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2011~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经验探讨
2022-05-11王晓鹏代继平周杰珑
□江 涛 王晓鹏 代继平 周杰珑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之源,关乎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决定着科技强国的进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肩负着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使命[1]。科学基金自创立以来,鼓励原创探索,聚焦科技前沿,引领发展需求,重视交叉融通,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获批国家级项目的主要途径,其数量、类型、经费、产出成果等代表了各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水平,在高校学科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影响较大,是高校科研水平认可度的标志之一。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林”)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以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为传统优势,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特色,理、工、农、文、法、管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本科高校。2000年学校由原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作为省属高校,在国家基金项目资助率及获批类型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偏低,如何提高申报数量和资助率是西南林努力的方向。
一、2011~2020年西南林业大学科学基金项目整体情况
10年间,西南林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项目资助数和资助经费增幅明显,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10年申报科学基金项目2,280项,获批340项,资助总金额15524.9万元,平均资助率14.9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获批项目主要有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合作与交流项目、专项项目等5个类型,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占比较大,是学校获批项目主要类型,也是学校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博士学位的项目负责人获批项目300项,占比88.24%,是获批科学基金项目的骨干力量。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项目负责人获批科学基金项目数较正高级职称项目负责人获批数多,成为整个职称体系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学校科学基金负责人年龄在45岁以下占80%,平均年龄40岁,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所有获批项目涵盖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化学科学部、信息科学部、数理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8个科学部(见图1),生命科学部获得资助最多,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图1 2011~2020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学部分布情况
二、国家基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西南林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及各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基金项目,由学校分管领导主抓科学申报工作,同时健全科研、财务、审计与国资的内控制度,既管好申报过程,更注重项目执行与结果管理。
(一)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做好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每年基金指南发布后,学校立即组织召开申报动员大会,会议由学校分管领导统筹部署,各部门领导、科研秘书、教师代表及新进教师参加会议,通报当年申报的新政策、新变化、新要求,力求充分理解政策,把握实际情况。科技处根据各部门已承担的基金项目数,人员学历、职称、年龄筛选出当年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数,设定各部门申报指标数,制定申报激励措施,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主动申报,保证学校申报数量稳定增长;这种目标管理模式对各部门基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了部门申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针对对申请书形式审查和预算编制等方面的问题,科技处会同财务处对科研秘书和新进教师进行单独培训。
广泛动员后,学校会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就申请书的撰写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专门指导,引导申请人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提升科研选题和项目申请质量。
申请过程中,科技处协调各部门组织校内外各领域资深专家对申请文本进行点评,与申请者就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撰写心得等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并逐项论证、提出建议、指导修改,使研究内容更具科学性、原创性和前瞻性,提高文本撰写质量。同时,科技处根据当年基金申报指南修订形式审查明细表,每年对40余条审查条目进行核查,采用个人自查、部门审查、科技处集中审查的三级审核制,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组织管理措施,把好形审关,提升申请书撰写的规范性,力争形式审查合格率百分百。
(二)做好科学基金过程管理。科学基金获得资助后,科技处依据基金委通知及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组织项目负责人填写计划书。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技处依据研究计划对项目进行跟踪监督,适时掌握项目研究进度与资金执行进度,按时间节点提醒、督促负责人撰写进展报告、结题报告,做好年度抽查和结题检查工作,并对结题项目进行跟踪,及时整理研究成果,建立成果档案,撰写资助项目年度成果报告。科管处每年4月前撰写管理工作报告,总结上一年度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取得的重要成果,掌握学校基金工作的整体状况,不断总结完善,促进来年基金工作更上一层楼。
学校在落实“放管服”背景下,认真贯彻科学基金经费管理要求,创新探索经费管理方法[2]。建立预算编制三级管理制度——个人编制审核、财务审核、科管审核,符合上报条件方可提交基金委。科研人员根据研究需求,按制度规定可申请直接费用预算调整,除设备费不予调增外其他科目均可调整,经科技处、财务处审核,全校公示后进行调整。每年9月,科技处通知当年结题项目负责人关注项目执行进度,确保在12月31日能按计划书完成全部研究任务,资金执行率达到50%以上,顺利结题。
科学基金工作不仅要求科研管理的规范性,更要注重每个工作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科技处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和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提出意见,要求整改。各阶段中各部门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实现“个人-学院-学校”三者密切联系,协调有序,职责明确,规范有效,共同做好科学基金的全过程管理。
(三)加强科研诚信管理,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科研诚信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前提,是营造良好科技环境、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为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完善科研诚信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制定了《西南林业大学学术诚信廉政风险防控实施办法(试行)》和《西南林业大学关于加强科研经费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施办法(试行)》,广泛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创造热爱科学、尊重创新,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
三、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资助率有待进一步提高。10年来西南林科学基金资助率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增幅尚未形成规模,显示度不够。根据项目评审反馈意见来看,申请书科学意义不明确,创新性不足,多数项目起点低,与国内外研究有重复,降低了研究的科学价值;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实验设计存在漏洞或不具体;缺少重要的前期研究结果,研究团队研究基础薄弱,总体原因主要是申请书质量不高,存在为申请而申请,完成申报指标的现象。近年来基金委提出的限项要求,对学校申报工作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拓宽基金项目类型,力争获批高水平科学基金项目。2011~2020年,西南林获批项目虽涉及5个类型,但地区科学基项目获批256项,占比75.26%,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学校获批的主要类型,而参与全国竞争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获批较少。目前,学校在重点项目上尚无增量,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高水平科学基金项目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成果产出不足,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持续研究能力不强,青年科研人员和高层次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优势学科科研团队还未完全形成。
(三)学科发展不平衡,研究领域分布不均。西南林获批科学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部,占比达79.7%,反映了学校在林学和林业工程学等传统学科的发展优势,但在地球科学、工程材料、化学、信息等领域获批项目较少,获批基金学部分布不均,学科面较窄,单一化严重,发展不平衡,研究能力参差不齐。仅依靠传统学科的知识、方法已不能解决学校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是今后学校科研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加强科学基金管理的措施
深入挖掘学校基金申报潜力,分学科分领域进行项目指南解析,申报指导;推行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评审制,对于研究基础薄弱,文本撰写质量不高的申请书暂缓申报,全面实行校内预评审制度[4]。加大校级项目培育力度,给予科研人员经费支持,通过定点引导、重点培养,支持他们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产出成果,为获批科学基金夯实基础,提升学校基础科学研究能力。
综合分析学校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状况,多方面多举措调动申报积极性,引导2次获批地区基金项目的负责人申报面上项目,3次及以上获批科学基金的负责人申报重点项目。从学校层面组织跨学科、多领域、结构层次合理的科研人员组成团队申报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联合基金等不同类型高水平科学基金项目。鼓励已经获批青年科学基金的青年科研人员深入基础研究,在结题当年申报面上项目,尽早遴选拔尖人才冲击优青、杰青项目等高级别人才项目。通过科学基金项目类型的扩展,级别的提升,增强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承担重大科学研究的实力。
以科学基金项目为支撑,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团队成长,多维度推进学科发展。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在遵循“高层次优先,整合运行,扶强做优”的原则下,推进科研机构的优化与布局,设立12个重点科研机构和3个特色机构。人才进机构,突破学科、行政划分的界限,实现学科交叉创新,集成多领域优势力量推进科研能力提升与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为下一步基金工作的提质增效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