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派特色、中国根基与全球视野
——薛晋文文艺评论印象记
2022-05-12阎秋霞太原师范学院太原030006
⊙阎秋霞[太原师范学院,太原 030006]
晋文不仅写影视评论,还搞电影剧本创作、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创作;不仅做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还承担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任务,挂职娄烦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总之他是一个全能型人才。
晋文的一系列评论文章发挥了显著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文学已死”的时代,作为文学评论者的我们经常会陷入“难以对大众产生积极影响的焦虑”之中,尽管我们常常以文学原本就是小众的艺术、以专业化、学术化的评论立场坚守了学术的纯粹聊以自慰,从而掩饰我们的失落和失责。面对国人年均不足五本的阅读量,文学评论者的自责常常被自说自话的自嘲消解。但在新传媒时代,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对当今老百姓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作为影视剧作与大众观众之间的媒介,即影视评论者与文学研究者无用武之地的苦恼相比较而言,却被赋予了无法推卸的责任。影视剧作为产品,其内在的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等是客观存在的,但能否被其消费者领悟从而产生实际的、积极的影响取决于观众即消费者自身,显然受制于文化、审美等的约束,如何使产品的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赖于专业研究者及时引领。例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以普通工人家庭成员的命运折射五十多年中国历史发展变迁,故事的发展主线对于观众而言并不陌生,对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共情也容易。但如何分析剧作的审美元素则超越了一般观众的专业认知,如关于剧中造型“诠释了形象先于思想的真谛,创作者在精益求精中让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情感和内涵,追求传统电影胶片的质感和美感,人物和景物造型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在瞬间融入特定的时代环境和生存语境之中,而且这种真实性和假定性高度统一的造型本身就是叙事内容,具有参与叙事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就使观众提升了审美水平,超越了局限于主题与人物的一般理解。除此之外,因为影视媒介的快速传播,对其评论的及时性也非常必要。事实上,在该剧播出不到二十集,中国文艺评论网就刊发了一组关于《人世间》的评论,其中就包括薛晋文《拙朴而厚重的史诗性精品力作 ——央视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观后》一文,为该剧从专业角度的解读无疑推动了该剧的热播,从而带动了小说《人世间》的热销。当当网的多家网络书店一度脱销,在此之前,尽管该作也获得茅盾文学奖,但其影响力更多限于文学爱好者。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让文学的精神审美转换为影视剧作可见的形象审美,又通过评论的助力,发挥了优秀作品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文艺评论者需要自觉的责任意识,面对良莠并存的影视生态,更需要甄选优秀作品和优秀元素,以冷静和审慎的判断力、引领力,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影响大众。晋文出身于吕梁离石区农村,是革命老区,更是贫困山区,因此他对底层乡村民众具有天然的悲悯情怀和深厚的情感,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日后评论立场的选择,在风骚各领三五日的艺术世界,他始终坚守现实主义的原则和民生立场,在主旋律的话语体系和个性化的学术观点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平衡。他的语言风格具有洪钟大吕式的大气磅礴,理论体系构建坚持晋派特色、中国根基,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追求学术的纯粹和独立,刻意与主旋律保持距离是很多学人的选择,因为主旋律往往被等同于政治、政策、权力等的传声筒,被划入颂歌之列。但晋文对于文艺评论批判精神的坚守却始终如一,彰显了一代学人的社会良知和艺术良知。最近刊发于《山西日报》的文章《必须坚守文艺评论的批判精神》可谓他对自己多年来不忘初心的学术宣言,对当下文艺评论现状的批判直言不讳:“部分文艺评论依旧在表扬和吹捧的惯性语态中流连忘返,对一些思想不够精深、艺术不够精湛、制作不够精良的作品,文字评论缺少批判锋芒和批评精神,不能让创作者产生刺痛感和震撼感,更无法让观众从一片混沌中得到顿悟和警醒,社会中的浮躁矫情风气由此而来,国民中的脆弱盲从心理由此而来。”因此他认为:“一定程度上,文艺评论的质量决定着时代精神的质量,文艺批评的高度影响着时代文明的高度,文艺批评的风气形塑着社会风气,文艺批评乃国之大者的深意正在于此。”立意之高远,与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遥相呼应,成为他坚守评论独立性、批判性立场的精神动力和勇气。事实上,晋文无论是文艺评论还是散文写作,抑或剧本创作都在践行着自己这一学术主张,即“影以载道”“影以资政”“影以明德”“影以亲民”相统一,实现了官方立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三种立场”的有机融合。早在2011 年,东北赵家班的《乡村爱情》系列正在央视热播,赵本山正如日中山,三十出头还在京城读博的晋文不惧威权,撰写《“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一文在重要刊物《人民日报》公开刊发,作为国内首篇对赵本山的官方批判文章,开启了持续数年的雅俗艺术之争思潮,影响十分深远。他认为:“农村剧艺术至少应该直面现实,至少应该穿透生活、回应时代。但‘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中少的是对当下农村现实的艺术呈现……面对诸多民生艰辛,农村剧应当给观众带来超拔苦难、突围困境与抚慰忧伤的希望和信念,而不是一味地回避。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爱情’系列农村剧,缺乏对农民的真诚体恤和温暖。”(薛晋文:《“乡村爱情”缺乏农民情感》,《人民日报》2011 年5 月24 日)对农民情感的真诚和乡土情怀的浓烈体现在他多年持续对于乡村影视剧作的关注和研究、体现在他创作并编剧的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对农村扶贫工作主旋律弘扬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也包含在他撰写的系列乡土散文中,更体现于他身体力行投身于扶贫第一线,率领乡亲物质脱贫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精神脱困的支持。
