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字体设计百年间的技术变革与观念(1909~2000)

2022-05-11朱伟斌

艺术设计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铅字字体字形

朱伟斌

文字表达思想,文字的内容和形式包含着观念的痕迹。20世纪中国技术和社会的革命,从铅字设计历史中可以得到印证。铅活字与工业生产相关,是字体设计现代性的重要介质。我国现代铅活字始于上世纪初,废除于上世纪末,其历史贯穿了整个20世纪。数字化的今天回望上世纪字体设计的技术和观念演变,具有总结历史,启发未来的价值和意义。

一、征服金属:字体设计技术演变历史概述

中文铅字最早是由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研发,随着20世纪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变,字体设计也发生着嬗变。从字形生成手段来看,一百年间中国字体设计经历了“写刻铅字”“图稿制字”和“数字化”三个阶段。

1、写刻铅字阶段(1909~1956)

20世纪初,美华印书馆的宋体字在中国推广,中国国内铅字几乎清一色都是宋体字。1909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开发出“商务楷体”,国内第一次出现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开发的铅字。至解放前夕,中国人共创制正楷字九种,仿宋活字六种。列表如表1。

表1:中国印刷字体设计状况(1909~1944)

随着中国人掌握铅活字技术,越来越多的中文字体面世。有意思的是,这些字体竟然全是楷体或者仿宋体。这些字体具有名家书法风格,多由知名“写手”书写,字形大多有蓝本借鉴(图1)。一般的做法是工人把用薄纸写好的字贴在铅坯上,刻工按照字迹雕刻。1909年,环球报社《图画日报》“营业写真”的图画“刻字匠”反映了这种手工刻字的情形(图2)。

图1:上世纪30~50年代,各铜模公司开发的字体,几乎全部是楷体和仿宋字体。

图2:字体刻制历来是一种精细的手工技艺

2、图稿制字阶段(1956~1980)

新中国汉字字体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初期,主要针对正文字体的设计和生产,包括宋、黑、楷、仿宋等,应用于全国发行的报纸、教科书、经典著作等印刷用字。第二阶段为“文革”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标题用字和美术字体设计(表2)。

表2:中国印刷字体设计状况(1956~1980)

新中国进行简化字改革,急需新字体用于书刊所需。1964年底,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推出“宋二体”和“黑二体”印制的《毛泽东选集》,是我国最重要的印刷字体。此后几年密集推出的宋黑、标题宋、正楷等一系列新字体,大陆简体字型的整体面貌就此形成(图3)。

图3:新中国设计字体

新中国字体设计技术上得益于本顿雕刻机的应用,工作组织上得益于集体设计的方法(图4)。字稿经集体商议,可不断修改。字稿定型后交由专门的部门完成机器刻制和铅字制作,字体设计具有一套完整的工业化生产流程。我国直到80年代电脑科技的发展,铅字的工业化生产才渐告尾声。

图4:本顿(Benton)刻字机

3、数字字体阶段(始于1970年代)

20世纪最后20年里,世界各国都加紧研发,加快了数字信息化的步伐。我国1964年就制成手动照相排字机,1974年启动的“748工程”内容就包含“精密照排、中文检索和中文计算机通信”三个部分。随之王选发明了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引发了中国印刷行业的一场革命。在短短的几年内,几乎所有的印刷厂都实现了由铅版印刷到激光照排的转变,中文字体脱离承重的铅字架借助光电跃然纸上。90年代以后,我国汉字信息技术与国际接轨,进入快速发展期。中文数字化进入激光照排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我国各字库公司纷纷投入中文字库的生产(图5)。

