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支持环境的模型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

2022-05-11查腾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因素环境大学生

查腾飞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对于我国的战略发展和人才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亦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多元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各城市及各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我国整体创业社会环境不断改善。随着高校在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活跃度的逐年提升,毕业生创业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大学生群体正在逐步成长为我国创业活动中重要的新生力量。

本文将引入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深入高校内部探索创新创业活动的环境及其作用机制的结果模型,另一方面试图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尝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校支持性环境进行独立界定,二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高校支持性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内部维度,三是探寻大学生在高校支持性环境中进行创业选择及创业效果的范式,明确高校支持性环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机制。

1 文献回顾与述评

我国关于创业环境的研究相对已经成熟,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创业活跃度不断提升,国内的专家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对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文献进行仔细梳理,发现国内部分学者对不同经济区位高校创业活动开展水平存在差异的认知基本一致。即普遍认同高校所处城市的文化氛围、创业政策、经济条件、所在区位的显著差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水平。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

其一,主要探索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建立环境模型。国内的研究追随Devi R.Gnyawali和Daniel S.Fogel 提出的5 维度模型和GEM 创业环境测量模型这两大创业社会环境研究的经典思路,着眼于整个社会创业环境的作用。例如,李洪波等有效整合大学生创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认为社会的宏观文化、经济条件、政府政策法规、资金支持标准和创业能力等构成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主要方面,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大学生社会创业环境模型[1];杜跃平等通过研究发现创业环境要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教育和培训、研发转移和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政府项目和文化及社会规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一定影响,而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有形基础设施的可得性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2]袁燕军等对北京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着重深入剖析了目前政策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普及、增加融资渠道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3];苏新华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对人才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考量,系统、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立体环境因素,建构创新创业培育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模型,并以2016-2018年全国150 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研究对象,萃取各高校采取的促进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环境的对策建议[4]。

其二,主要着眼于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作用研究,即外在环境通过改变大学生内在驱动性因素来诱导其产生创业行为,内在驱动性因素有大学生性格特征、认知特质及心理承受能力等,外在环境则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及家庭因素。例如,徐占东等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了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动机和创业企业成长理论模型,确定了创业动机为创业环境因素与初创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媒介,即:高校创业教育、市场环境、扶持政策和创业文化通过大学生创业动机间接正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5];许礼刚等认为大学生创业行为受到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创业资源与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所以不同区域的创业环境,其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均不相同,对创业意愿的作用也略有差异。[6]叶宝娟等通过创业环境量表、创业动机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量,揭示了创业动机在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解释了性别作为创业环境的调节变量通过创业动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7]。

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研究主要将高校整体环境拆解为独立的环境因素,并根据其所属类别归纳在整个社会创业环境模型的相应维度中。这使得高校整体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糅合在整个创业社会环境作用机制中,导致高校创业环境系统自身作用机制被忽视。

另外,已有研究尚未系统全面地诠释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作用机制,尤其不曾深入探索高校作为独立环境时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具体影响。因此本文转换视角将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剥离出来独立研究,深入挖掘其作用系统的运行机制,并探索其与社会创业环境作用系统的对接方式。

2 高校支持性创业环境的扎根研究

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研究中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性因素是指在高校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一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有重要正向影响的环境因素。而高校创业支持环境指上述所有支持性因素的集合。

为挖掘高校自身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选取同一个城市中的高校以确保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各高校自身的环境驱动,尽量削弱不同经济区域中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概念范畴的明晰化可以保证后文的研究过程更具针对性,确保选取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关联度最高、可提供最大信息量的被访对象,提高原始访谈资料的质量。

2.2 访谈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南京市的18 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多所高校访谈大学生创业活动相关度较高的学生、教职工以及创新创业客座导师,力争确保访谈样本较全面准确。

2.3 研究方法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的扎根理论方法论核心原则是避免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假设的干扰,保证研究问题和最终的理论成果是可以从社会过程及对其研究过程中客观呈现[8]。按照扎根理论的执行标准,取样要尽可能地选取相关性最大且携带最大信息量的样本,资料主要以实地采集的形式获取,如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讨论法、问卷法等,也可通过文献法等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辅助。资料分析要着重对原始有效资料的筛选和梳理,并通过标准理论编码过程,即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又称轴心式登录)和核心式登录,进行概念的提炼。这一方法的采用充分契合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即非验证或修订某一个既存理论,而是要通过理论抽样、资料收集分析等深入的研究过程,挖掘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性因素,构建全新的高校创业支持环境的理论模型。

