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凝视中的自我身份建构
——《幸福过了头》中索菲娅的身份探寻
2022-05-12李韶华兰州城市学院兰州730070
⊙李韶华 [兰州城市学院,兰州 730070]
一、引言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于2013 年10 月10 日被瑞士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门罗在长篇小说统治天下的文学界,独辟蹊径,开垦了一片短篇小说的园地,被盛赞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幸福过了头》就是她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中创作较晚的一部,是患癌症后的门罗在人生的艰难阶段的人生绝唱。《幸福过了头》是以俄国女数学家索菲娅·科瓦列夫斯基为原型创作的,索菲娅是世界第一位数学女博士,第一位女教授,第一位科学院女院士,同时也是个小说家。门罗在选择写作索菲娅的故事时,表现出了对其身份问题的格外关注,“她兼有小说家和数学家的身份,立刻吸引了我”。作为女性作家,门罗书写了无数普通女性的爱与哀愁,而索菲娅是一位拥有无数光环的声名显赫的女性,她会有怎样的主体性建构呢?
镜像理论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1936 年国际精神病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上提出的,拉康论述了人性形成的过程,阐述了自我与外部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自我之外,事物对主体具有动态的组成效应,且主体的形成基于它与他者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在确立自我意识时要借助于他者,并且主体与他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这是拉康镜像理论的核心观点,对自我身份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门罗的《幸福过了头》讲述女数学教授索菲娅从法国南部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旅途中,回顾自己的一生,对自我的身份不断进行追问和思考,并陷入自我迷失的困境。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索菲娅之所以会出现自我身份建构的困难,主要原因就是她在进行自我建构时与外部的人文环境的变化有关。纵观索菲娅的一生,她的生存境遇相继处于小家庭和大社会这两个空间,分别面对不同的他者对自我的引导和规训,呈现出前后矛盾的自我,下面就对此展开分析。
二、家庭空间中的积极镜像使索菲娅建构了独立自主的身份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需要通过与他者的对照认同机制来认识自我,就如拉康所说:“人始终是在追寻某种性状、某个形象而将它们视为是自己的自我……人是通过认同某个形象而产生自我的功能”,也即人们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必须依赖于“他者”的指引。索菲娅能取得超然的成就,并在19 世纪末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环境下建构独立自主的自我,得益于她的出身和众多良师益友的引导和帮助。
(一)出身贵族,家境殷实 索菲娅在多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她出身于俄罗斯贵族之家,父亲是有名的将军,家底雄厚,她自幼衣食无忧,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使她的前半生得以在富裕家庭的庇佑下勇敢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确立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而无须走入社会自谋生路,受尽歧视。
(二)冲破障碍,争取到了未婚女性的人身自由权 姐姐阿妞塔是索菲娅独立个体身份建构的引导者和凝视者。阿妞塔关心俄国的政治,投身火热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极力追求女性的个性解放,追求爱情婚姻自主权利。她爱上法国进步青年雅克拉尔,未婚同居且生子,公然挑战传统习俗。在特立独行的阿妞塔的影响和帮助下,胆小怯懦的索菲娅大胆反抗威严的父亲,为了获得人身自由,私自与男青年弗拉基米尔签订结婚协议,在遭到父亲反对和阻止后,她生平第一次在没有人陪伴时独自走出家门,而且是主动找弗拉基米尔私奔,最终索菲娅的计谋得逞,迫使严厉的父亲同意她的婚事,扫清了她出国道路上的障碍。索菲娅和姐姐的行为给予以将军夫妇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沉重的打击,但却是俄罗斯妇女解放运动的崭新一页。走出国门后,索菲娅以独立女性的身份投身于更加广阔的世界,见证了火热的巴黎公社运动,并开始积极投身自己热爱的数学事业。
