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新探索
2022-05-11陈慧雯
陈慧雯
摘 要:博物作为人类了解人类自身与人类与自然的意义与价值的胜地,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幼儿园教育将“博物意识”纳入重点,即是将博物馆资源延伸至幼儿园,开展各种与博物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欣赏、了解、学习和探索中根植人类环境和谐共处之信念,培养与他人沟通合作交往时候的平和心与耐心,鼓励幼儿开拓自己的探索视角,大胆尝试不同的探究方法,使孩子们拥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以外,也能养成积极探索、勇敢尝试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博物意识;幼儿园;课程实践;自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0-0077-03
A New Exploration of Natural History Consciousness an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Practice
CHEN Huiwen (Shishan Center Kindergarten, Suzhou High-tech Zone,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As a resort for human being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human beings and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museums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by society. Kindergarten education focuses on "museum awareness", that is, to extend museum resources to kindergartens and carry out various courses related to museum culture, so that children can be rooted in the belief i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environment in the appreciation,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exploration, and cultivate Peace of mind and patience when communicat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encourag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own perspectives of exploration, and boldly try different methods of inquiry, so that children have the awareness of respecting nature and caring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It can also develop the study habit of active exploration and courageous attempts.
【Keywords】Naturalistic consciousnes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practice; nature
1.“博物意识”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博物馆教育鲜明的主体性、形象性、直观性与具体性可以满足孩子们好奇的心理,通过好奇的动力与积极性,再加上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和鼓励支持,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可以慢慢养成。例如,绿树参天的自然博物馆,多种花卉植物相结合,通过视觉与嗅觉给予孩子们较深的美好印象,直接向孩子们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活泼与美妙,激发孩子们的爱心。所谓博物意识,就是一种良性引导孩子广泛感知客观世界和人类文化,在丰富、适宜的材料和环境的帮助和支持下,让孩子自主地、积极地观察、感受、体验和探索,从而让孩子能够获得更加鲜活的、完整的、经验的意识。通过自然环境与教育,孩子们能够理解自然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保护自然。
(2)科学知识探究普及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很乐意带孩子们去这些博物馆走走、看看,博物馆也在方方面面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理解的图解,甚至是体验活动。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孩子们对知识的向往和探索的欲望是强烈的,家長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多样、丰富的特殊环境来体验更加真实、难忘的学习体验。所以,博物意识有利于保持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好奇探究态度,它更加适合融入进幼儿园课程教学,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体验也能更加快乐。
(3)社会关注爱与幸福
博物意识的使用与广泛传播需要教师们与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用心创造,用心关注孩子们在幼儿时期的文化、学习、探索能力发展。而在这些基础上,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目前也更加关注孩子们是否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只有孩子们在爱与幸福上拥有充足的美好体验,才能保持孩子们在身心健康发展中的积极导向。除了让孩子们不断地进行经验累积和学习习惯培养,教师在一日生活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尊重并且善于引领他们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并围绕自己的兴趣点进行相对应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体验同伴之间的爱与幸福。而社会则也需要各种能让幼儿体验到不同爱与幸福的博物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充满爱与幸福环境下健康成长。
2.“博物意识”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的培养
自然博物馆是绿化后的环境,教师通过引导孩子在博物馆中游玩与学习,使他们在自然环境中保持快乐幸福的情绪,与好奇积极的情绪配合,连接孩子们心中“自然”与“美”的联系。教师选择恰当时机引导孩子们了解自然的伟大和脆弱,使孩子们懂得破坏与保护的含义,并从发生的时间中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一绿色环境意识,教导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一过程。
(2)“真善美”社会品质的培养
人文社会博物馆通过对各种社会情境的演示,使孩子们了解真善美在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教师有效引导更能强化这种意识。这类博物馆需要把握现实尺度,拒绝向孩子们展示黑暗污秽的社会现实,更多输出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孩子们养成乐于助人、勤劳勇敢、善良真诚的美好品德。
(3)探索与发现能力的培养
博物教育并非形式教育,它是体验性的活动过程,需要孩子们自行观察与挖掘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事物也就不一樣。“博物意识”要求教师引领孩子们自主观察甚至深入观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事物的本质或是事物优秀的地方。这种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发现与探索能力,提高积极性,加强韧性,培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观察和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3.“博物意识”在幼儿园课程时间中的有效应用
(1)环境多元,兴趣与需要相结合,发展多层次爱好
想要获得孩子的好奇心和目光,就必须设计适合他们生动有趣的各类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环境与活动才能满足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例如,恐龙博物馆、天气博物馆、花朵植物观、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太空博物馆等风格不同的博物馆。实例:教师向孩子们展示各类博物馆,通过孩子们的投票数量来确定博物馆主题,选出“最喜爱的博物馆”,得出结果“恐龙博物馆”。教师通过该主题设计相关系列活动“猜猜我是什么恐龙”“模仿恐龙”“恐龙灭绝的各种故事”“我会画恐龙”,使博物馆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文化性、游戏性与可操作性,满足孩子们好奇的欲望,丰富孩子们对于恐龙的认知资料,了解恐龙时代的环境,可以提出“保护环境”与“保护环境”的思考。