晋文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着家乡,《晋派影视艺术创作管窥》也可算作他对家乡的又一馈赠之作。该书意义之一在于提出了“晋派影视艺术”的概念,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甚至文中概括的晋派特点也仅仅是对于晋派电视剧而言,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从与会者热烈的发言看,起码引起了大家对山西影视艺术的关注反思,进而思考山西影视在全国的定位及其历史和发展前景。事实上,山西的影视剧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马峰、孙谦的《吕梁英雄传》之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郑义的《老井》寻根和柯云路的《新星》改革题材之于80 年代;张平的《抉择》《国家干部》等主旋律影视剧,以及贾樟柯的新写实系列电影、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等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作为晋派影视艺术,他们有没有共性的特点,和区域性生存背景什么关系?的确需要进一步研究,形成地理学意义上的学术成果。
只是,该书对上述大家、名家采取了有意的回避,而是选择了相对来说不那么出名,但也具有鲜明特点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意在“着眼于挖掘和敞亮山西影视研究中的盲区和盲点,以期为晋派影视艺术研究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的解决贡献绵薄之力”(薛晋文《晋派影视艺术创作管窥》,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年版,第3 页)。这不仅有利于盘点山西影视艺术的整体风貌,大河汹涌澎湃的声浪中,不忘小溪流水所做的独到贡献,而且从学术生长的角度而言,也证明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尝试。
晋文至今出版七部著作,唯有《晋派影视艺术创作管窥》属于编著类,其中的十章内容皆属他的研究生团队所写,但省作协在为他召开个人创作研讨会时,他却选择了以该书为主题。何故也?只因他把培养学生成才看得更重于个人成就的梳理总结。
如今的高等教育因为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滑,特别是普通的地方院校,研究生多来自于二本B 类甚至于三本院校,如何把基础薄弱的学生培养成为优质人才,实现低进高出是颇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比之于理工科就更为漫无边际,与理工科导师几乎人人都有实验课题相比,人文学科导师获取课题的机会要少很多,即使有课题,往往也不会放手让学生独立承担其中的任务。人文的成果更具个性化,更需要个人的阅历智慧的积累,因此,让硕士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独立撰写章节内容,也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在这种模式之下,固然实现了学生与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导师也能够在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指导,但导师对学生指导所付出的心血往往数倍于自己操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更看重晋文为人师的苦心孤诣。
当然,这种合作著述的模式硬伤也很明显。即作为一本书而言,各个章节之间独立成篇,缺乏明晰的逻辑关系,晋派影视的内涵和美学特征尚待深入研究,其在序言中所期望的“寻找山西电影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山西电影人和受其影响成长的青年电影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晋派影视创作和中国影视生态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得到系统呈现。受制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各章质量也参差不齐。所以,本书是晋派影视艺术研究的开始,而非结束。
除此之外,正如晋文所言:“文艺评论要继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辩证地批判借鉴西方文艺理论,而不是一味地‘以洋为美’‘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文艺评论家应该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对此提倡我深以为然。但作为影视艺术、新媒体传播理论的构建可能需要借鉴的不只是“西方文论中概念界定严密、逻辑体系缜密的优势”。实事求是讲,我们这些年的文艺批评确然有以西方理论“强制阐释”的弊端,但使用的批判的工具依旧大多来自于20 世纪80 年代传播的西方理论,与西方丰富的媒介理论相比,我们的借鉴还远远不够。例如故障艺术早在1935 年就出现于Len Lye 的电影A Color Box 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研究视觉艺术的重要视角,但国内对此所知甚少。影视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部分,起源于西方,对其研究的成果西方也更胜一筹。因此,唯有持更开放的心态,实现中西理论有效对接,方能使晋派特色、中国根基更具有全球视野,在世界格局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力,才能使民族优秀的文化和艺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