(三)打破陈规,身为人妻却拥有爱情婚姻中的主动权 弗拉基米尔是索菲娅妻子身份建构的伙伴和凝视者。弗拉基米尔是索菲娅的协议丈夫,索菲娅与他结婚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破除俄国的一条未婚的姑娘未经父母同意就不能出国的法律规定。索菲娅将传统观念中的神圣婚姻视为儿戏,为达目的而结婚。作为协议丈夫,弗拉基米尔有理由一出国就解约,但他对索菲娅一见钟情,并且对索菲娅的数学天赋极为崇拜,因此他在婚姻中给予索菲娅足够的平等和尊重。他完全配合索菲娅的一切需要,共同维系他们的白色婚姻(指夫妻不圆房),使得索菲娅在这场婚姻中始终占有主动权。他在国外自觉担任照料索菲娅的重任,并且在阿妞塔的情人雅克拉尔被捕后,不顾自身安危,英勇地从法场解救了雅克拉尔,他的行为让索菲娅非常感激,逐步接受他做自己的情人。但此时的索菲娅坚信,现实的婚姻中不可能存在爱情这种感情。因而,精神独立的索菲娅不必像别的妻子那样去讨好自己的丈夫,接二连三地生儿育女,或日日洗洗涮涮操劳,甚至于都不需要收拾打扮,索菲娅只要做她自己就好了。正是在弗拉基米尔爱的凝视下,索菲娅建构起的妻子身份是独立平等的,甚至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正如文中指出的:“但是,也许,自始至终她都是鄙视他(指弗拉基米尔)的,总之她就是不可能爱上他。”也正因为拥有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当索菲娅看到教授的妹妹克拉拉和伊莉斯完全把哥哥当作生活重心,整日织围巾、做果酱时,感叹要是自己也这样准疯掉了;当她看到火车上那个带四岁孩子的筋疲力竭的母亲时,由衷地想道:这么多女人的处境如此的可怕。索菲娅认为自己与她们完全不同,她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四)开拓进取,勇于从事数学研究且成绩斐然 魏尔斯特拉斯是索菲娅数学教授身份的凝视者和导师。魏尔斯特拉斯是一位学问高超、极为热爱工作却又不追求名望的数学家,也是发现索菲娅非凡天赋的伯乐。他最初没有因索菲娅的女性身份而拒她于门外,后来还将索菲娅视为自己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的学生,一个不但能跟上他的智力成果,而且能全面挑战他并可能飞得更远的学生。他不仅在学业方面全力以赴引导索菲娅,而且在生活方面极尽所能保护她。当索菲娅因沉迷生活享受而短暂背弃数学时,他耐心规劝直至她迷途知返,当索菲亚遭遇生活困境时把她当作亲妹妹一样留宿家中照顾,并尽自己所能帮助索菲娅找工作。魏尔斯特拉斯是索菲娅漂泊欧洲的港湾,充当了导师、朋友、父亲的角色。在魏尔斯特拉斯的凝视和引导下,索菲娅自信心倍增,充分施展自己的数学天赋,由一个羞涩普通的小女孩蜕变成欧洲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大学里的第一位女教授,显示出女性超常的智力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飞跃。
总之,正是在姐姐阿妞塔、丈夫弗拉基米尔及教授魏尔斯特拉斯等积极镜像的影响下,索菲娅自我意识觉醒,并建构了自由独立的人格和身份特质。然而,对索菲娅早期影响最大的这些“他者”,与她的关系非亲即友,他们给予索菲娅的是一种十分友好的、积极向上的凝视,索菲娅对应的反凝视也是独立自由的,可以使其充分发挥个人潜质的自我影像。
三、社会空间里男权的规训使索菲娅的自我建构深陷矛盾并异化
世事变化无常,当索菲娅的生活遭遇父母、姐姐和丈夫相继亡故及家庭经济破产后,她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庇佑,必须要独自走向社会且要学会自谋生路。起初索菲娅踌躇满志,坚信凭自己的天赋一定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是她的热情很快就被无情的社会规范浇灭。
(一)举步维艰,迷茫无助 索菲娅因生计所迫不得不进入男科学家们的领地,此时其女性身份凸显,职业挫败感增强,自我认知反差巨大。她在巴黎熬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每天沉浸于数学研究,刻苦钻研,希望凭借欧洲第一位数学女博士的资历,找到一份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工作。此时在她身边的“他者”都是拥有老观念的男科学家们,他们认为“女人的大脑里只有紧身衣和名片,和女人说话,灌进喉咙里的全是香水尘雾”。他们因索菲娅的卓越成就给了她奖项、鲜花和掌声,但是当她需要一份工作时,他们就关上了门。他们考虑这件事的时间,不会比考虑雇佣一只受过训练的黑猩猩更久。一切只因索菲娅是个女性,她就无法获得同男性一样的工作机会和待遇。在索菲娅无比热爱的巴黎,女博士连份中学教师的工作机会都没有。更可悲的是,大科学家们的太太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索菲娅怀有明显的敌意,她们把索菲娅当作会说多种语言的鹦鹉,当作怪人,太太们自觉地以丈夫们的标准要求其他女性,她们成了索菲娅看不见的敌人,且不可和解。最后还是在魏尔斯特拉斯和米塔-列夫勒的帮助下,索菲娅才前往新成立的斯德哥尔摩大学就职,虽然索菲娅不喜欢瑞典的寒冷,厌恶瑞典人的刻板,但是别无选择,只能妥协和屈就,因为全欧洲只有斯德哥尔摩大学肯接受女数学教授。即便落魄如此,她还是招来无数非议:“索菲娅的新工作被人们广为传颂。毫无疑问,也惹来了痛心疾首的指摘。”在这股强大的他者凝视下,索菲娅的一切努力都无法变现,她无力改善自己糟糕的生存境遇,自尊心也严重受挫,对自我的认知陷于矛盾之中。