图5:早期电脑点阵字体和字体样本

由于早期电脑技术条件限制,为节省空间压缩文件大小,被迫牺牲掉字形的一些细节,造成电脑字体失真和走样。此后,字体技术经历点阵、矢量线段和矢量(PostScript)三个阶段,准确还原铅字字形不存在技术问题。新的电脑字体不断涌现出来。中国字体设计卸下背负的铅字之重,跳脱出汉字的“厄运”时代,展现出中文字体的新曙光。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达1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中规定,2000年淘汰全部铅排、铅印工艺。一个“铅与火”的时代宣告结束,字体技术进入数字时代。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字体设计走过的是一条驯服金属的历程。百年间,字体设计物质媒体从木版到金属再到数字,技术手段由手写变为机械,再到电脑制作,字形呈现出由楷体到宋体的流行转变。

二、字体设计的现代性问题讨论

新的技术改变了生产方式,影响了人们字体使用的行为与习惯,最终引致字体观念的形成。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认为印刷机是欧洲“变革动因之一”。字体设计参与了印刷革命,分享印刷文化的巨大功绩,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历史“凝聚了现代性的几乎所有因素”。中文字体设计中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主义与个体自由等矛盾冲突的时代光谱。

1、脱离手写:走向现代的字体

欧洲字体在18世纪就显现出现代性(Modern Typography)。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都陆续出现数理制图形成的现代(Modern)字体,体现了其时欧洲社会对理性科学的追捧(图6)。这时字体在形式中强调理性理想,远离手写特征,字体设计与手写的动作渐行渐远。

图6:欧洲17~18世纪用数理制图方法设计的现代字体举例

中国对文字书写特征的情感尤为深厚。中国毛笔书法一开始就占据了文化和美学的核心,写一手好字不单是技术问题。在传统中国,从识字到书写形成一整套以名家、善本为圭臬的评价体系。诸如欧阳询、颜真卿等风格的名家楷书,得到广泛的赞赏。民国时期,国人沿袭手写传统,开发的铅活字几乎全部是楷书和仿宋书体,无名的“匠体字”却长时间被读书人和版本学家鄙视,认为其“非欧非颜,已不成字”。不过,程式化、标准化的宋体字,便于大众化普及。新中国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化,在工业生产中努力实现机械化。在字体方面,具有现代风格的宋体字得到了积极开发,1965年,宋体字被国家定为标准字形,具有手写风格的楷体字形则一时受到冷落(图7)。

图7:画字稿,左为设计师画字稿时用直尺使直线平直,右为宋一体的字稿样张。(图片由厉致歉提供)

钢笔、圆珠笔成为日常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的权威地位被削弱,书法在整个文化中的功能和地位急剧下降。电脑的出现更具革命性,便利的输入法使整个中国社会一时兴起全民“电脑打字热”。首先是五笔,后是拼音,21世纪手机语音和文字通讯的应用和普及,中文输入法加重了书写的落寞,汉字和手写越来越远。从整体上来看,字体设计现代化就是手写意味逐渐弱化和退化的过程。

2、机器掌控:集体设计制度下的字体标准化

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集体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国家组织人员成立国家的字体设计队伍,专门负责设计字稿,承担印刷字体“整旧创新”的任务。工作方式一改个人主导,变为集体创作。集体创作的方式克服了中文繁难,取得了诸多重大的成果。依靠部门协同组织生产,完备的设计流程和标准,字体设计有了坚实的社会产业基础。这个时期的字体和印刷生产一如彼得·维尔堡所说,是“一个可靠的、踏实的时期”。

新中国字体设计上呈现出理性和冷峻的工业力量感,无论是技术,还是思想、形式、内容上,都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时代特点。崇尚钢铁般硬朗,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整体风气(图8)。字体设计师谢培元日后接受采访时就说到“以钢铁为代表,便在繁体的基础上,将‘新报宋’设计得比较硬朗,有中国人的气派”。

图8:60年代,一青年在标语牌前留影,标语牌字体是当时标准化的“大宋体”。(作者自藏)