(2)融入游戏,实践与娱乐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的“博物课程”更多的是由“博物意识”引领,通过游戏探索与课程时间相结合,将“科学”“课程”“游戏”“博物馆”相结合,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建立一个满足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劳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幼儿园需要以孩子为核心、探究为形式、本地材料为载体、全面发展为目的,遵循多元性、多样性、丰富性、参与性、适宜性原则,开展各类游戏,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实例:老师想要带领孩子们感受非常有趣的科学课:《地下的宝贝》和《神奇的幻象》,带孩子一起去探索和发现,体验科学的奥秘。通过各类小游戏使孩子们了解科学的博大与奇妙,比如,特色体验游戏、主题小游戏、资源共享小游戏、观察游戏、绘画游戏等,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领略科学世界的奥妙,游戏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游戏与教师的解释相结合,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有效开展游戏活动,扩展游戏空间,引导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中自主表达与合作创新,促进孩子们乐趣化学习,实现身体、心理、灵魂三位一体和谐发展。
(3)参与创造,思维与动手相碰撞,享受劳动成果
提供条件使孩子们可以共同参与到博物馆的设计与开设中,使孩子在多样化活动中实现主动探索、积极创造、勇敢创新,幼儿园应该秉持“活教育”观点,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融合于博物馆创造,使博物馆的呈现变成孩子们劳动的结合体。通过作品的展现与共享,能够使孩子们体会到作品完成的成就感,教师给予赞美更能提高孩子们创造创新的勇气与信心。“博物意识”的课程实践是孩子们提高自我能力以及展示能力的途径,值得大家一起进行探讨和实践。实例:某幼儿园班级中,教师确定了博物馆专题,开始同幼儿们一起收集创造材料,比如,剪刀、彩纸、胶水、课桌等本地资源,设计环境细节与游戏环节。共同讨论各种游戏的实施与奖励,并且将博物馆的各种细节安排妥当。在博物馆开展当天,孩子们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介绍自己的创作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并且可以宣传某些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例如,“绿色博物馆”,孩子们可以参与并宣传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思想;“生物博物馆”,孩子们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万物平等、保护自然的绿色思想。
(4)资源互动,教师与幼儿相融合,开拓学习角度
在博物意识下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孩子放在主位,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们与资源环境沉浸互动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绘画、录音、摄像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在介绍和分享过程中,互相学习他人经验,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下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实例:幼儿园中各种绿植、花卉、菜园等自然物,则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的方式,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博物馆。通过讨论、种植、照顾、观察、记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自动手感知植物的成长过程。在欣赏过程中,多方面的感官会帮助和给予孩子们对植物的不同印象,直接向孩子们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活泼与美妙,激发孩子们的爱心。而通过孩子们的记录表征,教师也能看到并分析孩子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与书写能力的发展情况,这就减少了孩子们刻板地进行逻辑思维和书写能力的练习。让孩子的学习更加沉浸和生动,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进行积累。
4.教师促进儿童博物意识的培养
(1)保护儿童自我观察收藏的意识
世上万事万物对于儿童来说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探索一切事物的兴趣爱好。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善于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作为教师需要学着让自己站在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思维模式,去参与陪伴,共同分享发现新事物的乐趣,这个方式主要就是激发儿童探索的过程,切忌主动替儿童提供丰富的物料,影响他们的发展。
儿童热爱收藏,其本质同样是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他们对这些新鲜事物不了解,收藏起来想有更多机会去探索,从而激发儿童的兴趣,教师不能一味地以大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收藏,将儿童的收纳箱定义为“杂货铺”,在我们看来毫无特色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宝贝的、最有价值的物品。
(2)培养儿童提高观察能力的方法
由于儿童自身对外界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尤其是对身边所有未知且认为好奇的事物。儿童热爱观察的意识是激发无限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好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支持并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层面来提高观察能力。首先是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儿童运用自身多个器官,视听嗅触味多种器官调动起来,例如,在观察小鸟的时候,通过观察小鸟外形特征,加上聆听小鸟发出的声音,以及触摸它的羽毛等,促进儿童在更细微的方面观察外界事物。另外,在自我观察后学会与他们分享,并接收他人的观察结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增加自己的见闻。
(3)引导儿童学会在观察分享交流中储存经验
儿童在对大自然中进行探索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事物,还要把关注点放到人身上。儿童博物馆的发展经验,让我们得知最有效地培养儿童观察能力的方法,是让儿童参与到互动展览的模式中,转变儿童在探索中的角色,积极主动参与实现自由探究,从而更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感知力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发展。由教师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儿童想要认知的欲望,从而将自己设定为与孩子一起探索并解开问题的角色,并积极引导与儿童交流合作,循序渐进地帮助儿童储备经验。
(4)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激发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新时代的教育中,激发儿童探索未知事物是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基调,教师需要了解给儿童灌输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具体问题中,不能够只浅显地看到儿童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而是要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培养其想象力,学会对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再更新创造,用于解决其他更多未知的难题。
5.结语
当孩子成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时,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活动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或是一件辅助工具,而是孩子们通往自然、了解科学、拥抱学习的桥墩。教师们应该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培养孩子们从小体验、欣赏、实操和收获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人与自然的满足,培养对于自然的感激与尊敬,享受并且善待自然环境给予我们的资源。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甚至可以为孩子未来的美好发展种下无与伦比的种子,成为社会将来的建设者之一。
参考文献
[1]秦文萍. 博物意识的启蒙:谈谈博物馆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J]. 孩子天地, 2016(30).