2.4 访谈设计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共分为4 个阶段,第1 阶段发放开放式问卷720 份,第2 阶段和第3 阶段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其中,第2-3 阶段访谈创业学生36 人,第4 阶段为理论饱和度检验和专家评价,确定停止资料数据的收集。

(1)第1 阶段。

本研究阶段以高校中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关联度最高的在读学生和高校教师为访谈对象,进行个人和团体访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开放式问卷,向全市选取高校的720 名创业学生展开调查。

(2)第2-3 阶段。

本研究阶段以高校在读期间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为访谈对象,主要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每次访谈时间为50min 左右,并征得受访者的同意进行了笔记录音。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九个方面并根据对象和情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在所有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换成文稿并建立受访案例库,记录译码过程及结果。

2.5 研究的编码过程

本研究分为四个步骤,各阶段的设计见表1。

表1 本研究的阶段性设计

(1)开放式编码。

本阶段对访谈第一阶段回收的615 份有效开放式问卷进行研究,从学生视角挖掘学生创业的具体组织要素,提取关键性语句并命名,确定概念类属的属性和维度。本阶段的研究分析确定了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性因素的三个主类属,分别为:创业培育性因素、创业孵化性因素和创业成长性因素。

(2)主轴式编码。

本研究阶段围绕访谈第二阶段预设的九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究者每次只选取一个主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并围绕该类属寻找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主类属“创业培育因素”细分为“创业文化因素”“创业指导服务因素”“创业政策因素”“创业培训因素”四个次类属。

主类属“创业孵化因素”细分为“创业资金扶持因素”“创业场地扶持因素”“创业资源扶持因素”三个次类属。

主类属“创业成长因素”细分为“社会融资对接因素”“社会资源对接因素”“社会市场对接因素”。

(3)核心式编码。

本阶段采用核心式登录,按照既有文献的操作方法,选择大学生创业的高校支持性因素的核心类属,将类属之间彼此关联,建构高校创业支持环境结构模型。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总结每个主类属的下位类属的具体表征。同时着重探寻三个主类属内部诸亚类属的关系,让被试讨论结构模型中的3 个类属彼此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并建立大学生在高校创业支持环境中进行创业意识启蒙、创业抉择及开始着手创业的描述性故事[9]。本阶段建立的主类属、次类属和概念类属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核心类属、主类属、次类属和概念类属结构图

(4)检验性过程。

第4 阶段的研究主要选择创业创新教育的专家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本阶段共有7 名专家参与讨论。按照既有文献的研究思路,本阶段的研究重在检验和解释阶段3 中建立的范例模式,构建与范例模式相一致的影响创业抉择、成败的原因。一是对初始范例模式实行成员核对,询问受访者这些属性、次类属和类属在他们看来是否合理。二是寻求有关范例模式可靠性的评价和反馈。向参与者呈现范例模式的初始图表,让他们评价是否合理,与自己的创业行为是否符合。三是请参与者对范例模式中的类属或属性进行精炼或增新,帮助研究者确信最后范例模式的完全饱和性和可靠性[10]。

2.6 研究结果与讨论

(1)支持性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结果。

大学生创业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校支持性因素分为三类:创业培育性因素、创业孵化性因素和创业成长性因素。

其中,培育性因素以创业文化、创业指导服务、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为主要影响维度。该类型的因素能够显著作用于学生的创业意向,并对学生感知创业环境的导向作用也有积极影响。

其一,在创业文化方面,创业意识的启发程度、创客式文化活动开展的可参与性,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赞许度和认可度,学生群体对创业学生个人能力和地位的推崇度,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学生整体对创新思维和现象思考认知程度为该类因素的重要表征形式。该类别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形成,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

其二,在创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生的关注焦点主要为高校各部门机构发布的相关具体办法和措施、由第三方机构、学会、协会等组织举办的创新创业相关技能的培训和主题讲座以及各高校对创业创意配套的可视化实现和创业实战咨询指导的常态化保障。该类别因素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机会程度,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智慧支持。

其三,在创业政策方面,访谈对象普遍关注国家、省区市各级相关经济和政治政策在高校中是否能够顺利落地、高校内部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是否落实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该类别因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创业行为倾向,能够为学生扫清创业未起步时的学业顾虑和其他障碍。

其四,在创业教育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丰富和教学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竞赛的开展质量以及创新创业导师人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是创业教育的关键。访谈结果证明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参与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大赛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会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同时在访谈中发现,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创业环境缺乏匹配性是当前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脱离于区域创业环境的创业教育难以促进和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11]。

孵化性因素主要为创业软件和硬件的支持,即创业资金、场地及资源的扶持。创业孵化性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因素,能够弥补创业教育时效性不强的短板,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不足、社会经验不足、资金制约、场地租金成本太高和市场资源匮乏的短板等现实性问题。