计划经济导致市场僵化,集体主义到后期弊端显现。反映在字体中表现为面貌单一,缺乏活力。集体主义抑制个性,个人的艺术创造力无法发挥,阻碍了设计的发展。对现代性迫切的追求迅速消解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共性的强调同时湮没了艺术的个性。首先是厂名用类似一厂、二厂、六○五厂的方式编号,然后是字体也以一二三序列编号,解放后两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牟体”“姚体”也成为汉字铅字命名的绝唱。

80年代以后,以往那种封闭的集体设计的模式开始动摇。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集体创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3、字体设计中的大众化

技术革新催生产能爆发,大量产品在市场中得以消化,因此技术总是与大众文化比肩并行。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电脑技术与大众的互动尤为明显。不断迭代的数字产品使大众的消费欲望升级。字体大量应用于广告宣传、公共场所、商品包装以及电影、电视等新媒介。市场对文字办公的需求量剧增,上到大城市的写字楼,下到县城乡镇的街边巷角,电脑打字店生产的字体产品遍地开花(图9)。电脑字体贴近民众,迎合大众审美情趣,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化。通过字体菜单,人们在闪亮的屏幕前自由地选择字形。人们看不到冰冷僵硬的金属,无需读费解的计算机语言,字体“所见即所得”,丰富的样式摆在眼前任由选择。电脑字体技术的每一次升级成功,民众即向自由驾驭文字又迈进了一步。

图9: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大众消费兴起,市场变得异常活跃,各式字体应用于各种商业招牌广告。1991年,摄于广东深圳老街,朱宪民摄。(朱宪民:《朱宪民:象形岁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自由选取字体菜单给民众增添了字体的乐趣,这种字体间的欢愉从平民出版物中透露出来。市面先后出现数不胜数的新奇字体种类。人们在长长的字体菜单中任意选择字样,电脑作出即时反应,迅速变化字体样貌,正如埃米尔·卢普顿所言的D.I.Y.(Design It Yourself),设计成为人人皆可运用的艺术时代似乎到来。除了出于实际利益和政治性考量的动机之外,通过D.I.Y.的方式,人们还可以从开发创意想法,将其转化为有形实体,并与他人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对字体进行任意的扭曲、变形,人们从字体变异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视觉快感,字体设计被赋予了大众娱乐色彩。

三、字体设计教学的一些启示

字体设计曾经是基于手工依仗排字工人敏捷双手的专业,经百年发展演变为和信息、美学相关联的课题。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字体设计不再为专业人士专属,开始进入大众生活,自助式设计文化形成,字体教育也不再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唯一目的,通识性的字体设计教育越发重要。我国的字体设计教学体系是建立在美术字基础上,汉字作为书写的文字、工业化的字体生产以及数字化信息传达,历史经验给当今大学字体教学提供了诸多的启示。

(1)观照文化传统,体现传承性。我国具有极为悠久的书写传统,无论是书法还是雕版刻书字体,都有极为丰富的传统资源。字体设计教学应该促进学科融合,艺术结合人文思想进行创意,充分注意和应用书法学的传统资源。

(2)贯通实践和理论,体现系统性。西方经过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形成了西文字体“字体排印”(Typography)知识体系,对我国今天的字体设计理论和实践有借鉴意义。新的字体设计教学理念避免经验主义,在视觉审美鉴赏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字体设计的科学规律,实现实践和理论贯通。

(3)面向广泛群体,体现公众性。数字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设计师”,字体设计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更新理念的字体设计教育尊重群众利用字体媒介表达的欲望,去除单一的精英艺术观念,具有更加包容的胸怀。

结语

汉字凝聚先人的造型智慧,体现了民族文化和美学思想。2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速变革的时代,技术和观念发生了诸多变迁。字体见证了技术实现的变化历程,见证了社会变革,培育了群众诸多观念。经济、技术、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合力推动了字体设计,反过来,我们从字形表象可以透视出社会发展涌动的潜流。技术朝着先进性,呈单向线性的发展轨迹,但技术流逝后的文化积淀却成为丰富多元的历史遗产,这也是我们今天设计最为丰厚的资源。

