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管理科学大类专业“14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2-05-11李四聪肖功为何洋洋
□李四聪 肖功为 何洋洋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按大类招生的大类培养模式已成为普通高校的改革趋势。“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对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过院系的专业整合,形成一个大类专业进行招生,前期学生统一学习基础知识,后期进行专业分流[1]。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双一流”高校已经实行大类招生的模式。而占全国高校数量95%以上的地方高校是否适合于大类招生模式?应当如何依据自身特点创新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立足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状况,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为例,从创新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探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管理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现状与特点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采取按专业招生、专业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大批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显露的人才培养弊端,如:学生对专业缺乏了解,盲目填报志愿;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据笔者连续对湖南中西部某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的抽样调查,50%以上学生所读的学校和专业并非第一志愿,反映出传统专业招生模式面临的挑战。
近十年来,中国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由“双一流”等研究性大学,逐步向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型、应用型等院校推行。目前实施大类招生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如经济学、工商管理等,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二是按院系招生,把一个院系的部分或所有专业归为一个大类招生,后期再在院系范围内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三是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2]。
研究和实践表明,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推进通识教育,拓宽知识广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加强专业认识,理性选择专业方向;激发创新思维,增强社会适应性[2]。如华东某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针对专业分流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6.59%的学生喜爱分流之后的专业方向,78.03%的学生会考虑选择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3]。
当然,大类招生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专业分流偏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素质考核;专业方向选择分化明显、盲目跟风现象;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意愿下降等不容忽视的问题[2]。如东北某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等三个本科专业方向,从入学一年以后的专业分流状况来看,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扎堆现象,从第一志愿专业的选择来看,会计学的占比为91.7%,市场营销的占比为6.4%,旅游管理的占比为1.76%[4](如图1所示)。
图1 样本学生意愿专业的选择分布
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还不完全具备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教师人才、教学科研、生源质量等资源条件,因此,在发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优势的同时,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有效创新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破解大类招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正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和完善的任务。
二、地方高校管理大类专业“14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认定的第1类特色专业和湖南省重点专业。管理科学专业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具有系统化管理思想、较高管理素质、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能够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商业分析和量化管理,能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管理决策和技术管理等复杂管理问题,并能形成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近年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积极探索和创新“144”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该模式的内涵做一简要介绍。
图2 管理科学大类专业“144”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方向设置。管理科学专业现设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策划三个专业方向。其中,质量管理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质量管理工程领域的技术和方法,能对产品质量进行计测分析、评价、优化和创新,具有质量检验、质量审核、质量认证、质量分析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产品和技术标准制定与推广等质量管理核心能力。人力资源开发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与方法,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组织设计、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评与激励、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人力资源开发核心能力。市场策划方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营销管理及市场策划的技能与方法,具有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战略策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渠道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及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营销实务核心能力。
(二)课程模块体系。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时期上采取“2+2”的课程模块体系,即大一、大二阶段系统学习通识平台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大三、大四阶段重点学习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中通识课程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课程、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科基础课主要有会计学、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而专业必修课主要有系统工程、预测方法与技术、决策理论与方法、生产与运作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则根据各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差异化设计,如市场策划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有商务谈判、市场调查、服务营销学、营销渠道管理、企业营销策划、现代广告学、销售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上述四种课程模块循序渐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模块体系。同时,定期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思政内涵,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加大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建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达成“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管理科学专业通过重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实施体系化实习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强化创新创业训练等途径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的角度构建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
1.重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在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适应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凸现专业培养特色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为:一是摒弃传统的实验教学课程模式,构建起“单项知识实验模块”“课程知识实验模块”“专业综合实验模块”“企业仿真模拟模块”等实验教学模块体系。二是大力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起包含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完整的实验教学层次体系[5]。
2.实施体系化实习教学。实习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过程中各种专业性实践活动,如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常用的实习教学方式包括参观认识、参与体验、顶岗操作等。为进一步提升实习学习成效,提升专业技能,管理科学专业充分依托规模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在专业实习、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6]。加强与学校、企业、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形成“校-校、校-企、校-协、校-地”多维协同育人体系。
图3 管理科学大类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充分依托学校、社区、政府、企业等资源条件,开展诸如学生社团、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活动、知识技能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创新设计、市场策划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工作实践技能,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为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管理科学专业按照“跨学科、跨专业”的原则,同时结合校情院情、市场需求、专业特色等因素,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意识、大学生创业计划、企业运营沙盘模拟等课程。同时,聘请校内校外的专业教师、企业高管、自主创业成功人士等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利用邵阳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中心”等大学生创业省级基地,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指引,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场地条件和启动资金。
三、实践成效
经过近五年的“14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管理科学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在湖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以及教育部第Ⅰ类特色专业建设基础上,又于2019年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先后荣获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教学团队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市社科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近年来,学生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三等奖、优胜奖各1项,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3项。近5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大中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三资企业等从事决策咨询、商务运作及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
四、结语
本文基于地方高校的自身资源条件,提出的“144”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创新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专业招生的弊端,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意愿专业选择的匹配性和兴趣度,适应了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当然,人才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进行设计与创新。囿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限制,本文所提出的“144”人才培养模式在普适性和推广性方面有待进一步评估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