简洁明了、富于表达力,句子结构则较为松散随意,两者相比较而言,汉语的句式较为灵活多变,受连接词限制少。在语意表达方面,英语大多依靠逻辑关系来组织语言进行情感和内容的表达,而汉语强调“一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即通过词汇间的不同关系来产生语意的联想,但也往往因为这一联想,导致汉语中的部分句子一旦脱离了具体语境就会产生各种歧义,从而表现出一定的语意模糊性,这一现象给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2.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是价值观念差异。例如龙在中国古代是庇佑人类的神兽,在社会中是威严、地位、权力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观念中,龙却是贪婪、邪恶、残暴的代表。再如中国的“佛”“菩萨”在翻译中则成了西方的“上帝”,中国的“阎罗王”则成了西方的“魔鬼”,这几组词看似意义相近,但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各不相同,在翻译中将其直接等同将会给读者带来严重困扰,同时也很容易曲解原文语义。其二是礼俗文化的差异。例如中国春节的祭祀、清明节的拜祖等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较为新鲜、深奥,难以理解;《生死疲劳》中蓝解放、黄互助、马改革等一些带有历史色彩的人物名字,也往往会给西方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惑。而如若译者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将很难传达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其三是思维模式的差异。世界上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同的,而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这种差异更具鲜明性。在东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而外国人注重抽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结构,往往会给译者带来一定的翻译困扰。例如在翻译中国俗语“女大十八变”时,其中数字“十八”的翻译无法准确传达出其语义,在西方注重科学、精确性的思维模式下,其无法理解“十八变”的具体内涵,因而在翻译中,如何根据西方文化合理设置参照物、加深读者的理解至关重要。
(二)意境的构造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这一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文学翻译中的主要任务,即将作品中的情感意境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里的意境,是指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含蓄的、朦胧的、只可意会不可传达的意蕴,而汉语正是一种极具模糊性的语言,能够以一种“隐含关系”来实现意境的营造,促成读者自我的领悟和意会。而英语强调逻辑性、直接性,译者在对原作内容情感翻译时,就需要准确把握作品意境的总体特征,正确解读其中的内容情感,这对译者的自身素养要求较高。此外,文学作品译本中意境的构造还有赖于译者主观性的发挥解读,而这种主观性的发挥将对原文模糊性语言的移植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译者因素
文学作品的翻译并非仅仅是对其语言句子的直接翻译,还需要通过一定的补充说明来传达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因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原作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一切翻译工作的核心要义,而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视野的不同,导致其对于原作的理解和所要传达的意蕴会有所差别,而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原作和译作的差距。此外,假设译者正确理解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很好地传达出了其情感内容,却未考虑译作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那么其译作也无法获得读者的认可,影响甚微。因而,译者因素也是影响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重要方面。
三、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特征
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需要在保持其内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将汉语文字转变成英语,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转移,而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翻译应当注意艺术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一)艺术性
文学翻译是指“用另一种语言,将原作的艺术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像读到原文一样受到启迪、感动和美的感觉”。这一艺术的传达便是文学翻译的再创造,强调对原作的语言、故事情节、艺术创作手法、情感倾向、构思等内容的再现,因而其讲究翻译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加入艺术色彩和艺术元素,尤其是在译作的语言表达上,应当充分重视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情感,又不能违背原文的创作思维,这对翻译者的文学艺术涵养要求较高。
(二)整体性
文学作品是由文字语言以及思想情感等共同形成的一个整体,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而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其整体性,既要使翻译作品融入受众群体文化,又要保持原汁原味。如若翻译作品脱离了原作,那么其翻译工作就失去了价值。因而,译者应当坚持整体性原则,并贯彻落实于翻译的全过程,将原作作者的真实情感倾向和创作意图展现给读者,深化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从而提高其对作品的理解认识。此外,译者还应当确保翻译的连贯性,让读者理解其所要传达的思维。
(三)创造性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是指“用新的方式组织现有观点”,即将原先的知识或想法用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将文学写作看作一个创造过程,那么作者便是创造主体,而将文学翻译看作一个创造过程,那么译者便是其创作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原作文字内容,以及根据原作内容的表达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译者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语言的重新创作上,包括对语言的转换、文化的移植、意象的再现等。
四、《生死疲劳》英语翻译策略
(一)对原作的忠诚
在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忠于原文是译者的首要任务,正如葛浩文所说:“知道自己重视服务于两种语言的作者和读者,这种满足感让我愉快地将各种水平的中文作品翻译成可读性强、容易理解甚至畅销的英文作品。”而他这一忠实原则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莫言的《生死疲劳》采用了民间叙述传统的章回体叙事形式,使得整篇小说呈现出传奇色彩,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其做了比较完整的保留。小说中通过蓝解放和蓝大头二人交替式的述说以及作者莫言旁白式的补充构成的三重对话来展开叙述,形成了一种广视角的叙事效果,葛浩文对这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完整保留。此外,葛浩文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忠实性翻译,一方面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句意,另一方面还能传递出极具中国地方色彩的文化,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例如葛浩文将“尸骨未寒”一词译为“my bones were not even cold”,这一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不仅将文句意思直截了当地传达了出来,还保留了中国特色。
(二)对原作的改写
英汉两种语言以及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使得译者对原作的改写具有了一定必然性。在《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葛浩文对原作的改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对原作的删减。《生死疲劳》是一部长达四十九万字的长篇小说,而葛浩文在其译本中删去了将近五万字原文,例如原文中“螃蟹过河随大溜”“识时务者为俊杰”等俗语就被一并删除。葛浩文曾解释到,这些话语在原作中仅仅是一种中文的特定套路,并没有特别的表示含义,如若翻译出来将会加重读者的阅读障碍,还不如删去。
其次,对原文的补充。限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异国读者往往因文化的缺失而产生一定的阅读障碍,因而如何在不影响全文叙述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补充诠释来让异国读者深入理解作品成为所有英译作家的工作重点。而在《生死疲劳》中,葛浩文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实现。其一是词汇补充,即在翻译原文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词汇作为补充说明,以加深读者的理解。例如文中西门金龙做完生产经验介绍后,指定一位军官进行“总结性发言”,葛浩文在原文翻译后添加“he turned the microphone over to”,对“总结性发言”进行了词汇补充,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再如文中“借坡下驴”一词,强调利用有利条件之意,如果直接翻译会给一些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葛浩文在其后补充“in other words using her arrival as a way forward”进行解释说明,来弥补读者的文化空白。其二是语篇补充,利用添加连接词来强化语言的逻辑性,从而使英语翻译更好地与原作完美融合,连接词主要包括连接副词和连接介词。例如,文中“我是书记,我是村长,我还兼任着乡里的公安员”翻译为:“And I am the village chief,not to mention a member of the village security force!”通过连接词“And”来加强句子的逻辑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三是文化补充,即对一些无法恰当翻译的词句进行直接翻译,从而将原作中最深层次的内涵传达给读者。例如文中的歇后语“石头蛋字腌咸菜——油盐不进”,葛浩文在了解原文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用“stubbom”一词直接表达出了说话者的本意,但同时也因为删减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削弱了句子的乡土色彩。此外,葛浩文还大量使用音译+解释的方式对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补充。例如文中“西门闹,你还闹吗?”一句,为准确传达出句子中赋予人名的深层次内涵,葛浩文翻译为:“XimenNao,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is more rioting in your plants ?”通 过“whose name means West Gate Riot”准确地传达出了说话人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