注释:

① 1819年马礼逊(Morrison)在马六甲刻成第一副汉文活字始,英人台约尔(Dyer)、法人葛兰德(Grand)、美人柯尔(Cole)等人悉数参与研制国中文铅活字,后美国长老会姜别利(Gamble)创造性地把电镀法应用到字模制造上,成功制成大小活字七种,时称“美华字”。电镀制模法一直沿用到1961年以后。参见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活字印刷源流》,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73-75页。

② 另据孙明远研究认为“1909~1937年,21个中国企业进行36种金属活字开发”,周博根据《八十五种中文字样》认为1949年前铅字字样“不下80种”。本文表格根据何步云的统计资料制作而成,原文说“仿宋五种”实际上有六种。参见何步云:《中国活字小史》,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活字印刷源流》,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第77-81页。

③ 还有一种是利用照相技术将字迹影印在铜模上,刻工加工镌刻成原字,再以电镀法制成铜模,浇铸铅字。美国人姜别利(Gamble)最后利用电镀法解决制作中文字模刻制的技术难关,刻工首先在黄杨木上刻字,后续再用木字制作蜡型、电镀出铜胎字模。参见孙明远:《聚珍仿宋体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77-78页。

④ 这个阶段全国新字体的设计主要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完成。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上海有22家小型字模厂与上海华丰厂合并,改名为上海字模一厂。另有14家小型字模厂并入上海华文厂,取名上海字模二厂,68年迁至湖北,改名为湖北文字六○五厂。1960年,成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活字研究室。中国字体设计生产单位合称“一所三厂”,即: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字模厂、湖北丹江文字605厂。由国家负责运营,一所负责设计字体,三厂制造铜模及铅字,免费发给各印刷厂使用。“字体研究室”在“文革”初解散,人员分散到了几家字模厂。

⑤ 本顿机的使用是字体设计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变革。美国字体设计家斯坦利·莫里森认为,对于字体设计本顿雕刻机几乎和古腾堡发明铅活字一样重要。参见Stanley Morison,Tally of Types, New York: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73, pp.11-12.

⑥ 人们普遍认为,60年代是新中国字体创作的黄金时期,80年代电脑科技开始发展,铅字生产热情开始衰退,90年代后国家不再资助字模厂,有关人员年老的退休,年青的另寻出路。参见廖洁连编著:《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⑦ 1980年,中国印刷业第一次完全摆脱铅字用激光印刷出第一册图书《武豪之剑》;1986年,华光计算机及照排系统第一次印出了四开周报《中国机电报》;1987年5月,《经济日报》印刷厂激光照排车间里,诞生第一张整页输出的四开中文报纸;1988年7月,《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全部铅字,废除铅排作业,成为我国第一个甩掉铅字的印刷厂。参见林立勋编著:《电脑风云五十年》(上),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284-288页。

⑧ 激光照排使用的字体由字库公司将铅字字形数字化,基础字稿多是字模厂免费提供。上海印刷研究所为748工程的“精编辑密中文排版系统”无偿提供了五款基础字体的字稿:为蒙纳照排设备修改的宋体、标题宋、黑体、仿宋和楷体。这成为日后方正、汉仪、华文等所有电脑字体公司最初起步时的基础参考。参见厉致谦:《上海活字:管窥现代中文字体设计史》,The Type,2020年,第83页。

⑨ 我国方正和华光集团1993年分别推出以“PostscriptⅡ”为核心的产品,实现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参见林立勋编著:《电脑风云五十年》(上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290页。

⑩ 众多的电脑公司急于抢占市场,纷纷加大市场投放,出现世纪末期的“电脑字体热”。但是由于某些公司技术并不成熟,管理也不完善,电脑字体一度出现纷乱的面貌。有关上海铅字字体历史情况参见2011年和2014年厉致谦等人对徐学成的采访。Rex Chen:《徐学成的故事》,www.thetype.com/psa/interview-with-xuechengxu/.20150112/20210929.

