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校企合作视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2022-05-11邵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校企互联网+技能

邵辉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 519090)

1 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普遍都认为校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方式。美国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合作教育模式;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英国运用“工读交替制”方式培育职业技术人才;日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采用生产加学习的方式实施技能人才培育。

我国针对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高校与企业共同办学培育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天津市推行“双证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育方式;名师带徒弟的“工作室”运营平台方式等。

国内学术界针对校企合作做了很多研究,王海洋[1]针对高职院校软件类专业面临的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要求有差距、职业技能与岗位工作任务不适应、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等问题,提出并实践双贯通、三分法、双策的软件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为高职院校培养软件类专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提供范本;杨丹[2]等认为5G 和XR 两者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性应用,也正推动实训教学不断发生革命性转变。提出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推进面向智能时代的普职融合式教育、构建协同合作和供需平衡的校企关系,以及健全推进智能化实训教学的相关机制;张龙[3]认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是关系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评价机制;陈群[4]认为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办学实践中落地,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也是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的内在要求。提出必须找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突破点,包括: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深入实施“三教”改革,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的职业院校教学生态;全面推广“1+X”证书制度,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杨国强[5]认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和比例仍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提出构建区域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平台,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对接产业设置专业,对接岗位制定标准,对接任务建构课程,对接评价实施教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指数推进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优化,使人才培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徐纯[6]指出企业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为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可以通过构建兼顾职业教育多方利益的制度体系、提升行业协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治理地位、在合理范围内引入社会伙伴组织、塑造全社会范围内的职业与劳动精神信念等措施,为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和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启发与思路。

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需要在培养能够拥有准确分析和整合知识的专业能力、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且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上下功夫[7]。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价值导向。

2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校企之间可以协作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开阔视野,不囿于传统思路,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思路,采用最新技术、最新方案促进校企更深层次地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需要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支持手段和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为本、标准先行、开放共享、融合互动为价值取向,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8],进而在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下,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2.1 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教育

目前“新技术变革正引领未来教育的器物、制度和思想之变”[9]。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价值导向,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智慧教育提高育人能效。如图1所示,实施智慧教育有三个要点。

图1 构建智慧教育要点

(1)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企业先进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实施教育变革。例如,以往限于空间、时间而无法开展的校企协同育人,在最新的虚拟现实、VR 等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做到或做得更好。

(2)将教学从经验管理改进到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精准管理。实现人才培养培训的数据“伴随式收集”,反过来通过大数据实施精准管理。例如,基于目前的智慧课堂、智慧实训平台等可以全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不仅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评价。

(3)结合企业的认知实习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使技术技能人才拥有“大智移云”等信息技术素养,具备新时代职业发展的能力。例如,现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再是传统型,而应培养能够应用“大智移云”技术的新型人才,才能跟上新时代。

2.2 构建多维度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确立多维度培养目标,单一的目标无法在新时代培育出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按照校企有效融合的逻辑,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专业群,实施调整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实现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及其核心内容设计。

院校的专业群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学习专业通用基础课程,目标为掌握全专业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去企业的认知实习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这样可以让学生不只具备单一的专业知识,而是起步拥有整个专业群的视野,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在此基础上大二分不同专业岗位班学习,此时学生将在具备专业群基础的能力上重点细分自己的专业方向,针对自己最具优势、最感兴趣的岗位去强化自己的能力,成为初具雏形的准职业人。

经过大一和大二的学习基础,大三则打破专业壁垒,各个专业学生组成项目班学习,可以有效实现跨专业的交叉融合。这样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具备整个专业群的发展能力。并且因为项目班为多种岗位的协作,将会培养出能进行团队协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大提前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时间。

(2)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书”制度。

在学历教育之外,让学生获得更多体现专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价值的技能证书,增加其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的机会。通过“双证”指引,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引领学生自觉进行技能学习与训练,能更好更快的具备技术能力。

2.3 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产教融合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运作理念,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破除校企时空壁垒,在新技术支持下建立更深入的校企融合机制。当校企能更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时,企业的先进技术、学校的教育优势将会更好的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的合作共赢。

2.4 依托学分银行建立资历框架

学分银行是模拟和借鉴银行的机理、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10]。依托学分银行可以有效建立技术技能人才的资历框架。可以引入“互联网+”的理念[11],以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学习成果互认模型,支持不同职业院校之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以及学分银行基础数据与可互认成果数据的聚类分析与模式匹配,创建机构之间开展教育协作的机制,形成贯穿职前、职中、职后的终身教育体系。

2.5 构建多样化动态评价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结构所发生的系统性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多样化动态评价管理并予以动态调整,以此构筑质量保障体系。

2.6 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重构教学体系,采用课程思政加强素质教育

利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项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师实践能力等标准以指引项目教学实施;与企业共建研究院、产业学院等产教科融合的项目教学平台,支撑项目教学;与企业协作重构项目教学内容,基于生产项目等的项目工作任务设计课程,融入新技术、持续迭代开发教学内容;校企组建混编课程团队,创新基于产品研发的项目教学方法。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首要是素质教育。以课程思政为手段,可以加强技能人才的素质教育。

3 结语

通过实施智慧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建立资历框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重构教学体系和加强素质教育七种措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猜你喜欢

校企互联网+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