(二)委曲求全,自我分裂 在情人马克西姆的凝视下,索菲娅的自我建构逐渐消解,走向异化。与索菲娅的丈夫弗拉基米尔相比,马克西姆在各方面都很强势。他身材硕大,学识渊博,精通多国语言,为人机智诙谐,受人欢迎,而且产业颇丰,非常富有。他同时还拥有贵族家长般的不可思议的确信态度,男性自尊心极强且不容置疑。马克西姆以情人和强有力的男权代表的双重身份,对索菲娅进行了改头换面的影响和规训。马克西姆出现在索菲娅背井离乡失去一切庇佑的困难时期,索菲娅孤军奋战,急切需要得到他者的认同和保护,为情势所迫,她不由自主地接受了女性应该回归家庭的传统观念,并暗自物色合适的丈夫人选。马克西姆的出现让索菲娅备感幸运,索菲娅以为他俩都是流亡海外的俄罗斯人,有相似的贵族成长背景,有共同的母语和乡情,会更容易沟通和彼此接纳。索菲娅一厢情愿地爱上了马克西姆,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爱过别的男人,包括自己的前夫。她写给朋友的信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我从来没有像和胖马克西姆在一起时这样,向往写下浪漫的篇章。还有,他占的地方太大了,不管是在椅子上,还是在人的心里。对我来说,只要他在身边,让我想别的事儿是不可能的。”当索菲娅忘乎所以、全情付出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发展顺利且相处愉快。
但当索菲娅获得勃丁奖后,一切都变了。索菲娅的盛名让马克西姆相形见绌,索菲娅的忙碌让马克西姆成了看不见的人,自视甚高的马克西姆不习惯被忽视,为了维护自己的男性尊严,他以分手的方式逼索菲娅就范;而索菲娅为了得到马克西姆的爱和认同,一步步退让,直至牺牲自己的自尊,最后竟不自觉地将马克西姆的判断和评价标准变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马克西姆暗示索菲娅没有尽职照顾女儿馥馥,索菲娅也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母亲;马克西姆不喜欢女人发脾气及哭泣,索菲娅就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马克西姆认为女人不应该出去工作,索菲娅就决定结婚后立马辞职做全职太太,连恩师魏尔斯特拉斯给她的结婚就是给她的事业画上句号的善意提醒都不予理会;在生病喉咙剧痛的时候,都在担忧千万不能传染给马克西姆,因为马克西姆把任何一种轻微的感染都视为是一种侮辱,怕惹他厌烦;就连马克西姆认为索菲娅热爱的数学研究毫无用处时,索菲娅都欣然接受,认为这是法学教授的正当反应。总之,索菲娅在马克西姆的凝视下完全没有了自我,态度卑微讨好,隐忍顺从,与普通的妻子形象别无二致。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接受了马克西姆的规训,并沉醉于婚后一切都会变好的美梦里。此时的索菲娅已经毫无斗志,犹如待宰羔羊,任凭马克西姆的差遣施舍,这与她前半生的勇敢无畏、独立自主形象判若两人,其自我建构前后巨大反差,走向非我。
四、索菲娅临终前深度反思,幡然醒悟,试图重整旗鼓,却陷于疯狂状态,悲惨死去
索菲娅在旅途中舟车劳顿,屡遭困境,尤其是最后她不得不靠自己的体力提着大堆行李追赶上火车后,她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正是这样一个契机,索菲娅突然意识到自己和马克西姆在一起时的种种荒唐做法,终于肯承认马克西姆并不是她心里的那个能保护她的人,而是一个极为自负的男人。她如梦初醒,百感交集,“她自己的人生,创伤和悲伤,都成了一场幻觉。事件,想法,得到了一阵阵的清晰领悟,如同透过一块变形玻璃看,一切都有了新的模样”。回到斯德哥尔摩后,索菲娅自信满满地做了一场才华横溢的演讲,返家途中虽然迷路但最终也能走回家,这让她备受鼓舞,以为找回了当初的那个自主独立的自我。但由于旅途的艰难,她的健康被彻底摧毁,生命垂危,而她的意识却天马行空,陷入了另一场幻觉之中。在病重时她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她雄心壮志地计划一项更加重大、更加完美的数学研究,还计划写作一个关于生命往复运动的新的故事,喋喋不休,陷于疯狂状态,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幸福过了头。”索菲娅临殁道真,说出了多少女性的心酸与无奈,梦醒了却无路可走,只留下一声叹息。
五、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索菲娅自我认知的历程,她是基于他者对自我凝视的基础上来建构自我身份的,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在他者激励的凝视下,主体会建构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身份,反之,主体会为了获得他者的认同而改变自我,也会使自我陷于矛盾分裂状态。由此,门罗通过对伟大的女科学家兼小说家身份的索菲娅自我建构的关注,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女性只有获得与男性同样的社会待遇,才能真正拥有自我。
①③④⑤⑥⑦〔加〕爱丽丝·门罗:《幸福过了头》,张小意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350页,第340页,第310页,第330—331页,第290页,第344页。
②〔法〕拉康:《拉康选集》,褚笑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