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碗莲里的课程
2022-05-11文朱艳
文 朱 艳
一、活动背景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师应回到儿童立场,放下身段,走进幼儿,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发现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与实际操作,获取经验。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中,在幼儿的行动中,在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教师敏锐的课程捕捉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基于小班幼儿对碗莲种植与养护的浓厚兴趣,教师倾听幼儿,与幼儿对话,紧跟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抓住教育契机,挖掘“藏”在碗莲种植里的课程。
二、活动实录
(一)3 月20 日:令人激动的播种日
去年春天,我园在网上购买了碗莲种子和花盆。幼儿学习播种方法后,都迫不及待地想种植。在区域活动时间,幼儿分组拿取碗莲盆,商量中每个盆里种入5 粒种子。他们从袋子里取出种子,认真地数着,有个男孩在盆里放了3 粒,准备去取水,一旁的女孩大叫着:“你放得不对,要放5 粒!”于是,男孩又取出2 粒种子放了进去。其他幼儿见状,纷纷数起自己盆里的碗莲种子。
幼儿端着碗莲盆去接水,有的幼儿端着碗莲盆跌跌撞撞,一不小心就把水洒了出来。在我的提醒下,幼儿一路上互相提醒,小心翼翼地捧着碗莲盆,眼里满是爱惜。这时,眼尖的幼儿发现,种子袋里还有营养液。我介绍了营养液的用途后,幼儿纷纷抢着给碗莲“喂”营养液,并在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我还把种植碗莲的照片贴到种植区,幼儿经常驻足观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在播种日里,小班幼儿体验点数种子,小心护送碗莲“回家”,尝试使用营养液,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二)3 月28 日:发芽的种子像蝌蚪
碗莲种子渐渐发芽了,幼儿经常一起给碗莲换水。周二下午换水时,一名男孩突然拿起一颗发芽的碗莲种子:“老师,这个像蝌蚪尾巴!”原来,有的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将带来的蝌蚪放在大厅种植角。这名男孩在中午散步时经常去种植角观察蝌蚪。看到发芽的碗莲种子时,男孩自然地联想到蝌蚪的样子。我发现,小班幼儿已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能仔细观察感兴趣的事物。于是,我找来两个玻璃杯,引导他们将小蝌蚪与发芽的碗莲种子进行对比观察。大家一边观察,一边讨论:“种子发芽了,很像蝌蚪的头。”“老师,碗莲的芽是绿色的,蝌蚪的尾巴是黑色的。”“它们都是长的。”……幼儿比较小蝌蚪与刚发芽的碗莲种子,班级的种植区也因为小蝌蚪的到来,多了几分生趣。
思考:幼儿凭借经验感知发芽的碗莲种子造型像蝌蚪一样。在我的支持与鼓励下,幼儿认真观察、对比、表达,对碗莲有了更高的养护兴趣。
(三)4 月12 日:多少种子发芽了
进入4 月份,气温渐升,发芽的碗莲种子越来越多。最近的数学活动大多是引导幼儿点数5以内的数字物品。于是,我抓住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数一数每盆里有几颗发芽的种子。幼儿搬来一盆盆碗莲,认真点数起来,并在观察记录本上,用点表示结果。
思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幼儿对一颗接一颗发芽的种子兴趣极高,正处于小班下学期的他们,能够点数5 以内物体是他们的最近发展目标。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他们通过点数发芽的种子数量,了解碗莲种子的发芽状况,巩固所学的点数和数物对应的相关知识,并用自己的方式在记录表上表征。
(四)5 月18 日:碗莲怎么发霉了
一大早,几名幼儿从种植区跑出来对我说:“老师,碗莲都长毛了。”大家走近一看,刚长出的小叶子上有白色的毛。叶子上的白毛是什么?大家开始热议起来:“老师,碗莲是不是要死了?”“肯定要换水了。”……原来,由于长期缺少阳光,碗莲的叶子上出现了霉斑。知道原因后,幼儿赶紧将碗莲盆搬到楼下,让碗莲晒到阳光。
思考:《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碗莲叶子上的毛,引发了幼儿的热议。幼儿通过网络查询,寻找答案,并解决了问题。
三、活动反思
(一)理解幼儿学习方式,支持幼儿获取直接经验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种植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成为种植的主人,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权和自主权。幼儿自主讨论,自主种植,自主管理,获取多元、直接的经验。
(二)关注幼儿活动兴趣,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活动兴趣,敏锐地判断其中的课程价值,积极引导幼儿思考、探讨。同时,教师充分挖掘藏在碗莲里的课程,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征。在幼儿与资源的互动过程中,教师逐步提升课程意识。
(三)激发幼儿自主探索,助力幼儿经验生长
幼儿的经验获得源于主动体验。种植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观察,自主记录,大胆探索,助力幼儿的经验生长。
碗莲还在慢慢生长,“藏”在碗莲里的课程将继续生发。师幼要一起用心守护,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