其一,在创业资金扶持方面,高校管理部门要建立专项创业资金,采用高保障性和强必要性的举措进行资金保障,并确保资金申用制度的公开性、可用性和便利性,确保资金管理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性和长效性,并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实现与社会融资环境的无缝对接。其二,在创业场地扶持方面,高校管理部门要注重场地的功能定位,要积极进行保障制度和使用协议模式的探索,并要着力进行专项场地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分析与对策。其三,在创业资源扶持方面,高校要注重物质资源(实物、土地、无形资产)的使用和迁移对接,并注重拓展市场的开发程度,做好创业初期业务的资源倾斜和市场开拓的辅助培育。其四,在创业资源共享方面,高校要充分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特点,加大共享化平台建设投入,让基于共享平台的信息、科技资源共享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机会创新性与创业绩效[12]。

创业成长性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社会融资对接、社会资源对接和创业市场对接三个方面。从创业型企业自身成长的亟须维度进行强针对性的补给,可以有效补足创业者的自身短板,提升其创业综合能力,从而为初创企业带来新一轮的成长驱动力。

其一,在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社会融资对接方面,要注重融资模式的适宜性和融资进程的合理性,要建立长效的与社会融资渠道的无缝对接机制,并且要进行股权的专业架构、融资后发展的延伸规划和运营模式的完善应用。其二,在创业资源的对接方面,高校应注重挖掘校友圈的核心资源,建立高效益、强联系的扁平化交流平台,实现大学生和校友间的充分互动,助推校友圈中的社会资源向高校内部有效流动。同时高校也要动用所有力量挖掘社会资源,进行高级师资储备和自身的前期创业资源整合,从而推动大学生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其三,在创业市场的对接方面,高校应着重帮助大学生初创企业对目标客户群体和区域市场进行清晰识别和精准着力,为企业形象和品牌的打造提供实际性支持,同时为企业的产品宣传和渠道拓展提供实质性帮助,从而为创业初期业务向成熟市场拓展提供对接保障。

(2)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结构原理、系统模型及作用机制。

根据高校支持环境中大学生进行创业选择及创业效果的范例模式,本研究得出3 个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的结构原理。

①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是决定高校中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的关键环境因素。大学生只有在培育性环境中才有可能感知到自身的创业能力并激发出创业激情,并在高校的孵化性环境中落实创业实践,最终才可能在成长性环境中取得长远的发展。

②大学生创业的高校支持性环境需注重创业教育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产生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创业教育的价值建设,大学生获得情感价值、经济价值、人际交往价值、知识价值、自我实现价值等多个维度的价值体验[13]。

③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性环境结构包括高校创业培育性环境、高校创业孵化性环境和高校创业成长性环境三个子环境。其中,高校创业培育性环境包括:创业文化环境、创业指导服务环境、创业政策环境和创业教育环境;高校创业孵化性环境包括创业资金环境、创业场地环境和创业资源环境;高校创业成长性环境包括创业社会融资对接环境、创业社会市场对接环境、创业社会资源对接环境。

图2 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系统模型

在建立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性环境系统模型时,本研究着重突出高校的团学活动、教学活动和就创业指导活动的重要作用。原因在于这些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专业教育、成长教育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承载方式。大学生高校支持性环境的孵化性要素需要有机融入高校的团学系统、教学系统、就创业指导系统中。同时,高校的众创空间作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组织,需要强化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孵化和成长功能,让众创空间与区域创业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与创业行为的发展,同时提供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资源,让大学生创业环境与区域创业环境相适应,承载起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使命[14]。

通过深度访谈创业学生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推断出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即,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知识的传播和创业兴趣的激发,培育出创业意愿较高的学生,通过创业相关支持政策将学生的创业设想落实到行动中,并将优秀的创业活动输送到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进行社会性资源的对接支持。根据研究成果,可提炼出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系统模型及运行机制见图3。

图3 高校创业支持环境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

3 结语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访谈,探索高校中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的影响环境因素,建立了完备的大学生创业高校支持环境的系统模型,并构建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显示良好的高校创业支持环境能够通过对学生个体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筛选出创业意愿高的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创业相关活动。因此,创造好的高校支持环境是提高高校中大学生创业活跃度和成功率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动机、提升其创业热情并让学生创业企业得以成长的根本保证,进而实现环境和个体的良好互动,使得高校大学生勇于承担、安心创业,在磨砺和挫折中不断成长,实现向社会创业人的平稳过渡。

猜你喜欢

因素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解石三大因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