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2-05-11栾剑刘继伟
栾剑,刘继伟
(1.辽宁财贸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2.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新变化。面对新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部署,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应用型高校不断成长和壮大,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和质量的要求[1]。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高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反映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的核心内容为实践能力,重点在于应用[2]。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发挥课内外相互促进、学校与企业相互配合的作用[3],从系统理念的角度,构建不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系统和培养体系,对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对财经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践能力与培养体系的内涵分析
1.1 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作为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实践能力有别于学术研究能力,考查重点体现在应用上,并兼顾应用过程中的实际研究和创新能力。对于不同的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差异、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实践能力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会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不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都有准确的描述,并具体制定学生实践环节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总称就是实践能力。一般意义来讲,实践能力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看,实践能力就是学生在所学专业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从广义上看,实践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系统性概念,也就是与学生实践相关的各种因素及内在联系和各种能力或者因素构成的整体。所以,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应该基于广义的概念来考虑,建立对应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和培养体系。
1.2 实践能力构成要素
基于广义实践能力的概念,可以将实践能力概括为专业能力、转化能力、适应能力和产出能力四种能力的总称。对于地方财经高校的学生来说,专业能力就是指学生对本专业课的学习能力,是否掌握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专业能力是形成实践能力的基础要素。转化能力就是指学生把专业的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转化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实践过程中的反复操作,就是所谓的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适应能力就是指学生所具有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检验时,是否符合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是对实践能力的检验过程,也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判断要素。产出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取得的成效或者效率,这是检验实践能力强弱的最终要素,也是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因素。基于实践能力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专业能力和转化能力通过课内外理论学习和实践主要在学校内部完成。适应能力和产出能力则需要在校外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岗位完成。所以,实践能力培养是依托于两个相互联系的学校内部系统和工作岗位系统,这两个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内涵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建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的,在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并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了细化,对应提出了实践能力应该达到水平的具体要求。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把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整体。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系统性和动态性。系统性是基于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校内外两个系统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目标。动态性是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不断变化的要求,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指标也要进行调整,用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因此,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就是一个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的系统。
2 实践能力系统分解与培养体系构建
2.1 实践能力系统分解
实践能力系统由校内系统和校外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校内系统是对应于专业能力和转化能力的各种因素形成的,重点在校内的实践活动。校外系统是对应适应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各种因素形成的,重点在于校外的实践活动。校内系统可以分解为课内系统和课外系统,课内系统由专业课要求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因素构成。课外系统就是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提升实践能力的课外活动。比如,辽宁财贸学院的课内系统包括课程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系统包括学科专业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课内系统和课外系统的共同作用,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校外系统可以分解为实习系统和就业系统,实习系统依托专业实习基地和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检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业系统是已经提前就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检验学生的实际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比如,辽宁财贸学院的实习系统把学生全部对应地安排在专业实习基地和企业,由于专业实习基地和企业的数量多,基本保证了学生全员参加,在实习基地和企业中可以把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业系统主要是学院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选择性就业,虽然没有正式签约,但是用人单位已经基本确定接收的这部分毕业生,通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反映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能力,也为校内外系统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培养计划提供实际数据和反馈意见。
2.2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根据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要求,对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了使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加实用和可操作,避免建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脱离实际,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一致性,就是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相一致,充分反映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不能出现独立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的又一个体系。二是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可操作性,要求建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本校的内外实际资源相匹配,并且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实践能力的实现。三是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动态变化性,要求建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也就是随着社会需要变化而进行动态的适当调整,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基本同步。结合辽宁财贸学院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和实践能力系统定义,建立本校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图
3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3.1 建立专任与兼职融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核心。许多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博士和硕士,他们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同时,又需要完成大量的理论教学任务,精力和能力上都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把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融合。一是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让新入职的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不断充实自己[4],了解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并掌握具体的工作技能。二是聘用企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5],在实践系统运行中,发挥他们的作用,指导学生校内外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专兼教师共同制定和修订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融合到计划中,使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6]。
3.2 加大校内实践系统的软硬件投入
实践系统的软硬件投入是保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许多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实践系统的软硬件投入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现在财经类学校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主要依托虚拟操作实务平台来完成,需要一定数量的实务操作软件和场地、设备等硬件,由于软件更新的速度比较快,学生专业变动大,需要及时更新软件和提供新的设备及实践场地。所以,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不断地增加校内实践系统的软硬件投入,不断地完善校内实践系统,不能以旧代新、以简代繁、长期不变,使学生掌握的实践能力与现实社会需求脱节。
3.3 不断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企业是保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桥梁。企业作为应用型地方财经高校的重要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校重视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但是,现实中仍有部分校企并不积极,基地建设浮于表面[7],并没有真正发挥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与企业建立深入的经济联系,企业缺乏接收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所以,要不断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经济、责任方面制定细致的合同和协议,学校需要给企业一定的报酬,明确相关责任细则,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