⑪ 比较起西方拼音字母在铅活字和打字机等机械化的便利,由于中文的繁难,中文铅字始终使中文信息处理呈现低水平的机械化状态,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困境。参见许寿椿:《汉字复兴的脚步:从打字机到电脑打字的跨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年,第51页。

⑫ 爱森斯坦从传播革命的角度,以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说明印刷机带给欧洲的革命性影响,她历数了印刷文化八个特征,主要包括:改变书籍形制,标准化效应,建立新的信息检索方式,影响社会语言,塑造阅读型公众,促进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等。参见(美)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著,何道宽译:《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6-95页。

⑬ 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文字设计涵盖了激进、审美、功利、政治、精英、大众等概念。参见“澎拜网”李公明:《一周书记:从“摩登”到“革命”的……字体设计史》,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 rd_1999225.20180215/20210929.

⑭ Bobin Kinross对字体设计(Typography)作过深刻的的论述,他认为字体设计中的现代态度是在1700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的。这期间,印刷字体从宗教说教、社会政治目的功能开始转向塑造公众舆论,并最终促成西方的启蒙运动。Robin Kinross, Modern Typography:An Essay in Critical History, London:Hyphen Press, 2004, p.13.

⑮(美)约翰娜·德鲁克著,黄婷怡等译:《平面设计史:一部批判性的要览》,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96页。

⑯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艺能类“刻书”一条中云:“刻书以宋刻为上,至元时翻宋,尚有佳者。有明中叶,有明改为方笔,非颜非欧,已不成字。近时则愈恶劣,无笔画可寻矣。”

⑰ 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教会联合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简称《字形表》)。《字形表》发布以后,大陆出版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都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以提示《字形表》的标准字形。几十年来,《字形表》在推广规范字形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字形表》规定的是印刷宋体的标准字形,说明中指出:“是印刷铅字字形统一标准,也是识字教学、习字和书写宋体美术字的字形标准。”

⑱ 据统计,第一个汉字编码方案宣布诞生以来,见诸报端的1000多种,申请专利的400多种,上机运行的100多种。优秀的方案包括肖永清的“肖码”、郑易里的“郑码”、陈爱文的“表形码”,还有周志农的“自然码”、戴顺天的“太极码”,后王永民的“五笔字型”和另一种拼音输入法占据主流,其余的大多无疾而终。参见林立勋编著:《电脑风云五十年》(上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493页。

⑲ 1960年,在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倡导下,上海市出版局成立上海印刷字体研究室(挂靠在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实验室下面),成为全国唯一的印刷字体专职研究机构。翌年,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试验室扩建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印刷字体研究室并入后更名为“活字字体研究室”。

⑳ 当年字体设计的七道工序为:1.铅笔稿;2.划直线;3.勾弧线;4.填墨;5.修白;6.评字;7.审稿。字体设计过程中,先分组绘制,再集中评议,最后修改定稿。字体设计七个步骤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评字”步骤,每位设计师把自己写好的字贴出来给大家评判,通过集体点评逐渐取得共识。

㉑ (德)汉斯·彼得·维尔堡著,余秉楠译:《发展中的书籍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㉒ 廖洁连编著:《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3-104页。

㉓ 1981年开始向三厂一所的字体设计人员和社会上的书法、美术工作者征集新字体。第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印刷新字体展评会。198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此后几年,我国多次开展印刷新字体的征集评奖活动。除了国内字体设计竞赛,中国的字体设计师们还开始参加国外的汉字设计比赛,与境外的字体设计师交流,大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㉔ (美)埃伦·勒普顿著,李慧娟译:《设计D.I.Y.》,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猜你喜欢

铅字字体字形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添一笔变个字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中魔法的铅字
组合字体
爱的表白
字体安装步步通
变成“铅字”的文章
汪治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